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材料期刊网

材料期刊网

高级检索

首次研究了维药细穗柽柳(Tamarix leptostachys Bunge)实中挥发油和脂肪酸的化学成分.分别采用药典中的挥发油提取法和索式取提法提取柽柳实中的挥发油和脂肪酸,使用气质联用技术获取总离子流图,各色谱峰相应的质谱图经过NIST2011标准谱库检索定性,并采用峰面积归一化法进行定量分析,计算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两种方法分别鉴定出48种挥发油和19种脂肪酸.挥发油主要成分为芳香类化合物(43.71%)、芳香性醛酮类(20.58%)、脂肪酸类(13.03%)、酯类(17.36%)和醇类(4.19%)等.脂肪酸主要成分为棕榈酸(35.61%)、亚油酸(27.26%)和油酸(11.33%)等,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占总脂肪酸含量的38.65%.维药细穗柽柳实中富含丰富的挥发油和不饱和脂肪酸,具有很好的开发利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新疆植物志编辑委员会.新疆植物志[M].第1卷.乌鲁木齐:新疆科技卫生出版社,1993:5,194.
[2] 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编委会.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维吾尔医学分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9,176.
[3]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维吾尔药卷[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2,272.
[4] 哈木拉提·吾甫尔;阿衣努尔·买提斯迪克.维医异常体液病证诊断及其用方规范(中国民族医药协会颁布)[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2(10):1318-1322.
[5] 顾永筹;顾永福.维吾尔医常用药材[M].乌鲁木齐:新疆科技卫生出版社,1992:7,442.
[6] 陈晓琴;王婷;汪建红.新疆柽柳属植物的价值及开发利用建议[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100-102.
[7] 马合木提·买买提明;玛尔哈巴·吾斯满;美丽班·霍加.初探维药柽柳实化学成分[J].中国酿造,2013(9):79-81.
[8] 曾志;符林;叶雪宁;张涛;蒙绍金;蒙春燕.白豆蔻、红豆蔻、草豆蔻和肉豆蔻挥发油成分的比较[J].应用化学,2012(11):1316-1323.
[9] 陈菲;吴永江;马丽;王建美.GC-MS联用分析松针和佛手挥发油化学成分的差异[J].中国医药导报,2014(6):90-92.
[10] 张宏;张新申;颜钫;曾宇红;陈放;魏明.西红花的药理作用和分离制备及分析方法概况[J].化学研究与应用,2000(5):487-490.
[11] 黄品鲜;赖芳;周永红;刘雄民.香粉叶挥发性成分的提取和分析[J].应用化学,2012(3):311-315.
[12] 刘芬;李良;冯丽华.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E)-3-乙基-(2,3-二氢苯并呋喃-5-基)-2-丙烯酸乙酯及其相关物质的含量[J].理化检验-化学分册,2010(4):401-403.
[13] 关皓月;赵霞;孙会敏.GC-MS/SIM法测定明胶空心胶囊中的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J].中国新药杂志,2013(4):482-485.
[14] 梁丽松;李如华;王贵禧;张柏林.板栗种仁脂肪含量及其脂肪酸组成[J].食品科学,2013(10):153-158.
[15] 王威;曹翠平;陈颖;张丹;韩玲玲;刘国良.棕榈酸诱导胰岛素瘤细胞MIN6细胞凋亡[J].基础医学与临床,2010(4):401-405.
[16] 姬志强;石磊;王金梅;康文艺.GC-MS法分析黑鳞耳蕨叶的脂溶性成分[J].中国药师,2013(11):1670-1672.
[17] 于化泓;梁忠爽;李湘梅;李静;刘小如;刘蓉;范亚苇;邓泽元.反式脂肪酸对内皮细胞脂肪酸组成的影响[J].食品科学,2013(19):275-278.
[18] 唐伟卓;赵余庆.油茶不同部位脂肪酸的闪式提取和GC测定[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3(11):61-64.
上一张 下一张
上一张 下一张
计量
  • 下载量()
  • 访问量()
文章评分
  • 您的评分:
  • 1
    0%
  • 2
    0%
  • 3
    0%
  • 4
    0%
  • 5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