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材料期刊网

材料期刊网

高级检索

介绍了通过剥离器后不同电荷态的束流在弯曲磁铁中的传输情况, 由此引出一种切割束流的方法, 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条支束线, 以实现两个实验终端同时供束, 增加供束时间. 在束运线设计过程中, 根据HIRFL-CSR的实际条件, 对束流的中心轨迹和束流包络做了详细的计算, 给出了束流输运线的几何布局和各个元件的基本物理参数.

参考文献

[1] 束运工程室. 束运系统[M]. 兰州重离子研究装置进展报告,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9, 8: 62.
[2] 夏佳文. HIRFL剥离器后切束线物理设计[D]. 兰州: 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1990.
[3] 徐瑚珊, 周小红, 肖国青等. 超重核研究实验方法的历史和现状简介[J]. 原子核物理评论, 2003, 20(2): 76.
[4] 尹全民, 何易. SFC-SSC之间束流匹配系统[M]. 兰州重离子研究装置进展报告,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3, 2: 34.
[5] Brown K L. A First and Second Order Matrix Theory for the Design of Beam Transport Systems and Charged Particle Spectrometers[M]. SLAC-75, 1971, 11.
[6] 何锐荣, 尹全民, 杨晓天等. HIRFL直通线[M]. 兰州重离子研究装置进展报告, 北京: 原子能出版社, 1993, 10: 60.
[7] 魏开煜. 带电束流传输理论[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6, 1.
[8] 马力祯, 何源, 王玥等. CSR切割磁铁设计[J]. 原子核物理评论, 2002, 19(4): 399.
上一张 下一张
上一张 下一张
计量
  • 下载量()
  • 访问量()
文章评分
  • 您的评分:
  • 1
    0%
  • 2
    0%
  • 3
    0%
  • 4
    0%
  • 5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