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材料期刊网

材料期刊网

高级检索

  • 论文(9)
  • 图书()
  • 专利()
  • 新闻()

非线性薄膜中的导模

王照明 , , 林铁生 , 王薇

量子电子学报 doi:10.3969/j.issn.1007-5461.2001.02.008

对于芯区为克尔型非线性介质,衬底和包层为线性介质的LNL型非线性光波导,给出了各层介质中的场分布和功率分布的数学表达式,纠正了Boardman和Egan在1986年发表的文章中的几处差错,给出了正确的色散方程,并对该文中所引的典型实例进行了计算,给出了正确的数据和曲线.所得结果的正确性已采用数值分析法进行过核验.

关键词: 非线性光波导 , 克尔型光学介质

对称非线性包层平板波导TE0模的“平台形”场分布

范玲 , , 张思炯

量子电子学报 doi:10.3969/j.issn.1007-5461.2000.06.008

分析了包层及衬底均为非线性Kerr型介质、芯区为线性均匀介质的三层平板波导的TE0模特性.理论分析及典型实例计算表明:对于自聚焦情况,模折射率增大时,芯区场的极大值逐渐减小,对于一定的光功率,模折射率与芯区折射率相等时,芯区的场分布呈均匀的“平台形”分布,而两侧场则迅速衰减;模折射率继续增大时,场分布的极值进入芯区两侧,而芯区场分布呈下凹形.给出了自聚焦对称三层平板波导TE0模的场分布曲线,功率随模折射率变化曲线及芯区功率与总功率之比随总功率的变化曲线.还计算了自散焦情况下的场分布及功率变化,在一定条件下,芯区也会出现等振幅分布.

关键词: 三层平板波导 , 非线性波导 , 场分布

串级萃取理论在稀土选矿中的应用——纪念徐光先生逝世一周年

马鹏起

稀土 doi:10.16533/J.CNKI.15-1099/TF.201606019

介绍串级萃取理论在选矿中的应用,阐述了串级萃取与串级选矿之间的理论关系,归纳了如何应用于串级选矿的基本理论、实验方法和实验结果.在选矿工艺中应用该理论能同时得到高纯度和高回收率的产品,稀土回收率达到90%,品位为60%,通过理论计算可以得到选矿工艺技术条件,达到预期的技术指标,对综合利用复合矿资源的选矿工艺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串级选矿 , 稀土 , 分馏选矿 , 选矿计算

萘普生稀土(Ce、Gd)配合物的合成及稳定性研究

陈朝军 , 李俊恒 , 杨秉呼 , 蒋绥萍 , 赵国丁

稀土 doi:10.3969/j.issn.1004-0277.2001.05.020

本文合成了萘普生稀土(Ce、Gd)配合物,测定了配合物配位数并依据徐光关于水溶液中配合物的吸附平衡理论求得逐级稳定常数βi.

关键词: 萘普生 , , , 稳定性

松油醇的分析及其生产工艺改进的研究

梁鸣 , 陈敏 , 蔡春平 , 翁若荣

色谱 doi:10.3321/j.issn:1000-8713.2002.06.022

应用气相色谱-红外光谱 (GC-FTIR) 和气相色谱-质谱 (GC-MS)对合成松油醇及其杂质成分、原料松节油、合成过程中间体粗油 (红油和黄油) 和天然松油醇进行了分析研究,为判断松油醇产品中杂质产生的原因及改进生产工艺提供了依据.研究结果表明,松油醇中的杂质主要为长叶烯和石竹烯, 是由原料松节油带入的.天然松油醇粗油中主要成分是1,8-桉叶素、反式-4-(艹)/()醇、p-异丙烯基甲苯、顺式-4-(艹)/()醇、芳樟醇、樟脑、龙脑、4-松油醇、α-松油醇和黄樟素.天然松油醇中β-松油醇和γ-松油醇含量不如合成松油醇中的含量高,以此可判断松油醇是天然的还是合成的.

