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娟
,
党亚固
,
费德君
,
刘勇
膜科学与技术
doi:10.3969/j.issn.1007-8924.2012.02.009
采用自制的磺化聚丁二烯(LYF)作表面活性剂,以二(2乙基己基磷酸,P204)为萃取剂,以4 mol/L HC1为内相,液体石蜡为膜稳定剂,制成乳状液膜,从模拟湿法磷酸中萃取稀土镧.在膜内比为1.2∶1,制乳搅拌,搅拌速度为2 000 r/min,时间为20 min,提取搅拌速度为250 r/min,时间为10 min,水乳体积比为2∶1,磷酸质量分数为10% P2O5,La3+含量为300mg/L时,镧离子的迁移率达到86.67%.同时利用液液萃取通过斜率分析法讨论P204从磷酸中提取镧离子的反应机理.对P204萃取镧离子进行热力学研究,结果表明,萃取反应属于放热反应,反应热为-7.697 1kJ/mol.
关键词:
磺化聚丁二烯
,
乳状液膜法
,
湿法磷酸
,
镧
,
P204
王进
,
党亚固
,
费德君
,
范文娟
,
董文文
中国稀土学报
通过斜率分析法研究了P204和TOPO从磷酸体系中液液萃取微量镧的反应机制和热力学,推测出一种可能的反应历程和萃合物结构,得到萃取反应式和反应的平衡常数K=104.502,焓变△H=-13.02 kJ·mol-1,自由能△G=-25.686 kJ· mol-1,熵变△S=0.0425kJ·(mol·K)-1.在液液萃取反应机制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液膜萃取法进行磷酸体系中微量镧的富集回收研究,考察了载体P204(2%~ 10%w/w)和TOPO(1%~10% w/w)、表面活性剂磺化聚丁二烯LYF(1%~ 10% w/w)、内萃取剂HCl(1 ~5 mol·L-1)和水乳体积比A/O(2∶1 ~7∶1)对液膜萃取收率及稳定性的影响.在最优条件下,可回收94.10%~ 95.94%的镧,并且膜溶胀率为8%~17%,破损率为0.45%~ 1.93%,能够维持较好的液膜稳定性.研究结果对磷酸中的微量稀土镧回收利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液膜萃取
,
磷酸
,
镧
,
P204-TOPO/LYF/液体石蜡/煤油/盐酸
罗建洪
,
费德君
,
杨明
,
党亚固
,
唐建华
膜科学与技术
doi:10.3969/j.issn.1007-8924.2008.01.013
采用改进的渐进前沿模型研究以对叔丁基杯[4]芳烃乙酸(简称为B[4])为载体提取制革废水中Cr3+的传质过程,在渐进前沿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对传质阻力的假设得到了3个方程组;通过实验求得相应的模型参数;用Matlab软件求解模型方程,结果表明,在该传质过程中,阻力主要为膜外相边界层传质阻力、膜相传质阻力、膜破损阻力,且膜外相边界层传质阻力起控制作用.
关键词:
乳状液膜
,
Cr3+
,
传质
,
改进的渐进前沿模型
费德君
,
罗建洪
,
党亚固
,
李丽
,
顾恒
,
熊忠灿
应用化学
doi:10.3969/j.issn.1000-0518.2008.02.007
通过对一系列杯芳烃及其衍生物载体对萃取分配比的影响的考察,选出萃取Cr3+的最佳萃取剂对叔丁基杯[4]芳烃乙酸;通过考察杯芳烃及其衍生物分子结构,研究了对叔丁基杯[4]芳烃乙酸(简称杯[4] 水解)从模拟制革废水体系中萃取Cr3+的反应机理,通过考察溶液pH值对萃取平衡分配比的影响,确认了杯[4] 水解萃取Cr3+符合阳离子交换机理为Cr3++HnL(O)→ (CrHn-1L(O))2++H+;得到了萃取反应的表观平衡常数为1.815×103;通过考察反应温度对分配比的影响,求得萃取热焓为69.89 kJ/mol;由热焓和表观平衡常数计算了自由能为-18.601 kJ/mol,熵变为294.97J/(mol·K). 杯[4]水解萃取Cr3+的反应为吸热反应;分别考察了水相溶液初始Cr3+浓度、萃取剂初始浓度、搅拌速度等影响因素对萃取分配比效果的影响. 结果表明,经过一级萃取,Cr3+的萃取率可达85%以上.
