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材料期刊网

材料期刊网

高级检索

水泥工业是CO2排放的重点行业,减排潜力巨大.全面介绍了水泥生产中碳酸盐分解、燃料燃烧和电力消耗等方面CO2的排放情况;详细阐述了水泥生产中通过提高能源利用率、使用替代原燃料、开发新型低碳排放的胶凝材料等措施实现CO2减排的方法,提出了对水泥工业CO2排放实施的分离、捕集、封存、固定等回收利用技术.

参考文献

[1] 王善拔,刘运江,罗云峰.水泥行业节能减排的技术途径[J].水泥技术,2010(02):21-23.
[2] 汪澜.论中国水泥工业CO2的减排[J].中国水泥,2006(04):34-36.
[3] 汪澜.再论中国水泥工业CO2 的减排[J].中国水泥,2008(02):36-39.
[4] 汪澜.水泥生产企业CO2排放量的计算[J].中国水泥,2009(11):21-22.
[5] 李庆阳.水泥工业低碳经济发展途径[J].科技创新导报,2010(22):122-122.
[6] 崔素萍,刘伟.水泥生产过程CO2减排潜力分析[J].中国水泥,2008(04):57-59.
[7] 曾学敏.水泥工业能源消耗现状与节能潜力[J].中国水泥,2006(03):16-21.
[8] 李涛平.中国水泥工业能效现况和节能潜力报告[J].中国建材,2004(09):30-37.
[9] 马保国;曹晓润;高小建 等.水泥工业温室气体CO2的排放及其减排技术路线研究[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4,26(02):159.
[10] 汪澜.水泥低碳生产技术评述[J].中国水泥,2010(05):25-27.
[11] 刘静,李和平.大力发展低碳经济促进水泥产业变革[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10(09):56-57.
[12] 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国际能源署.水泥技术路线图2009~2050年碳减排目标(上)[J].中国水泥,2010(06):24-31.
[13] 王燕谋.中国水泥工业致力于减排CO2的现状和展望[J].中国水泥,2009(11):17-20.
[14] 蔺东平.二氧化碳的化学性处理利用:从大规模发生源分离回收与固定[J].日本的科学与技术,1991(06):27.
[15] 李清方,陆诗建,刘晓东,张建.MEA-MDEA复合胺溶液吸收烟气中二氧化碳实验研究[J].应用化工,2010(08):1127-1131.
[16] 李佩佩,刘莉.应用有机大环超分子结构进行CO2的吸附与转化[J].化学进展,2010(10):1940-1951.
[17] 张长金,尹燕华,周旭,周军成,龚峻松.中空纤维膜吸收低浓度CO2 工艺研究[J].舰船科学技术,2010(10):91-96.
[18] 颜彬航,王琦,金涌,程易.直流电弧等离子体甲烷二氧化碳重整反应[J].化工学报,2010(11):2919-2923.
[19] 赵彦巧,陈吉祥,张继炎.ZrO2对二氧化碳加氢合成二甲醚催化剂性能的影响[J].化工进展,2010(z1):446-448.
[20] Hiroshi Sugimoto;Shohei Inoue .Recent progress in the synthesis of polymers based on carbon dioxide[J].Pure and Applied Chemistry,2006,78:1823.
[21] 陈上,张兴宏,戚国荣.Zn-Co双金属氰化络合物催化氧化环己烯/二氧化碳共聚反应[J].催化学报,2006(04):355-360.
[22] 刘艳飞,黄可龙,彭东明,吴弘.二氧化碳/1,2-环氧丁烷/ε-己内酯的三元共聚合和表征[J].高分子学报,2007(09):816-821.
[23] 江艳华,秦玉升,乔立军,王献红,赵晓江,王佛松.稀土三元催化剂下正辛酸缩水甘油酯-二氧化碳-环氧丙烷的三元共聚合[J].应用化学,2009(07):770-774.
[24] 刘光烜,郦聪,陈丹,倪旭峰,江黎明,沈之荃.硼氢化稀土-二乙基锌-甘油三元体系催化环氧丙烷与CO2共聚反应[J].催化学报,2010(10):1242-1246.
