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钧
,
何建军
,
许世伟
,
陈志强
,
张雪荧
,
王建松
,
于祥庆
,
苏俊
,
李二涛
,
王宏伟
,
田文栋
,
李龙
,
张立勇
,
杨彦云
,
马朋
,
章学恒
,
胡正国
,
郭忠言
,
徐星
,
袁小华
,
鲁皖
,
余玉洪
,
臧永东
,
唐述文
,
叶瑞平
,
陈金达
,
金仕纶
,
杜成名
,
王世陶
,
马军兵
,
刘龙祥
,
白真
,
雷祥国
,
孙志宇
,
李湘庆
,
张玉虎
,
周小红
,
徐瑚珊
原子核物理评论
实验通过17F+p共振弹性散射研究了复合核18 Ne激发态中与天体核反应14 O(#,p)17F相关的共振态性质。利用兰州放射性束流线(RIBLL)对弹核碎裂反应产生的放射性束17F进行了分离和提纯。经过降能后,能量为4.22 AMeV的17F束流轰击在T2终端的厚氢靶(CH2)n上。两套(E-ESi探测器望远镜放置在两个不同的探测角度θlab≈2.3°和14°上,对反冲质子的角度和能量进行了测量。实验观测到了复合核18 Ne的几条质子共振能级。通过R-Matrix理论程序对激发函数进行拟合,得到了共振态的能量、自旋、宇称和衰变宽度等共振参数。
关键词:
共振态
,
厚靶方法
,
放射性核束
,
R-Matrix拟合
杨彦云
,
王建松
,
肖国青
,
高启
,
高辉
,
黄美容
,
姚向武
,
李琛
,
徐瑚珊
,
郭忠言
,
胡正国
,
章学恒
,
黄天衡
,
余玉洪
,
仇浩
原子核物理评论
描述了RIBLL终端大型探测器之一的大面积闪烁光纤阵列探测器(LASFA)的工作原理和结构特点,报道了LASFA的研制以及单元性能的改进与测试. LASFA具有很高的时间分辨和空间分辨能力,可以很好地测量RIBLL终端各种轻带电粒子的信息.
关键词:
大面积光纤阵列
,
轻带电粒子
,
时间分辨
,
位置分辨
,
粒子鉴别
方芳
,
岳珂
,
孙志宇
,
千奕
,
余玉洪
,
闫铎
,
王世陶
,
章学恒
,
唐述文
,
陈俊岭
,
周勇
,
孙宇
,
王兆民
,
孙亚洲
原子核物理评论
doi:10.11804/NuclPhysRev.34.02.184
太阳极轨射电望远镜(SPORT)是一颗从事太阳活动研究的卫星.重离子探测仪是其中的高能粒子探测仪的关键组成部分.鉴于重离子探测仪对多种类离子(26 Z 626)的鉴别和大范围能段(8~300 MeV/u)的测量需求,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设计并研制了一套Si-CsI(Tl)望远镜探测系统样机,这套望远镜系统由1个Si探测器、1个入射面为正六边形的CsI(Tl)晶体及其专用电子学系统构成.利用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冷却储存环系统(HIRFL-CSR)提供的高品质束流对这套望远镜探测系统样机进行了在束测试,完成了种类为26 Z 618的重离子直接测量与鉴别,利用直接测量的重离子,进行外推得到,最高测量要求的300 MeV/u Fe离子也在设计要求的范围内.实验结果显示这套望远镜探测器样机满足空间中对大范围能段重离子探测的设计需求,该套方案为SPORT计划中的重离子探测仪的设计及建造奠定了很好的技术基础.
关键词:
大动态范围
,
?E-E望远镜
,
重离子鉴别
,
CsI(Tl)晶体刻度
闫铎
,
岳珂
,
孙志宇
,
王世陶
,
余玉洪
,
章学恒
,
唐述文
,
方芳
,
陈俊岭
,
周勇
,
孙宇
,
王兆民
,
孙亚洲
原子核物理评论
doi:10.11804/NuclPhysRev.33.04.455
在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冷却储存环(HIRFL-CSR)的外靶终端(ETF),设计建造了一套多层CsI(Tl)望远镜探测器,用于对轻质量带电粒子的鉴别.这套探测器由7层CsI(Tl)晶体组成,每一层晶体光输出信号由4个光电倍增管分别在晶体4角读出.由于CsI(Tl)晶体对于重离子的响应是非线性的,且与入射离子的种类有关,这些因素使得对这台探测器的能量刻度需要做专门的研究.利用RIBLL2提供的能量在200~300MeV/u的次级束流对探测器进行了测试,并针对第一片CsI(Tl)晶体的光输出以及所有CsI(Tl)晶体光输出的和的刻度方法分别进行了探索.在此能区下,第一片CsI(Tl)晶体猝灭现象可以近似忽略,即光输出与能量沉积近似呈线性.对于所有晶体光输出的和,利用一个经验公式对其进行刻度,利用这种刻度方法计算得到的光输出的值与实验测量值之间的差别小于5%.
关键词:
多层探测器
,
CsI(Tl)晶体
,
光输出
,
重离子
,
能量刻度
周勇
,
余玉洪
,
孙志宇
,
张永杰
,
方芳
,
陈俊岭
,
胡碧涛
原子核物理评论
doi:10.11804/NuclPhysRev.33.04.461
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Dark Matter Particle Explorer,DAMPE)的塑闪阵列探测器(Plastic Scintillator Detector,PSD)需要实现高能e/γ粒子的鉴别功能以及对Z=1~20的宇宙线重离子的电荷测量功能.它使用光电倍增管作为读出器件,并从打拿极5和打拿极8同时引出信号来增大读出动态范围.基于该设计方案的探测单元模块在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冷却储存环(HIRFL-CSR)上的外靶终端(ETF)进行了束流测试实验.实验得到了PSD单元条在中能轻核区(Z≤8)的能量响应,并证明了单元条的衰减长度与入射粒子种类无关.通过将实验结果外推至高能重核区,同时结合衰减长度、入射角度和能量涨落等因素,可以估算出PSD探测单元模块输出信号幅度的动态范围.结果显示,该范围在PSD前端电子学模块的线性工作区间内,从而验证了PSD大动态范围读出方案设计的合理性.