关键词: 气相色谱-质谱法 , 松油醇 , 长叶烯

基于氯离子扩散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寿命评估

黄煜镔 , 赵翔宇 , 余帆 , 任葳葳

硅酸盐通报

氯离子对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影响显著,基于Fick第二定律中氯离子扩散方程与混凝土中热传导衡方程的相似性,提出可运用ANSYS热分析模块预测混凝土中氯离子浓度的二维分布,由此借助ANSYS概率分析模块考虑保护层厚度、表面氯离子浓度等因素的随机性,建立基于概率的混凝土结构工作寿命的数值模型,分析相应失效概率的寿命期望值,进行结构耐久性寿命预测.运用该模型分析了各影响因素的统计参数对耐久性寿命的影响,表明保护层厚度、氯离子扩散系数时间衰减指数是影响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寿命的最重要因素.

关键词: 混凝土 , 氯离子 , 耐久性 , 数值模型

串级萃取理论的发展历程及最新进展

廖春生 , 程福祥 , 吴声 , 严纯华

中国稀土学报 doi:10.11785/S1000-4343.20170101

20世纪70年代,徐光教授创建了串级萃取理论,建立了稀土串级萃取工艺的最优化参数计算方法.结合计算机技术,又建立了串级萃取工艺的静态参数设计和动态仿真计算技术,实现了工艺设计参数到工业规模生产应用的“一步放大”.近40年来,串级萃取理论及其计算方法始终引领和支撑着中国稀土分离技术的持续发展,同时,萃取工艺技术和装备的进步也不断地促进了该理论的丰富与完善.理论的适用范围由早期的恒定混合萃取比体系发展到非恒定混合萃取比体系,分离流程由两出口发展到三出口、多出口体系,并进一步发展为多人口、多出口的联动萃取工艺;串级萃取工艺的最优化参数计算方法也由两组份体系拓展至多组分分离体系,从单一工艺优化拓展到稀土全分离流程的整体优化.本文简要综述了串级萃取理论发展中的重要工作与应用情况,深入介绍了联动萃取工艺计算及流程优化等方面的最新进展及应用前景.

关键词: 稀土分离 , 串级萃取 , 联动萃取 , 极值公式

湘南柿竹园钨多金属矿床矽卡岩岩石成因:岩石学、矿物学及地球化学约束

成永生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英文版) doi:10.1016/S1003-6326(16)64277-2

矽卡岩作为湖南柿竹园矿集区的主要蚀变岩石类型,对该区成矿作用以及找矿勘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对矽卡岩的岩石学、矿物学以及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该矿集区的矽卡岩以石榴子石矽卡岩为主,其次为硅灰石石榴子石矽卡岩、透闪石斜黝帘石矽卡岩,少量含白钨石榴子石矽卡岩、符山石石榴子石矽卡岩以及硅灰石矽卡岩等。矽卡岩通常具有粒状变晶结构、粒状片状变晶结构,且表现为块状构造、浸染状构造、网脉状构造、梳状构造以及条带状构造等。岩石主要由石榴子石、萤石、绿泥石、角闪石、绿帘石、透闪石、斜长石、黑云母、白云母、斜长石、石英、符山石以及方解石等组成。矽卡岩的主量成分主要包括 SiO2、Al2O3、Fe2O3、MgO 以及 CaO 等,微量以及稀土元素组成主要为 Li、Be、V、Co、Zn、Ga、Rb、Sr、Y、Ce、Nd、Pb 以及 Bi 等。轻、重稀土元素之间具有十分明显的分馏现象,且表现出南岭钨锡多金属矿床成矿花岗岩的典型特征。矽卡岩的主要原岩为沉积岩,包括灰岩、泥岩、泥质岩以及少量的泥质条带等,岩石成岩过程中主要受田桥组地层以及千里山花岗岩体的共同影响,且为强烈的还原环境。矽卡岩岩石产状与成矿作用和找矿预测密切联系,岩石形态突变部位常常更加有利于矿化富集。

关键词: 矽卡岩 , 岩石成因 , 地球化学 , 柿竹园钨多金属矿床 , 湘南地区

出版年份

刊物分类

相关作者

相关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