[25] 王奔,陈红萍,芮玉兰,梁英华.甲醇和二氧化碳合成碳酸二甲酯的研究进展[J].化工进展,2010(z1):305-310.
[26] Masao Tokuda.Efficient Fixation of Carbon Dioxide by Electrolysis - Facile Synthesis of Useful Carboxylic Acids -[J].天然气化学(英文版),2006(04):275-281.
[27] 卜站伟,王志强,秦刚,崔元臣,曹少魁.2,2'-联吡啶钌配合物催化CO2制备环状碳酸酯机理研究[J].化学学报,2010(18):1871-1875.
[28] 周喜,张毅,杨先贵,姚洁,王公应.水合碱金属卤化物催化CO2与环氧化物合成环状碳酸酯[J].催化学报,2010(07):765-768.
[29] 贺虎,宋鹏飞,吴静姝,肖敏,王拴紧,孟跃中.高分子量二氧化碳-环氧丙烷共聚物的合成条件研究[J].高分子学报,2010(09):1148-1151.
[30] 闫翠红,李红艳,路嫔,蔡清海.CO2电催化还原产物最新研究进展[J].化学工程师,2010(07):42-45.
[31] Jianwen Wei,Lei Liao,Yu Xiao,Pei Zhang,Yao Shi.Capture of carbon dioxide by amine-impregnated as-synthesized MCM-41[J].环境科学学报(英文版),2010(10):1558-1563.
[32] 贾翠英,陈鑫,纪敏.MgFe0.1Al1.9O4的合成及其催化乙苯与CO2的氧化脱氢反应[J].催化学报,2010(09):1122-1126.
[33] 彭艳丽,赵华章,杨亲正,宋娟.微生物及酶固定二氧化碳的研究进展[J].化学与生物工程,2010(07):10-13.
[34] 许志刚,陈代钊,曾荣树.CO2的地质埋存与资源化利用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07(07):698-707.
[35] 郝敏,宋永臣.利用CO2提高石油采收率技术研究现状[J].钻采工艺,2010(04):59-63.
[36] 马明远,李佑稷,陈伟,李雷勇.超临界CO2辅助制备TiO2外负载火山岩复合体及其光催化降解亚甲基蓝性能[J].催化学报,2010(10):1221-1226.
[37] 王宏雁,夏萍,陈巧.超临界CO2萃取蜂蜡中的高级脂肪醇[J].应用化工,2008(03):320-322.
[38] 陈建华,翁少伟,李忠,于在菊,韦茂山.超临界CO2萃取黑胡椒中有效成分的研究[J].精细化工,2010(10):991-995,1030.
[39] 卢泽湘,范立维,郑德勇,廖益强,黄彪,陈礼辉.超临界CO2萃取油茶籽油的工艺及其脂肪酸成分分析[J].福建林学院学报,2010(04):344-348.
[40] 魏福祥,王浩然,李彤,王占辉.超临界CO2中CO2参与的化学反应[J].化学世界,2010(09):568-573.
[41] 王慧.碳捕获和封存技术与UNFCCC和《京都议定书》的关系[J].资源与人居环境,2010(17):45-46.
[42] 康丽娜,尚会建,郑学明.CO2的捕集封存技术进展及在我国的应用前景[J].化工进展,2010(z1):24-27.
[43] 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国际能源署.水泥技术路线图2009~2050年碳减排目标(下)[J].中国水泥,2010(07):21-28.
[44] 宋春山.能源可持续发展的CO2捕集和利用的新方法[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10(05):570-571.
[45] 崔俊富,陈金伟,崔伟.低碳经济研究综述[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0(05):51-56.
上一张 下一张
上一张 下一张
计量
  • 下载量()
  • 访问量()
文章评分
  • 您的评分:
  • 1
    0%
  • 2
    0%
  • 3
    0%
  • 4
    0%
  • 5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