曹春晓
个人简介
中国科学院院士、航空材料科学家。
1934年生,上虞人,1956年上海交通大学毕业,我国航空工业钛合金研 究和应用的创始人之一,“航空报国金奖”得主。1987年起历任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621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航空学会材料工程分会副主席和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副主任、南昌航空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全国博士后管委会材料科学与工程专家组组长、中国航空学会材料工程分会副主任和无机非金属及金属基复合材料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他长期从事航空材料研究,是我国航空工业钛合金研究和应用的创始人之一。
他不断开创新型钛合金和钛-铝系金属间化合物,并先后应用到飞机上,大幅度减轻了发动机结构重量,提高了飞机及发动机的关键性能,为我国空军装备的现代化作出了重要贡献。其中TC4合金叶片等重要零件的研制和试用成功为我国钛工业发展和在航空工业中应用奠定了基础,起到了开路先锋的作用,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显著减轻飞机及其发动机的结构重量;根据再结晶和相变相结合的原理,创立了高低温交替热变形技术,解决了长期以来存在于大型钛合金零件生产中的金相组织不均匀的关键问题;首先利用特定的相变模式优化钛合金的β转变组织形态和性能,创立BRCT热处理技术;利用形变--相变联合机制,创立钛合金急冷式β热变形强韧化技术;研究了钛合金的强化机制、阻燃机理、疲劳裂纹扩展特征及其它基础问题,并相应地取得了创造性成果。
其后,他又潜心研究使用温度可达500℃的高温钛合金TC11。他根据再结晶和相变相结合的原理,创立了高低温交替热变形技术,解决了长期以来存在于大型钛合金零件生产中的金相组织不均匀的关键问题,显著改善了大锻件组织性能的均匀性和稳定性,使TC11合金材料和模盘锻件的组织性能不仅达到国外同类产品水平,而且在一些关键指标上超过了它们,从而解决了两种新型航空发动机的急需,为两种新型歼击机首飞立下了汗马功劳。该成果获198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他首先利用特定的相变模式优化钛合金β转变组织形态和综合性能,创立了BRCT热处理技术,获1995年度国家发明三等奖。他利用形变-相变联合机制,创立钛合金急冷式β热变形强韧化技术,并成功地把我国独创的550℃高温钛合金应用于新型航空发动机,获199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他还研究了钛合金的强化机制、阻燃理论、疲劳裂纹扩展特征等基础问题,并相应地取得创造性成果。
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学部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