关键词:
塑料闪烁体
,
大动态范围
,
猝灭效应
程佑法
,
李建军
,
祝培明
,
范春丽
,
山广祺
人工晶体学报
泰山玉指产于山东省泰山西麓区域的蛇纹石质玉,常呈深色外观.将从泰山产出玉与泰山文化结合,直接命名为“泰山玉”,可最大限度地开发应用.关键要找出其区别于辽宁岫玉以及其它产地蛇纹石质玉的主要鉴定特征,确定其产地.分别测试了辽宁岫岩、甘肃酒泉及新疆等几个与泰山玉相似的玉石,得出泰山玉产地特征的关键检测项目为:(1)颜色:以暗色调的绿色为主.(2)放大检查:常伴有金星状反光包体、白色柱状包体,有黑色矿物包体.(3)X荧光光谱分析:金属元素主要为Fe、Ni、Cr、Mn等元素,其含量明显高于岫玉产品,并且Ni/Cr=2~4,其它产地的产品的比值接近于1.开展泰山玉检测实验室须配备参考样品.
关键词:
泰山玉
,
蛇纹石玉
,
产地特征
,
命名
张国斌
,
张一敏
,
黄晶
,
刘涛
,
王非
,
王一
稀有金属
doi:10.3969/j.issn.0258-7076.2013.06.016
以江西某地石煤为原料,采用直接酸浸—萃取—反萃—沉钒—煅烧的工艺进行萃余液循环利用实验,对石煤提钒萃余液循环利用过程中V浸出率、V萃取率,萃取现象,V2O5产品质量与萃余液循环次数之间的关系及杂质元素Al,K,Ca,Mg,Fe,Si在萃余液循环利用过程中的行为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萃余液的循环利用对V浸出率、V萃取率,萃取现象及V2O5产品质量的影响不大,在萃余液循环利用过程中,V的浸出率在92%~ 94%之间波动,V的一级萃取率在75%~78%之间波动,萃取现象正常,V2O5产品的品位始终大于98%;萃余液未循环时,浸出液中的Al,K,Ca已饱和,过饱和的Al,K以KAl(SO4)2(H2O)12的形式析出进入浸出渣中,过饱和的Ca以CaSO4的形式析出进入浸出渣中,使得萃余液循环过程中浸出液、萃原液、萃余液中Al,K,Ca的含量在第一次循环时急剧增加,随后增加趋势减缓,最终保持稳定;浸出液、萃原液、萃余液中Mg,Fe的含量随萃余液循环次数的增加逐渐累积,累积至一定程度后趋于稳定;浸出液、萃原液、萃余液中Si的含量在萃余液循环利用过程中基本不累积.
关键词:
石煤
,
萃余液
,
萃取
,
循环利用
宋素格
,
王三忠
,
张振申
,
王新志
,
孙玉强
钢铁研究
为了合理利用返回的连铸铸余渣,对铸余渣组分进行分析,得到其碱度平均值为4.09,w(TFe+ MnO)平均值为1.64%,属于高碱度还原性炉渣.对4种铸余渣返回利用方式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返回利用效果优劣次序依次为出钢前、出钢后、LF精炼开始前和LF精炼造渣期.在转炉出钢前进行返回利用效果最佳,适宜的铸余渣返回量为5.0~12.0 kg/t,吨钢综合冶炼成本可节约5.94元.
关键词:
铸余渣
,
返回利用
,
冶炼成本
徐华根
,
徐瑚珊
,
李文飞
,
贾飞
,
陈若富
,
张雪荧
,
马越
,
李松林
,
段利敏
,
孙志宇
,
肖国青
,
郭忠言
,
詹文龙
原子核物理评论
doi:10.3969/j.issn.1007-4627.2005.01.030
介绍了一种铝制内椭球面反射镜闪烁薄膜探测器, 对其探测效率、光收集效率和时间性能的测试.结果分析表明采用1 μm厚的BC498闪烁薄膜探测器测量实验中超重反冲余核, 探测效率接近100%, 时间分辨好于200 ps, 其性能满足超重反冲余核时间测量的要求.
关键词:
闪烁薄膜探测器
,
光收集效率
,
探测效率
,
时间分辨
冯向前
,
冯松林
,
张文江
,
樊昌生
,
权奎山
原子核物理评论
doi:10.3969/j.issn.1007-4627.2005.01.043
对江西洪州窑从东汉晚期至晚唐五代8期400个瓷胎样品进行了中子活化分析, 分析结果显示碱金属元素Na和Rb、碱土金属元素Ba及Fe等作为胎的助熔剂元素随年代的变化趋势相似, 都呈现出两头高中间低的U字形变化规律, 其中Fe作为呈色元素, 其含量的高低与瓷胎颜色的深浅是一致的.分析结果还揭示洪州窑的发展与衰落以及窑址的不断变迁可能都与制瓷原料的发现与消耗有关.对分析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 可以将不同时期烧制的瓷胎样品大致分为5组: (1)东汉晚期东吴时期; (2)两晋和南朝时期; (3)隋代; (4)初唐和盛唐时期; (5)晚唐五代时期.
关键词:
核分析技术
,
洪州窑古瓷
,
元素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