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材料期刊网

材料期刊网

高级检索

通过研究各种聚合物膜材料对液化气脱硫体系的适应性,并结合溶度参数理论,选定端羟基聚丁二烯-丙烯腈为分离层膜材料;然后研究了制膜工艺,进行液化气脱硫实验.结果表明,使用HTBN/PAN复合膜在0.3 Mpa,20℃的操作条件下,通量达到113 L/(m2·h),分离因子达到26.

参考文献

[1] 田春荣 .强劲的需求潜力一中国液化气进口和消费状况分析[J].国际贸易,1999,3:39-42.
[2] 田春荣 .增势依然-中国石油和液化气进口趋势分析[J].国际贸易,2000,2:27-31.
[3] 曾新习 .液化气进口作业继续向大公司集中[J].当代石油石化,2002,10(08):44.
[4] 袁红兰.贵州酸雨和SO2污染的危害及防治对策[J].环境保护,2006(15):74-77.
[5] 迟永杰.利用硫化学发光检测器和气相色谱仪测定天然气和液化气中的含硫化合物[J].石油与天然气化工,2008(z1):59-62.
[6] 傅晓钦,曹凤仙,黄婉利,李天金.气相色谱法测定液化气中的元素硫[J].石油炼制与化工,2004(12):57-59.
[7] 魏新明,朱建华,刘红研,李国梁,吕亮功,王明恒,杜勇.GC-PFPD法分析炼厂液化气中的微量硫化合物[J].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2003(04):27-30,51.
[8] 梁咏梅,史权.利用大口径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测定液化气中的含硫化合物[J].分析测试学报,2000(04):63-64.
[9] 李正西 .炼油厂液化气脱有机硫措施[J].石油炼制与化工,1996,27(11):27-30.
[10] 李维彬,张浩,田淑梅,张淑艳,邴淑秋.石油加工中生物脱硫技术的进展[J].炼油与化工,2007(04):4-7.
[11] 苏静.硫化物生物氧化脱硫技术研究现状[J].环境技术,2006(01):26-28,46.
[12] 王艳锦,郑正,周培国,彭晓成,唐登勇.生物法烟气脱硫技术研究进展[J].中国电力,2006(06):56-60.
[13] 刘鸿元.THIOPAQ生物脱硫技术[J].中氮肥,2002(05):53-57.
[14] Barton A.Handbook of solubility parameters and other cohesion parameters[M].Florida:CRC Press,Inc.,Boca Raton,1983
[15] Froehling P;Koenhen D;Bantjes A et al.Swelling of linear polymers in mixed swelling agents;predictability by means of solubility parameters[J].Polymer,1976,17:835-838.
[16] 李福林 .炼厂气液化气中形态硫的鉴定及分析研究[D].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01.
[17] 韩宾兵,李继定,陈翠仙.渗透汽化膜传递理论研究的进展[J].水处理技术,2000(05):259-263.
上一张 下一张
上一张 下一张
计量
  • 下载量()
  • 访问量()
文章评分
  • 您的评分:
  • 1
    0%
  • 2
    0%
  • 3
    0%
  • 4
    0%
  • 5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