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材料期刊网

材料期刊网

高级检索

为了改善聚酰亚胺的加工性能,以对氨基酚和二氯二甲基硅烷为原料合成了一种含硅二胺活性单体双(4-氨基苯氧基)二甲基硅烷(简写APMSI),采用不同配比的APMSI和4,4'-二氨基二苯醚(ODA)混和胺与均苯四甲酸二酐(PMDA)共缩聚制得含硅聚酰亚胺.采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谱(1H和13C)、熔点测定仪对对乙酰氨基酚、双(4-氨基苯氧基)二甲基硅烷(APMSI)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其总产率达到67%.采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差热分析仪(DTA)、热重分析仪(TG)和溶解实验分别对纯聚酰亚胺和含硅聚酰亚胺的结构、热性能和溶解性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含硅聚酰亚胺较纯聚酰亚胺耐热性低,但随含硅二胺单体增多而升高;其玻璃化转变温度随含硅二胺单体增多而大幅下降;其溶解性相对于纯聚酰亚胺有大幅提高.

参考文献

[1] 刘勇,王世敏,许祖勋,董兵海,伍甲林.聚酰亚胺的改性研究新进展[J].胶体与聚合物,2006(01):43-45.
[2] David Ayala;Angel E. Lozano;Javier de Abajo;Jose G. De La Campa .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Novel Polyimides with Bulky Pendant Groups[J].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 Part A. Polymer Chemistry,1999(6):805-814.
[3] 来育梅,程茹,王晓东,黄培.热塑性聚酰亚胺热转变行为研究[J].材料工程,2006(09):6-9,13.
[4] 杨金田,黄卫,周永丰,颜德岳.可溶性共聚酰亚胺的合成与性能研究[J].高分子学报,2006(04):609-614.
[5] 杨晶晶,周宏伟,党国栋,陈春海.聚酰亚胺硅氧烷/聚酰亚胺两面异性复合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6(08):1579-1582.
[6] 胡轶喆,吴利平,沈剑锋,李俊,叶明新.含硅聚酰亚胺的合成及性能研究[J].热固性树脂,2006(06):21-24.
[7] 朱普坤,李佐邦,李加深,冯威,王强.主链含有机硅结构单元的光敏聚酰亚胺的研究[J].功能高分子学报,1998(01):9-15.
[8] 林保平,钱鹰,潘英,袁春伟.基于双-(3,4-苯二甲酸酐)二甲基硅烷共聚酰亚胺的合成及表征[J].东南大学学报(英文版),2004(02):216-220.
[9] 潘英,林保平,钱鹰,浅井清次,井上真一,冈本弘.含硅芳香二酐的合成及其聚酰亚胺[J].功能高分子学报,2003(02):225-228.
[10] 张明艳 .PI/SiO<,2>纳米杂化薄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6.
上一张 下一张
上一张 下一张
计量
  • 下载量()
  • 访问量()
文章评分
  • 您的评分:
  • 1
    0%
  • 2
    0%
  • 3
    0%
  • 4
    0%
  • 5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