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萍
,
董学强
,
冉长荣
表面技术
doi:10.16490/j.cnki.issn.1001-3660.2016.06.006
目的 改善热镀锌板成形条件,减少冲压成形工序.方法 研发了一种热镀锌自润滑板,采用扫描电镜研究了热镀锌自润滑涂层的微观结构及成分,采用X射线荧光光谱仪测量了膜重.通过中性盐雾试验、摩擦系数测定、烘烤前后色差变化、涂敷凡士林后色差变化等方法,研究了涂层膜厚对耐蚀性、自润滑性、耐热性、耐指纹性、耐水性的影响,并得出最佳性能的膜层厚度控制范围.结果 自润滑膜层为一种有机-无机混合的致密环保涂层,其在NSST/72 h条件下锈蚀面积小于5%,摩擦系数小于0.10,涂敷凡士林后色差变化值小于1,具有良好的自润滑性、耐蚀性、耐指纹性、耐水性等性能,满足用户的冲压成形条件.结论 自润滑涂层的耐蚀性、耐热性、耐指纹性、耐水性等性能均已达到,甚至超越了现有无铬钝化的水平.涂层自润滑性、耐蚀性、耐指纹性随膜厚的增加而增强,耐热性随膜厚的增大而变差,膜厚对耐水性无明显影响.控制涂层膜厚为0.9~1.6g/m2,可确保涂层具有更加优良的稳定的自润滑性、耐蚀性和耐热性.
关键词:
热镀锌板
,
无铬
,
自润滑
,
涂层
,
膜厚
,
性能
腐蚀学报(英文)
在会上交流已公开发表文章题录区域碳钢土壤腐蚀数据模式识别研究李洪锡,张淑泉,银耀德,高英发表于: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1993,5(l):70混凝土土壤腐蚀快速试验研究马孝轩,陈从庆,仇新刚发表于:腐蚀科学与防护jkk,1995,7():84模糊聚类分析在土壤腐蚀性评价中的应用来光铃,曹楚南,林海潮发表于: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1993,13(4):303我国典型地区大气腐蚀性的综合评价汪轩义,屈祖玉,李长荣发表于: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1995,7(4)钢铁材?...
关键词:
赵英利
,
时捷
,
董瀚
,
谢刚
钢铁
利用Gleeble-1500热模拟试验机,以含Nb中碳钢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变形温度与冷却速率对再加热淬火后奥氏体晶粒细化的影响及其晶粒细化的机制.结果表明:经热变形后直接淬火+再加热淬火工艺得到的奥氏体晶粒尺寸均小于10μm,且随热变形温度的降低,原奥氏体晶粒由等轴晶粒变成扁平化晶粒,经再加热淬火后,得到的奥氏体晶粒逐渐细化;与变形后以5℃/s冷速缓冷的工艺相比,变形后直接淬火经冉加热淬火后的奥氏体晶粒细化更明显.
关键词:
晶粒细化
,
再结晶
,
直接淬火
,
逆相变
刘海涛
,
孙宇
,
刘振宇
,
王国栋
材料热处理学报
对一种铌,钛双稳定化的超纯Cr17铁素体不锈钢分别进行常规热轧和低温热轧,再依次进行相同的退火、冷轧及最终再结晶退火处理.对比研究两种热轧工艺对组织、织构演变及成形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与常规热轧相比,低温热轧能显著细化热轧组织、弱化α纤维织构并强化γ纤维织构,最终使冷轧退火板的γ纤维冉结晶织构明显增强、偏离{111}<121>组分的程度显著降低,使γ值增大、△r值减小.低温热轧是改善超纯Cr17铁索体不锈钢成形性能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铁素体不锈钢
,
热轧
,
显微组织
,
织构
,
成形性能
方华婵
,
巢宏
,
陈康华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采用透射电镜和高分辨透射电镜研究了Al-Zr-Pr-Cr合金中析出弥散相的结构和稳定性.采用硬度和金相观察对比了弥散相在500℃的析出硬化作用及其稳定性,以及对合金再结晶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由于热处理析出了大量共格的、L12结构的15~20 nm含Pr的(Al,Cr)3Zr弥散相.因此,Al-0.16Zr-0.26Pr-0.18Cr合金具有显著地析出硬化效果、热稳定性和抑制冉结晶效果.其高温析出硬化及抑制铝基体再结晶作用优于Al3Zr和含Pr的Al3Zr弥散相.
关键词:
铝
,
镨
,
锆
,
析出
,
弥散相
王文
,
李瑶
,
王庆娟
,
王快社
,
海敏娜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采用搅拌摩擦焊接技术(friction stir welding,FSW)分别在空气和强制冷却条件下对TC4钛合金板进行了连接,利用OM和TEM技术研究了焊接接头不同区域的微观组织转变特征.结果表明,FSW接头分为搅拌区、热机械影响区和母材区,各个区域经历了不同的热循环和塑性变形,呈现出不同的微观组织特征.母材区为热轧退火后的初生α和β双相组织.空气条件下,搅拌区为α+β片层结构,组织转变主要为β相转变为片层α+β两相,热机械影响区为等轴晶α和α+β片层的双态组织,组织转变受动态冉结晶和相变共同作用.强制冷却条件下,搅拌区为针状马氏体结构,组织转变主要为马氏体相变.
关键词:
搅拌摩擦焊接
,
TC4钛合金
,
微观组织
,
强制冷却
银耀德
,
高英
,
张淑泉
,
李洪锡
腐蚀学报(英文)
<正> 前言钢铁、电缆、钢筋混凝土等土壤腐蚀的研究,通常采用两类主要试验方式。一是现场埋设。早在1910年美国开始大规模的埋设实验。经过45年写出了土壤腐蚀方面的专著。苏、日、英、法等国也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我国也进行了类似的埋设实验,经过30年的努力也取得一些成果;另一类是室內加速试验捎谕寥啦皇且恢志冉橹?室内很难模拟。美同和苏联已制订若干室内标准试验方法。本试验采用ГОСТ9.015-74方法,同时还在土壤中人工加入几十毫克当量级的可溶性盐,研究20钢的腐蚀行为,探讨土壤腐蚀的规律。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