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林
,
余驰斌
,
鲍思前
,
丁贝
,
余冲
,
程剑
,
毛新平
钢铁钒钛
doi:10.7513/j.issn.1004-7638.2013.02.017
表面脱碳是热轧板材生产的重要问题之一.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50CrV4钢在650~1 100℃温度范围内的脱碳特性及其对淬硬性的影响.根据扩散理论对试验数据进行了回归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温度及保温时间的增加,脱碳层深度增加,并且与保温时间的开方成正比;在1 000~1 100℃时,脱碳层有一个低谷;脱碳对钢的淬硬性有明显影响,随着脱碳层深度增加,钢的硬度降低.
关键词:
弹簧钢
,
热轧板
,
表面脱碳
,
碳扩散
,
淬硬性
张国斌
,
张一敏
,
黄晶
,
刘涛
,
王非
,
王一
稀有金属
doi:10.3969/j.issn.0258-7076.2013.06.016
以江西某地石煤为原料,采用直接酸浸—萃取—反萃—沉钒—煅烧的工艺进行萃余液循环利用实验,对石煤提钒萃余液循环利用过程中V浸出率、V萃取率,萃取现象,V2O5产品质量与萃余液循环次数之间的关系及杂质元素Al,K,Ca,Mg,Fe,Si在萃余液循环利用过程中的行为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萃余液的循环利用对V浸出率、V萃取率,萃取现象及V2O5产品质量的影响不大,在萃余液循环利用过程中,V的浸出率在92%~ 94%之间波动,V的一级萃取率在75%~78%之间波动,萃取现象正常,V2O5产品的品位始终大于98%;萃余液未循环时,浸出液中的Al,K,Ca已饱和,过饱和的Al,K以KAl(SO4)2(H2O)12的形式析出进入浸出渣中,过饱和的Ca以CaSO4的形式析出进入浸出渣中,使得萃余液循环过程中浸出液、萃原液、萃余液中Al,K,Ca的含量在第一次循环时急剧增加,随后增加趋势减缓,最终保持稳定;浸出液、萃原液、萃余液中Mg,Fe的含量随萃余液循环次数的增加逐渐累积,累积至一定程度后趋于稳定;浸出液、萃原液、萃余液中Si的含量在萃余液循环利用过程中基本不累积.
关键词:
石煤
,
萃余液
,
萃取
,
循环利用
宋素格
,
王三忠
,
张振申
,
王新志
,
孙玉强
钢铁研究
为了合理利用返回的连铸铸余渣,对铸余渣组分进行分析,得到其碱度平均值为4.09,w(TFe+ MnO)平均值为1.64%,属于高碱度还原性炉渣.对4种铸余渣返回利用方式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返回利用效果优劣次序依次为出钢前、出钢后、LF精炼开始前和LF精炼造渣期.在转炉出钢前进行返回利用效果最佳,适宜的铸余渣返回量为5.0~12.0 kg/t,吨钢综合冶炼成本可节约5.94元.
关键词:
铸余渣
,
返回利用
,
冶炼成本
徐华根
,
徐瑚珊
,
李文飞
,
贾飞
,
陈若富
,
张雪荧
,
马越
,
李松林
,
段利敏
,
孙志宇
,
肖国青
,
郭忠言
,
詹文龙
原子核物理评论
doi:10.3969/j.issn.1007-4627.2005.01.030
介绍了一种铝制内椭球面反射镜闪烁薄膜探测器, 对其探测效率、光收集效率和时间性能的测试.结果分析表明采用1 μm厚的BC498闪烁薄膜探测器测量实验中超重反冲余核, 探测效率接近100%, 时间分辨好于200 ps, 其性能满足超重反冲余核时间测量的要求.
关键词:
闪烁薄膜探测器
,
光收集效率
,
探测效率
,
时间分辨
王竹民
,
张怀东
,
马连昌
金属世界
doi:10.3969/j.issn.1000-6826.2006.05.008
余热余能发电可有效回收利用冶金生产过程中的二次能源,降低企业外购电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落实钢铁产业发展政策,提高自发电比例,邯钢对余热余能发电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本文对邯钢目前的发电资源进行了分析,回顾了邯钢余热余能发电的历史,介绍了正在实施的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技术以及未来发展规划.
