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沿东,杨一俏,毕洪运,左良
钢铁研究学报
利用EBSD技术研究了不同热轧温度下436不锈钢热轧织构的变化规律和显微组织特征。试验中选取不同的热轧初轧和终轧温度:分别在1080和1050℃开轧,850和800℃终轧。结果表明:较低温下开轧、终轧晶粒内部的缺陷较多,表现为较大的累积取向差,而较高温度下开轧、终轧其累积取向差明显低于低温热变形下的样品;在较高温条件下变形会形成很强(001)[1 10]织构组分,较低温度下变形在其亚表层和中心层出现了与冷轧织构组分相似的(001)[110]、(112)[110]和一定量的γ织构组分。
关键词:
436不锈钢
,
hot rolling texture
,
EBSD
,
misorientation
徐祖耀
材料热处理学报
刘文中,关于贝氏体形成机制,包括形核过程的文献很少被引述。作者(刘等)的主要论点为贝氏体铁素体以无扩散、非切变机制在奥氏体内贫碳区形核,并未引述形成贫碳区的必要条件。本文作者强调,在钢及铜合金中,不可能由Spinodal分解和位错偏聚形成贫溶质区。刘等的理念未得到先进理论观点和精细实验结果的支持。在刘文中,据此对临界核心大小和形核能的计算并无显著意义,期望青年学者对贝氏体相变机制作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
贝氏体形核
,
扩散机制
,
切变机制
,
贫碳区
刘宗昌
,
计云萍
,
任慧平
,
袁长军
,
段宝玉
材料热处理学报
贝氏体铁索体在晶界形核的新观察验证了形核的一般规律.依据试验观察,理论计算得贝氏体临界晶核尺寸和形核功为:a*=16.7 nm;b*=25 nm,△G*=270 J·mol-1,此值合理.奥氏体中贫碳区的存在是普遍事实,试验也测得贝氏体相变孕育期内形成了贫碳区;不能将Spinodal分解与奥氏体中形成贫碳区和富碳区混为一谈.涨落是相变的契机,在孕育期内奥氏体中必由于涨落而形成贫碳区.阐述了非协同热激活跃迁形核机制.大量TTT图分析和实测均表明贝氏体铁索体形核-长大不可能以扩散方式进行.
关键词:
贝氏体铁素体
,
晶界形核
,
扩散
,
切变
,
热激活跃迁
窦隆洋
,
弓小平
,
韩琼
,
张燕波
,
谢磊
黄金
doi:10.11792/hj20150406
研究区位于准噶尔盆地东北缘,西起中蒙边境小哈甫提克山一带,东至红星一牧场,属于西伯利亚板块南缘之库普成矿带。研究区断裂构造复杂,岩浆活动频繁,金成矿地质条件非常优越。通过对该研究区的地层、构造及岩浆岩等地质特征进行总结,结合矿脉特征开展分析研究;运用区域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研究方法,综合找矿信息,进行找矿前景分析。研究认为,上泥盆统苏海图组和下石炭统南明水组为研究区的赋矿地层,华力西中期的岩浆活动为成矿提供了热源。化探数据显示Au的成矿与酸度有明显的关系,并且随岩石酸度的增高, Au含量增高。综合多元成矿信息,认为东准噶尔小哈甫提克山一带金铜矿床(点)找矿潜力巨大,具有进一步开展地质工作的价值。
关键词:
地质特征
,
找矿标志
,
找矿前景
,
小哈甫提克山一带
,
新疆东准噶尔
钱才富
金属学报
采用计算机模拟了位错和位借偶沿单一滑移从裂纹尖端的发射, 考察了滑移面取向, 外加载荷, 晶格摩擦力以及位错发射的临界应力强度因子对所发射的位错数量, 塑性区与无位错区大小以及裂尖残余应力强度因子的影响.
关键词:
位错发射
,
null
,
null
,
null
,
null
冯向前
,
冯松林
,
张文江
,
樊昌生
,
权奎山
原子核物理评论
doi:10.3969/j.issn.1007-4627.2005.01.043
对江西洪州窑从东汉晚期至晚唐五代8期400个瓷胎样品进行了中子活化分析, 分析结果显示碱金属元素Na和Rb、碱土金属元素Ba及Fe等作为胎的助熔剂元素随年代的变化趋势相似, 都呈现出两头高中间低的U字形变化规律, 其中Fe作为呈色元素, 其含量的高低与瓷胎颜色的深浅是一致的.分析结果还揭示洪州窑的发展与衰落以及窑址的不断变迁可能都与制瓷原料的发现与消耗有关.对分析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 可以将不同时期烧制的瓷胎样品大致分为5组: (1)东汉晚期东吴时期; (2)两晋和南朝时期; (3)隋代; (4)初唐和盛唐时期; (5)晚唐五代时期.
关键词:
核分析技术
,
洪州窑古瓷
,
元素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