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材料期刊网

材料期刊网

高级检索

  • 论文(253)
  • 图书()
  • 专利()
  • 新闻()

金属盐对生物质热解特性影响试验研究

谭洪 , 王树荣 , 骆仲泱 , 春江 , 岑可法

工程热物理学报

基于深入了解生物质热解行为的目的,在自行研制的热解机理试验台上系统研究了金属盐对生物质热解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钾离子对生物油中的一些大分子量组分发生重聚反应生成焦炭和小分子气体产物具有强烈的催化作用,从而降低了热解生物油产量而得到更多的焦炭和气体产物.相比钾离子而言,钙离子对焦炭生成的促进作用更为强烈;镁离子对白松热解的影响远没有钾离子和钙离子明显.

关键词: 生物质 , 金属盐 , 生物油 , 热解

复合掺杂氧化物La0.5Sr0.5CoO2.91的性能和稳定性

李彦 , 春江 , 骆仲泱 , 许祝安 , 岑可法

中国稀土学报

采用固相反应法和柠檬酸-硝酸盐溶胶-凝胶低温自蔓延燃烧法(简称柠檬酸法)合成了La0.5Sr0.5CoO2.91(LSC)复合氧化物.借助XRD和SEM对不同制备方法合成粉体的晶体结构和晶粒形貌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固相反应法可制得均一钙钛矿结构的LSC氧化物,柠檬酸法除制得LSC氧化物外,还有LaSrCoO4相的生成.柠檬酸-硝酸盐溶胶-凝胶低温自蔓延燃烧法合成粉体的粒度相对较小.为研究以Ce0.9Gd0.1O1.95(GDC)为电解质的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阴极材料的性能,将LSC粉体与GDC粉体按6:4(质量比)制备了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的阴极片.在空气气氛下使用直流四探针法研究了烧结样品300~800 ℃的电导率,发现由柠檬酸法得到粉体制备的阴极片的电导率值较高.将制备的样品置于马弗炉中800 ℃条件下烧结800 h,比较失效前后电导率的变化情况,并借助XRD,SEM等测试手段分析样品电导率变化的原因.分析发现,失效后两种样品的电导率值都有所降低,且样品中都有新相生成,晶体形貌有较大的变化.

关键词: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 , La0.5Sr0.5CoO2.91制备方法 , 阴极 , 电导率 , 稳定性 , 稀土

团聚对中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电解质Sm0.15Gd0.05Ce0.8O1.9致密化的影响

罗丹 , 骆仲泱 , 春江

无机材料学报 doi:10.3724/SP.J.1077.2007.01041

采用乙二胺四乙酸(EDTA)-硝酸盐、溶胶-凝胶低温自蔓延燃烧法合成了Sm0.15Gd0.05Ce0.O1.9 (SGDC)纳米粉体, 研究了以不同分散方式和分散时间制备的SGDC在各种烧结温度下的致密化行为. 为更好地考察团聚对SGDC致密化的影响, 本实验引入团聚体系数(Coagulation factor)来具体表征和量化纳米SGDC的团聚程度. 结果表明: 团聚在烧结过程中, 严重阻碍和抑制了SGDC的致密化; 在同一烧结温度下, 团聚体系数较低的固溶体具有更高的烧结致密度. 通过高剪切乳化分散后, SGDC的团聚体系数为1.04时, 烧结致密化温度可降低至1300℃. 这个温度比以前文献中所报道的1400~1600℃的烧结温度要低得多. 通过对团聚的控制, 显著改善了SGDC电解质的烧结性能.

关键词: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 , Sm0.15Gd0.05Ce0.8O1.9 , agglomeration , densification

团聚对中温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电解质Sm0.15Gd0.05Ce0.8O1.9致密化的影响

罗丹 , 骆仲泱 , 春江

无机材料学报 doi:10.3321/j.issn:1000-324x.2007.06.004

采用乙二胺四乙酸(EDTA)-硝酸盐、溶胶-凝胶低温自蔓延燃烧法合成了Sm0.15Gd0.05Ce0.8O1.9(SGDC)纳米粉体,研究了以不同分散方式和分散时间制备的SGDC在各种烧结温度下的致密化行为.为更好地考察团聚对SGDC致密化的影响,本实验引入团聚体系数(Coagulation factor)来具体表征和量化纳米SGDC的团聚程度.结果表明:团聚在烧结过程中,严重阻碍和抑制了SGDC的致密化;在同一烧结温度下,团聚体系数较低的固溶体具有更高的烧结致密度.通过高剪切乳化分散后,SGDC的团聚体系数为1.04时,烧结致密化温度可降低至1300℃.这个温度比以前文献中所报道的1400~1600 ℃的烧结温度要低得多.通过对团聚的控制,显著改善了SGDC电解质的烧结性能.