关键词:
余热余能
,
发电
,
现状
,
规划
俎小凤
,
王夏
黄金
doi:10.11792/hj20130213
采用硫化沉淀工艺对铜萃余液中的铜、锌等有价金属进行了回收试验研究,考察了硫化沉淀pH值、硫化钠加入量和硫化反应时间等因素以及铜、锌共沉淀和分步沉淀对铜、锌回收率和精矿品位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铜、锌分步沉淀时,萃余液pH =2.5,加入1.2倍硫化钠用量,反应20 min,沉铜效果最好,铜回收率98.33%,精矿铜品位38.88%;pH =3.5,加入1.4倍硫化钠用量,反应20 min,沉锌效果最好,锌回收率为98.36%,精矿锌品位33.17%.该工艺可有效回收萃余液中的铜、锌等有价金属.
关键词:
萃余液
,
硫化沉淀
,
铜
,
锌
何金平
,
刘先同
,
王春锋
,
钱龙
,
金奎
钢铁
介绍了武钢CSP钢包铸余渣的热态循环回收利用工艺,该工艺在LF炉对连铸钢包液态铸余渣进行了热态在线循环利用,深入分析了铸余渣循环利用过程中LF炉精炼终渣变化及其对钢水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热态渣的在线循环,LF炉造渣料及脱氧剂消耗大幅降低,其中石灰降低1.01 kg/t,精炼渣降低0.21 kg/t,脱氧剂铝合金降低0.20 kg/t,电耗降低3.66 kWh/t,回收了浇铸残余钢水,金属料消耗降低3.0 kg/t.
关键词:
铸余渣
,
热态循环利用
,
残余钢水
张宏涛
,
朱建明
,
徐秉业
金属世界
doi:10.3969/j.issn.1000-6826.2009.z1.002
结构极限分析是塑性力学的一个分支,在结构及机械设计中有广泛的应用.由于工程应用中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使得结构存在各种各样的缺陷.对该类结构进行极限分析研究,能反映结构的实际安全程度,而且能充分利用材料塑性性能的潜力.本文利用权余法中的配点法和子域法,结合塑性极限分析理论对含缺陷板和含缺陷圆柱壳结构进行了承载能力分析,得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
关键词:
极限分析
,
权余法
,
缺陷结构
,
配点法
,
子域法
彭群
,
李荣洪
,
郑鹏飞
,
赵彦启
,
陆辛
材料科学与工艺
doi:10.3969/j.issn.1005-0299.2004.04.002
在吸取强力压边精冲、对向凹模精冲、振动修边和往复冲裁等金属塑性加工工艺特点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往复成形精冲--一种新型的厚板精冲工艺方法,以突破传统精冲技术对加工材料的厚度限制.先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新工艺进行了研究,然后研制了用于实现新工艺的模具,该模具由两个凹模,两个凸模组成,其动作比强力压边精冲更复杂.研究表明,新工艺与传统工艺相比,能够加工更厚的材料,利用新工艺,项目组通过实验获得了直径为Ф30 mm,厚度为12 mm的合格圆形35#钢精冲件.新工艺突破了传统精冲工艺对材料厚度的限制,将大大拓展精冲技术的应用范围.
关键词:
厚板精冲
,
往复成形精冲
,
塑性加工
,
厚度限制
,
数值模拟
朱军
,
张亚军
,
李桂鹏
,
张春恒
,
张全
材料开发与应用
深冲铌带主要应用于电解电容器行业,深冲铌带不但要满足内部晶粒尺寸的要求,而且要满足其后续加工的力学性能要求.深冲铌带要经过多次的拉伸,对铌带的生产工艺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本文研究了锻造、轧制、热处理3个关键工艺,确定了能够满足电解电容器行业用深冲铌带的生产加工工艺.
关键词:
深冲铌带
,
晶粒尺寸
,
锻造工艺
,
轧制工艺
,
热处理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