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新
,
赵莉芝
,
张玉忠
,
叶卉
,
刘满满
,
李泓
膜科学与技术
doi:10.16159/j.cnki.issn1007-8924.2015.01.001
TPPS(四-(4-磺酸基苯基)卟啉)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自组装形成超分子聚集体.将TPPS超分子聚集体与膜材料结合,可制备一种超分子负载膜.本实验以EVAL(乙烯-乙烯醇共聚物)为基膜,以DMAEMA(甲基丙烯酸N,N-二甲氨基乙酯)为单体,采用紫外接枝的方法制备了EVAL-g-PDMAEMA接枝膜,利用氢键、静电作用等非共价键作用将TPPS负载于EVAL原膜及EVAL-g-PDMAEMA接枝膜上.研究了pH值、离子强度、接枝率对吸附过程的影响及等温吸附机理,结果表明,当pH=3.6时接枝膜对TPPS的吸附容量最大,pH=7时,原膜对TPPS的吸附容量最大;离子强度的增大不利于膜对TPPS的吸附;EVAL-g-PDMAEMA接枝率的增大,接枝膜对TPPS的吸附容量也随之增大;Langmuir吸附等温方程可以对吸附过程进行很好的描述.改变EVAL/TPPS负载膜的pH条件,利用紫外漫反射光谱表征膜表面TPPS的聚集状态,考察不同DMAEMA接枝率的负载膜实现超分子结构的条件.实验结果显示,当pH<1时,TPPS在接枝膜和原膜表面均形成超分子J-聚集体,而pH>1时,TPPS仅在接枝膜表面形成H-聚集;并且DMAEMA的接枝率越高,越有利于TPPS聚集体的形成,进而有利于超分子负载膜的构筑.
关键词:
TPPS
,
DMAEMA
,
EVAL
赵帅
,
赵莉芝
,
刘满满
,
张玉忠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doi:10.16865/j.cnki.1000-7555.2017.03.028
四(4-磺酸苯基)-卟啉(TPPS)是一种水溶性卟啉,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自组装形成超分子聚集体,将这种超分子聚集体与膜材料相结合,可以形成超分子负载膜.文中以乙烯-乙烯醇共聚物(EVAL)为膜材料,4-乙烯基吡啶(4VP)为单体,采用紫外辐照表面接枝法制备了表面带有P4VP接枝链的EVAL-P4VP接枝膜,利用非共价键作用将TPPS负载于EVAL原膜及EVAL-P4VP接枝膜上,研究了pH值、离子强度、接枝率等因素对TPPS吸附过程以及TPPS在膜表面存在形态和自组装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TPPS溶液中自身聚集及离子强度的增加对其在膜上的吸附产生不利影响;吸附过程可用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进行描述;接枝率的增加、pH值的减小和吸附量的增加有利于TPPS在接枝膜表面形成J-聚集体.
关键词:
膜
,
卟啉
,
吸附
,
聚集
徐祖耀
材料热处理学报
刘文中,关于贝氏体形成机制,包括形核过程的文献很少被引述。作者(刘等)的主要论点为贝氏体铁素体以无扩散、非切变机制在奥氏体内贫碳区形核,并未引述形成贫碳区的必要条件。本文作者强调,在钢及铜合金中,不可能由Spinodal分解和位错偏聚形成贫溶质区。刘等的理念未得到先进理论观点和精细实验结果的支持。在刘文中,据此对临界核心大小和形核能的计算并无显著意义,期望青年学者对贝氏体相变机制作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
贝氏体形核
,
扩散机制
,
切变机制
,
贫碳区
蔡敏敏
,
李国霞
,
赵维娟
,
李融武
,
赵文军
,
承焕生
,
郭敏
硅酸盐通报
利用质子激发X射线荧光分析(PIXE)测试分析汝官瓷、张公巷窑青瓷和刘家门窑青瓷样品的主要化学组成,用多元统计判别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以确定它们的分类和起源关系.结果表明:汝官瓷、张公巷窑青瓷和刘家门窑青瓷釉基本能很好的区分;但是胎区分得不是很理想,张公巷窑青瓷的胎可以和汝官瓷、刘家门窑青瓷胎很好的区分,汝官瓷胎和刘家门窑青瓷胎有个别样品不能分开.
关键词:
汝官瓷
,
张公巷窑青瓷
,
刘家门窑青瓷
,
判别分析
肖朋飞
,
赵红梅
,
李融武
,
赵文军
,
李国霞
,
赵维娟
,
承焕生
硅酸盐通报
本文采用质子激发X射线荧光分析(PIXE)技术测试了34个汝官瓷样品、30个蓝色系列钧官瓷样品(不含红釉系列)和17个刘家门窑青瓷样品的主量化学组成含量,根据这些样品的主量化学组成含量数据,应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汝官瓷、钧官瓷和刘家门窑青瓷的釉样品能够较好的区分开;但是3种瓷胎并不能很好的分开.
关键词:
汝官瓷
,
钧官瓷
,
刘家门窑青瓷
,
PIXE
,
因子分析
金属学报
<正> 我国古代冶铁技术发展史上,两汉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无论从冶铁业的规模、冶铸技术的进步还是铁器的广泛使用,都明显地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这对于以后社会的政治、军事、经济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都有深远的影响。“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冶铁技术在西汉时期迅速发展,首先是由于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的创造。加之公元前二○九年,陈胜、吴广领导农民揭
关键词:
刘宗昌
,
计云萍
,
任慧平
,
袁长军
,
段宝玉
材料热处理学报
贝氏体铁索体在晶界形核的新观察验证了形核的一般规律.依据试验观察,理论计算得贝氏体临界晶核尺寸和形核功为:a*=16.7 nm;b*=25 nm,△G*=270 J·mol-1,此值合理.奥氏体中贫碳区的存在是普遍事实,试验也测得贝氏体相变孕育期内形成了贫碳区;不能将Spinodal分解与奥氏体中形成贫碳区和富碳区混为一谈.涨落是相变的契机,在孕育期内奥氏体中必由于涨落而形成贫碳区.阐述了非协同热激活跃迁形核机制.大量TTT图分析和实测均表明贝氏体铁索体形核-长大不可能以扩散方式进行.
关键词:
贝氏体铁素体
,
晶界形核
,
扩散
,
切变
,
热激活跃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