关键词:
对叔丁基杯[4]芳烃乙酸
,
萃取
,
反应机理
,
萃取热力学函数
,
影响因素
党亚固
,
张凌之
,
杨景昌
膜科学与技术
doi:10.3969/j.issn.1007-8924.2002.06.009
研究了陶瓷微滤膜分离法浓缩洗毛废水回收羊毛脂的工艺条件,考察了错流速度、过膜压力、过滤温度、反冲条件对过滤效果的影响,确定最佳工艺条件为:错流速度4 m/s,过滤温度60 ℃,过膜压力0.2 MPa,反冲周期10 min,在此条件下滤液通量可达180 L/(m2*h),滤液中的羊毛脂含量为150 mg/L,羊毛脂回收率可达到98%.采用该工艺回收羊毛脂经济效益较为显著.
关键词:
羊毛脂
,
陶瓷膜
,
废水处理
宁远涛
金属学报
讨论了共晶系合金固溶度亚稳扩展与相图的关系.提出了固溶度亚稳扩展程度的判据:当参数J>10(J=(C_m-C_(eu))/(C_(eu)-C_(eq)),C_m,C_(eu)和C_(eq)分别为第二相浓度、共晶浓度和平衡固溶度)时,合金获过共晶扩展,亚稳极限固溶度C_(eq)~s大于共晶浓度,当J≤10,合金只能有亚共晶扩展,C_(eq)~s固溶度扩展参数C_(eq)~s/C_(eu)与参数J成正比.
关键词:
共晶系
,
solid solubility extension
,
phase diagram
杨万鹏
,
刘国权
,
吴凯
,
胡本芙
材料热处理学报
采用热力学相计算、光学显微镜和场发射扫描电镜等实验方法研究了镍基粉末高温合金进行亚固溶热处理对合金双重晶粒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合金热处理过程中固溶温度和时间是控制合金晶粒尺寸的重要因素.合金中γ’相的固溶温度为1160℃.锻态合金在固溶热处理前先进行亚固溶热处理,可使锻态组织的晶粒尺寸均匀化,有利于固溶热处理控制晶粒尺寸,得到合适的晶粒度;在合金固溶热处理后再进行亚固溶热处理,晶粒尺寸发生适度的粗化和长大,有利于调整固溶热处理后的晶粒尺寸以改善合金力学性能.
关键词:
镍基粉末高温合金
,
γ’相固溶温度
,
晶粒度
,
亚固溶热处理
葛鹏
,
赵永庆
,
周廉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根据近临界钼当量和多元强化原则设计了一种新型亚稳β钛合金(Ti-B20),以室温拉伸性能和显微组织为主要考察内容研究了固溶处理对这种新合金时效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同样的时效条件下,该合金的抗拉伸强度随着固溶温度的升高而升高,而固溶后水淬比空冷能产生更高的硬化效应.分析结果揭示了该合金独特的时效响应来自于其亚稳β相较低的稳定性和过剩空位对析出的共同作用.
关键词:
β钛合金
,
时效响应
,
固溶
,
空位
陈强
,
王庆娟
,
王鼎春
,
丁长勤
,
刘继雄
材料热处理学报
通过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及拉伸性能测试等方式研究了固溶温度对一种新型亚稳β钛合金(Ti-3 Al-8 V-4 Mo-4Cr-4Zr-2Nb-2Fe)组织与拉伸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660~720℃范围内,随着固溶温度的升高,实验合金组织中的初生α相数量减少,β基体尺寸增大,抗拉强度降低,塑性升高.合金经460℃低温时效处理后,组织中的次生α相以短棒状和长针状两种形态析出,前者在初生α相密集区析出,后者在β晶内析出.随着固溶温度的升高,次生α相的厚度增加,长宽比减小,致密度降低,形态由针状向短棒状转变,同时,初生α相的含量不断减少;当固溶温度升至740℃时,晶内已无初生α相析出.合金经720℃×30 min/AC+ 460℃×12 h/AC处理后,具有良好的强韧性匹配.720℃为该合金的最佳固溶温度.
关键词:
β钛合金
,
固溶温度
,
析出相
,
拉伸性能
李汉光
,
肖力
,
张学军
,
范俊杰
,
张惠玉
,
丛润祥
黄金
doi:10.3969/j.issn.1001-1277.2007.12.004
党河南山地区产出有众多的金及多金属矿床(点),这些矿床(点)受近北西向区域性断裂的控制;同时近东西向构造带对本区成岩、成矿的控制作用明显.通过构造形迹、重磁特征、遥感影像、化探异常特征、水系特征、岩浆岩分布特征等方面的研究,确定本区近东西向构造带的存在.3 条近东西向构造带控制了本区次级构造区,同时近东西向构造带与北西向区域断裂交汇处是本区矿产产出的主要部位,通过此规律的认识,在本区寻找到了东三湾金矿床和鸡叫沟金矿床.
关键词:
东西向构造带
,
控岩控矿
,
党河南山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