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材料期刊网

材料期刊网

高级检索

红泥坡铜矿位于四川拉拉铜矿田南部,主要赋存于古元古河口群的钠质火山岩系中,为与河口群火山喷发作用有关的火山-沉积变质型铜矿床,在分布上具有多层、成群及成带的特点.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产出,常见膨胀、尖灭再现及分叉复合等现象,主要围岩蚀变为黑云母化、硅化、碳酸岩化及绿泥石化等.矿床的形成主要受地层、岩体及构造因素控制,尤其断层与矿化关系密切.

参考文献

[1] 李庭学;李正武;罗丽萍.四川拉拉地区铜成矿规律及找矿潜力[J].中国矿业,2014(6):88-91.
[2] 何德锋;钟宏;朱维光;肖芳.四川拉拉铜矿床赋矿层位变质沉积岩地球化学特征[J].地学前缘,2010(4):218-226.
[3] 孙燕;舒晓兰;肖渊甫.四川省拉拉铜矿床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意义[J].地球化学,2006(5):553-559.
[4] 李庭学.落凼矿区西延矿段地质构造特征研究[J].采矿技术,2008(01):23-25.
[5] 陈根文;夏斌.四川拉拉铜矿床成因研究[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01(1):42-44.
[6] 朱志敏.四川会理红泥坡铜矿成矿背景及矿床类型[C].第十一届全国矿床会议论文集,2012:413-414.
[7] 朱志敏;曾令熙;周家云;罗丽萍;陈家彪;沈冰.四川拉拉铁氧化物铜金矿床(IOCG)形成的矿相学证据[J].高校地质学报,2009(4):485-495.
[8] 聂凤军;江思宏;路彦明.氧化铁型铜-金(IOCG)矿床的地质特征成因机理与找矿模型[J].中国地质,2008(6):1074-1087.
[9] 应立娟;王登红;李建康;陈郑辉;席忠;杨文华;刘乃忠.新疆乔夏哈拉铁铜金矿床与国内外IOCG矿床的对比研究[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08(3):338-345.
[10] 毛景文;余金杰;袁顺达;程彦博;谢桂青;侯可军;向君峰;杨宗喜.铁氧化物-铜-金(IOCG)型矿床:基本特征、研究现状与找矿勘查[J].矿床地质,2008(3):267-278.
[11] 申屠保涌.钠长岩类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变质变形与铜矿的形成--以四川会理拉拉铜矿床为例[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00(03):77-91.
[12] 周家云;陈家彪;沈冰;朱志敏;刘飞燕;罗丽萍;李潇雨.四川拉拉铜矿构造成矿动力学机制[J].大地构造与成矿学,2008(1):98-104.
上一张 下一张
上一张 下一张
计量
  • 下载量()
  • 访问量()
文章评分
  • 您的评分:
  • 1
    0%
  • 2
    0%
  • 3
    0%
  • 4
    0%
  • 5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