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材料期刊网

材料期刊网

高级检索

在不同含碳量的钢表面进行等离子W-Mo-Dy和W-Mo共渗,采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合金渗层的显微组织和厚度,使用X射线衍射仪(XRD)对合金渗层进行相结构分析,利用附带能谱仪的扫描电镜(SEM)对合金渗层进行形貌观察和成分检测.研究结果表明:稀土Dy能促进合金元素的扩散使合金渗层厚度增加,20钢、45钢、T8钢W-Mo-Dy和W-Mo共渗合金层厚度分别为128,75,47 μm及107,59,26μm;W-Mo-Dy共渗组织较W-Mo共渗组织更细小,多为等轴晶,而后者为柱状晶;W-Mo-Dy共渗合金层中有析出的第二相,由Fe,Mo,Dy构成;20钢的W-Mo-Dy共渗合金层主要由Fe(W,Mo,Dy),Dy2O3和少量的DyFe10Mo2,Dy等相组成,在45钢和T8钢表层出现M6C碳化物,随着含碳量增加,碳化物的含量也增加;W-Mo共渗合金层的表面呈上凸的胞状组织,排列致密,W-Mo-Dy共渗的表面形貌在胞状组织的中心出现块状的结晶组织.

参考文献

[1] 付洁,李中奎,郑欣,张廷杰,张小明,丁旭,袁晓波.钨及钨合金的研发和应用现状[J].稀有金属快报,2005(07):11-15.
[2] CHEN Zhanheng.Global rare earth resources and scenarios of future rare earth industry[J].稀土学报(英文版),2011(01):1-6.
[3] 黄小卫,李红卫,王彩凤,王国珍,薛向欣,张国成.我国稀土工业发展现状及进展[J].稀有金属,2007(03):279-288.
[4] 刘余九.中国稀土产业现状及发展的主要任务[J].中国稀土学报,2007(03):257-263.
[5] 钱九红,李国平.中国稀土产业的发展现状[J].稀有金属,2003(06):813-818.
[6] 徐进,朱昊,周仲荣,刘家浚.稀土表面工程及其摩擦学应用的研究现状[J].中国表面工程,2001(01):20-23.
[7] 刘志儒;韦永德;王春义;王冶 宫本胜 江华峰 .稀土元素对20CrMnTi钢渗碳和碳氮共渗过程的影响及生产的应用[J].金属热处理,1987,12(10):17.
[8] 王从曾;苏永安;唐宾;徐重.双层辉光离子钨钼共渗的渗层组织及其形成机制[J].金属热处理,1990(02):21.
[9] 李忠厚,张艳梅,张平则,徐重.基材碳含量对离子渗W、Mo、Co的影响[J].材料热处理学报,2004(06):91-95.
[10] 张晓燕.材料科学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90.
[11] Zhu FY;Cai C H;MengQ C;Yan M F Liu Z R Chen J D .Observ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microstructure in carburized surface layer of steel 20C(2)Ni4A treated with conventional and rare earth carburizing process[J].Journal of Rare Earths,1996,14(02):154.
[12] 古凤英;高原;贺志勇;徐重 赵晋香 .双辉渗金属高速钢的研究[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1996,27(04):1.
[13] 刘国勋.金属学原理[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80:50.
[14] 潘金生;仝健民;田民波.材料科学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489.
上一张 下一张
上一张 下一张
计量
  • 下载量()
  • 访问量()
文章评分
  • 您的评分:
  • 1
    0%
  • 2
    0%
  • 3
    0%
  • 4
    0%
  • 5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