关键词: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 , Sm0.15Gd0.05Ce0.8O1.9 , 团聚 , 烧结致密度

石煤提钒萃液的循环利用研究

张国斌 , 张一敏 , 黄晶 , 刘涛 , 王非 , 王一

稀有金属 doi:10.3969/j.issn.0258-7076.2013.06.016

以江西某地石煤为原料,采用直接酸浸—萃取—反萃—沉钒—煅烧的工艺进行萃液循环利用实验,对石煤提钒萃液循环利用过程中V浸出率、V萃取率,萃取现象,V2O5产品质量与萃液循环次数之间的关系及杂质元素Al,K,Ca,Mg,Fe,Si在萃液循环利用过程中的行为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萃液的循环利用对V浸出率、V萃取率,萃取现象及V2O5产品质量的影响不大,在萃液循环利用过程中,V的浸出率在92%~ 94%之间波动,V的一级萃取率在75%~78%之间波动,萃取现象正常,V2O5产品的品位始终大于98%;萃液未循环时,浸出液中的Al,K,Ca已饱和,过饱和的Al,K以KAl(SO4)2(H2O)12的形式析出进入浸出渣中,过饱和的Ca以CaSO4的形式析出进入浸出渣中,使得萃液循环过程中浸出液、萃原液、萃液中Al,K,Ca的含量在第一次循环时急剧增加,随后增加趋势减缓,最终保持稳定;浸出液、萃原液、萃液中Mg,Fe的含量随萃液循环次数的增加逐渐累积,累积至一定程度后趋于稳定;浸出液、萃原液、萃液中Si的含量在萃液循环利用过程中基本不累积.

关键词: 石煤 , , 萃取 , 循环利用

连铸铸渣的返回利用

宋素格 , 王三忠 , 张振申 , 王新志 , 孙玉强

钢铁研究

为了合理利用返回的连铸铸渣,对铸渣组分进行分析,得到其碱度平均值为4.09,w(TFe+ MnO)平均值为1.64%,属于高碱度还原性炉渣.对4种铸渣返回利用方式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返回利用效果优劣次序依次为出钢前、出钢后、LF精炼开始前和LF精炼造渣期.在转炉出钢前进行返回利用效果最佳,适宜的铸渣返回量为5.0~12.0 kg/t,吨钢综合冶炼成本可节约5.94元.

关键词: , 返回利用 , 冶炼成本

超重反冲核时间探测器性能测试

徐华根 , 徐瑚珊 , 李文飞 , 贾飞 , 陈若富 , 张雪荧 , 马越 , 李松林 , 段利敏 , 孙志宇 , 肖国青 , 郭忠言 , 詹文龙

原子核物理评论 doi:10.3969/j.issn.1007-4627.2005.01.030

介绍了一种铝制内椭球面反射镜闪烁薄膜探测器, 对其探测效率、光收集效率和时间性能的测试.结果分析表明采用1 μm厚的BC498闪烁薄膜探测器测量实验中超重反冲核, 探测效率接近100%, 时间分辨好于200 ps, 其性能满足超重反冲核时间测量的要求.

关键词: 闪烁薄膜探测器 , 光收集效率 , 探测效率 , 时间分辨

邯钢余热能发电实践及发展规划

王竹民 , 张怀东 , 马连昌

金属世界 doi:10.3969/j.issn.1000-6826.2006.05.008

余热能发电可有效回收利用冶金生产过程中的二次能源,降低企业外购电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落实钢铁产业发展政策,提高自发电比例,邯钢对余热能发电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本文对邯钢目前的发电资源进行了分析,回顾了邯钢余热能发电的历史,介绍了正在实施的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技术以及未来发展规划.

关键词: 余热 , 发电 , 现状 , 规划

铜萃液综合回收铜、锌试验研究

俎小凤 , 王夏

黄金 doi:10.11792/hj20130213

采用硫化沉淀工艺对铜萃液中的铜、锌等有价金属进行了回收试验研究,考察了硫化沉淀pH值、硫化钠加入量和硫化反应时间等因素以及铜、锌共沉淀和分步沉淀对铜、锌回收率和精矿品位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铜、锌分步沉淀时,萃液pH =2.5,加入1.2倍硫化钠用量,反应20 min,沉铜效果最好,铜回收率98.33%,精矿铜品位38.88%;pH =3.5,加入1.4倍硫化钠用量,反应20 min,沉锌效果最好,锌回收率为98.36%,精矿锌品位33.17%.该工艺可有效回收萃液中的铜、锌等有价金属.

关键词: , 硫化沉淀 , ,

钢包铸渣的热循环利用

何金平 , 刘先同 , 王春锋 , 钱龙 , 金奎

钢铁

介绍了武钢CSP钢包铸渣的热态循环回收利用工艺,该工艺在LF炉对连铸钢包液态铸渣进行了热态在线循环利用,深入分析了铸渣循环利用过程中LF炉精炼终渣变化及其对钢水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热态渣的在线循环,LF炉造渣料及脱氧剂消耗大幅降低,其中石灰降低1.01 kg/t,精炼渣降低0.21 kg/t,脱氧剂铝合金降低0.20 kg/t,电耗降低3.66 kWh/t,回收了浇铸残余钢水,金属料消耗降低3.0 kg/t.

关键词: , 热态循环利用 , 残余钢水

  • 首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4
  • 5
  • 下一页
  • 末页
  • 共26页
  • 跳转 Go

出版年份

刊物分类

相关作者

相关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