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专门的试验机对不同线路条件钢轨的接触疲劳伤损特点进行模拟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车速在200km/h以下时,随车速提高钢轨的磨损量减小、接触疲劳伤损加剧;车速达300km/h时,钢轨的磨损量和接触疲劳伤损均减轻.该试验结果得到了计算机仿真计算结果相符.通过对试验结果的分析,认为车速在200km/h以下的客货共运快速线路,宜选用强度为1 100MPa级的热处理钢轨;车速达300km/h左右的高速客运专线,应考虑选用强度较低、但裂纹萌生和扩展速率较低、KIC值相对较高的U71Mn热轧钢轨,或成分性能与之相类似的其它钢轨.
参考文献
[1] | 刘学文,邹定强,邢丽贤,田常海,卢观健.钢轨踏面斜裂纹伤损原因及对策的研究[J].中国铁道科学,2004(02):82-87. |
[2] | 范俊杰.现代铁路轨道[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1:196-197. |
[3] | 黄柴怀.重载线路上钢轨侧磨、剥离的分析及其防治[J].铁道建筑,1993(04):4-8. |
[4] | 陈颜堂,刘东雨,方鸿生,白秉哲.钢轨钢的接触疲劳伤损及实验研究[J].中国铁道科学,2001(01):52-56. |
[5] | 杨克;卢观健.钢轨伤损图谱编辑[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2:5-6. |
[6] | 刘启跃,张波,周仲荣.铁路钢轨损伤机理研究[J].中国机械工程,2002(18):1596-1599. |
[7] | 刘启跃.钢轨的安定状态研究[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1995(08):467-471. |
[8] | 金雪松;刘启跃.轮轨塑性变形与安定状态的关系研究[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1999(10):508-511. |
[9] | 许玉成,魏国能,沈梨庭.攀钢50kg/m钢轨接触疲劳试验[J].钢铁钒钛,1990(02):49. |
[10] | 王清泰,谭嘉陵.钢轨接触疲劳试验方法和几种组织的接触疲劳性能研究[J].钢铁钒钛,1989(02):26. |
[11] | 王栋材.重轨接触疲劳性能影响机制的研究[J].物理测试,1991(03):11-16. |
[12] | 史密斯.钢轨滚动接触疲劳的进一步研究[J].中国铁道科学,2002(03):6-10. |
[13] | TB/T 1407-1988.TB/T 1407-1988.列车牵引计算规程[S]. |
[14] | 翟婉明,蔡成标,王其昌,卢祖文,吴细水.列车提速对线路的动力影响研究与对策[J].中国铁道科学,2000(03):11-20. |
[15] | Pro-Rail Company(Holand).Reply to the Rolled Contact Fatigue[J].International Railway Engineering,2003(09):43-46. |
上一张
下一张
上一张
下一张
计量
- 下载量()
- 访问量()
文章评分
- 您的评分:
-
10%
-
20%
-
30%
-
40%
-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