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勇田
,
曹润平
,
刘世玺
,
乔羽
,
张世忠
钢铁
doi:10.7513/j.issn.1004-7638.2014.04.005
采用高能束CO2激光在铸钢表面熔覆了含有碳氮化钛增强粒子的铁基熔覆层.利用X射线衍射(XRD)、金相显微镜(OM)和透射电镜(TEM)对激光熔覆层的微观组织进行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先前加入的颗粒状TiN与石墨粉在激光熔覆过程中发生了反应,原位自生了新的颗粒状强化相Ti(C0.3N0.7).熔覆层中Ti(C0.3N0.7)的形貌特征多呈尺寸不等近似菱形颗粒及其他不规则形状,尺寸大小在0.1 ~3.0 μm,它们弥散分布在熔覆层(α-Fe)基体中,基体组织呈现出胞状树枝晶特征,熔覆层与母材形成良好的冶金结合.Ti(C0.3N0.7)颗粒与熔覆层α-Fe基体间界面干净光滑,结合紧密.
关键词:
激光熔覆
,
碳氮化钛
,
原位自生
,
颗粒增强
,
微观结构
徐强
,
郭烈锦
,
马科帅
,
邹遂丰
工程热物理学报
本文针对质量流量376-773kg^-2·s^-1的饱和蒸汽在温度变化范围为10-55℃流动水中形成的音速蒸汽射流凝结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观察到了四种不同的汽羽形状,并且汽羽形状受Re影响较大。当Re与凝结驱动势减小时,最大膨胀比和汽羽喷射长度增大,其值小于蒸汽音速射流在静止水中的情况。本文给出了汽羽喷射长度实验关联式,大多数实验数据与预测值的误差小于10%。
关键词:
音速射流
,
蒸汽凝结
,
汽羽形状
,
无量纲喷射长度
曹岩
,
邵树峰
,
严俊杰
,
胡党辉
工程热物理学报
本文对入口压力为0.20~0.50 MPa的饱和蒸汽在20~70 ℃过冷水中超音速浸没射流凝结所形成的汽羽的形状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根据汽羽膨胀的次数,汽羽形状主要有渐缩形、膨胀-收缩形、双膨胀-收缩形、收缩-膨胀-再收缩形和发散形五种;汽羽的穿透长度随着蒸汽入口压力的增大和过冷水温度的上升而逐渐增大;对于设计压比分别为0.318和0.113的喷嘴,汽羽的无量纲穿透长度分别在3.45~12.62和2.40~9.81之间,明显小于相同条件下音速蒸汽浸没射流凝结所形成的汽羽无量纲穿透长度.同时,在理论推导的基础上给出了计算汽羽无量纲穿透长度的实验关联式,其预测值与实验值误差小于18%.
关键词:
超音速
,
蒸汽射流
,
汽羽形状
,
无量纲穿透长度
王雁鸣
,
谈和平
,
余其铮
工程热物理学报
本文针对固体火箭发动机低空羽流场的数据外推问题进行研究.应用相似方法分析发动机低空羽流场模型,整理相似准则及相似条件.简化相似模型,根据工程计算半经验方法,拟和低空羽流温度场的计算公式,计算结果与工程计算数据基本吻合,验证了相似方法的可行性.
关键词:
固体火箭发动机
,
羽流
,
相似准则
刘光耀
,
严俊杰
,
潘冬冬
,
李文军
,
武心壮
,
邢秦安
工程热物理学报
本文针对喷嘴喉部直径为8 mm、出口直径为9.6 mm,压力为0.2~0.6 MPa,的蒸汽在温度变化范围为20~70℃环境水中形成的超音速蒸汽浸没射流凝结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观察到了五种典型的汽羽:渐缩形、膨胀-收缩形、双膨胀-收缩形、膨胀-收缩-发散形和发散形汽羽.实验测定了流场的压力分布并对轴线压力分布规律与汽羽凝结形态进行了对照分析;同时给出了流场的压力分布图,反映了流场中压力的影响范围随着蒸汽入口压力和过冷水温度的增加而逐渐扩大的规律.
关键词:
超音速射流
,
蒸汽凝结
,
汽羽形状
,
压力分布
仇晓龙
,
吴玉新
,
张海
,
吕俊复
工程热物理学报
本文采用一维湍流模型(ODT)对氦气平面羽流和CH_4/H_2/N_2射流火焰进行数值模拟,和前人的实验结果进行定量地对比。结果表明,ODT模型能够准确地预测平面羽流基本特征,湍流涡团的分布同流场拉伸率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涡团强度的分布能够直观地表明当地的湍流强度。ODT模型埘CH_4/H_2/N_2瞬态火焰的模拟定性反应了火焰特性及其与湍流作用的规律,对温度-混合分数的预测值和实测值进行比较,发现甲烷火焰燃烧在富燃料侧并未达到平衡状态,因而基元反应对火焰特性的预测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
一维湍流模型(ODT)
,
平面羽流
,
甲烷射流火焰
孙晓丹
,
李海梅
,
刘霞
,
徐萌
环境化学
doi:10.7524/j.issn.0254-6108.2017.02.2016092602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空气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大气颗粒物污染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为了研究城市道路中不同绿地结构对大气不同粒径颗粒物的消减作用,本文选择青岛市城阳区主干道——长城路的4种不同绿地结构(“乔-灌-草”、“乔-草”、“乔-灌”、“灌-草”),测定其对不同粒径颗粒物(PM10、PM2.5、PM1)的消减率.结果表明:(1)不同粒径颗粒物的浓度日变化曲线呈现出“早晚高,中午低”的变化趋势,其中8:00-10:00的颗粒物浓度最高;颗粒物浓度日变化与空气湿度变化相一致,与温度变化相反;(2)4种绿地结构对PM10的消减率表现为“乔-灌-草”>“乔-灌”>“灌-草”>“乔-草”,对PM:5和PM1的消减率表现为“乔-灌-草”>“乔-灌”>“乔-草”>“灌-草”;且各绿地结构对PM2.5的消减能力最强,其次为PM1和PM1o;(3)同一种绿地结构,植物种类越丰富,其消减大气颗粒物的能力越强.
关键词:
绿地结构
,
不同粒径
,
颗粒物
,
消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