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翊之
,
杨才福
,
柴锋
,
苏航
材料科学与工艺
为了改善高铜镍结构钢的热加工性能,对其高温氧化行为进行了研究.通过扫描电镜和热力学计算分析了氧化层的形貌和组成.研究表明:实验钢氧化层厚度随温度的升高和时间的延长基本呈线性增大;温度高于l 150℃条件下氧化层和基体间出现氧化产物沿奥氏体晶界分布的网状过渡层,该结构属于一种内表层缺陷.Cu以固溶体形式存在于氧化层中.高温氧化过程中形成的富Si液相向奥氏体晶界渗透是形成这种内表层缺陷的主要原因,而钢中含量较高的Ni加大了氧化层与基体间界面的粗糙度,两种元素协同作用促进形貌复杂的过渡层的形成.
关键词:
高铜镍结构钢
,
高温氧化
,
富Si氧化产物
,
内表层缺陷
,
热力学计算
,
氧化机制
刘翊之
,
杨才福
,
柴锋
,
张永权
,
苏航
材料热处理学报
研究了400℃至800℃再加热处理后超低碳铜时效强化钢组织和性能的变化.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透射电镜观察和X射线衍射分析了不同温度再加热处理后钢显微组织和ε-Cu沉淀的特征.结果表明,再加热温度不高于650℃的条件下,钢的强度和韧性未明显下降,即具有优良的热稳定性;再加热温度高于650℃则钢的屈服强度明显降低,这是由于基体组织发生明显的回复以及ε-Cu沉淀粗化;再加热温度高于700℃钢的韧性明显降低,这是大量高硬度M/A岛组织出现所造成.分析表明基体组织的回复,ε-Cu沉淀的数量和尺寸及M/A岛组织是影响超低碳铜时效强化钢热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
铜时效强化钢
,
热稳定性
,
ε-Cu沉淀
,
M/A岛
徐祖耀
材料热处理学报
刘文中,关于贝氏体形成机制,包括形核过程的文献很少被引述。作者(刘等)的主要论点为贝氏体铁素体以无扩散、非切变机制在奥氏体内贫碳区形核,并未引述形成贫碳区的必要条件。本文作者强调,在钢及铜合金中,不可能由Spinodal分解和位错偏聚形成贫溶质区。刘等的理念未得到先进理论观点和精细实验结果的支持。在刘文中,据此对临界核心大小和形核能的计算并无显著意义,期望青年学者对贝氏体相变机制作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
贝氏体形核
,
扩散机制
,
切变机制
,
贫碳区
蔡敏敏
,
李国霞
,
赵维娟
,
李融武
,
赵文军
,
承焕生
,
郭敏
硅酸盐通报
利用质子激发X射线荧光分析(PIXE)测试分析汝官瓷、张公巷窑青瓷和刘家门窑青瓷样品的主要化学组成,用多元统计判别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以确定它们的分类和起源关系.结果表明:汝官瓷、张公巷窑青瓷和刘家门窑青瓷釉基本能很好的区分;但是胎区分得不是很理想,张公巷窑青瓷的胎可以和汝官瓷、刘家门窑青瓷胎很好的区分,汝官瓷胎和刘家门窑青瓷胎有个别样品不能分开.
关键词:
汝官瓷
,
张公巷窑青瓷
,
刘家门窑青瓷
,
判别分析
肖朋飞
,
赵红梅
,
李融武
,
赵文军
,
李国霞
,
赵维娟
,
承焕生
硅酸盐通报
本文采用质子激发X射线荧光分析(PIXE)技术测试了34个汝官瓷样品、30个蓝色系列钧官瓷样品(不含红釉系列)和17个刘家门窑青瓷样品的主量化学组成含量,根据这些样品的主量化学组成含量数据,应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汝官瓷、钧官瓷和刘家门窑青瓷的釉样品能够较好的区分开;但是3种瓷胎并不能很好的分开.
关键词:
汝官瓷
,
钧官瓷
,
刘家门窑青瓷
,
PIXE
,
因子分析
材料导报
以往成信氧化鋯基陶瓷材料之韌化機制主要爲正方相轉變爲單斜相之相變化及正方晶之鐵彈性域轉移,惟其主要應用在發生塑性變形範圍,而在承受循環負荷之彈性變形範圍則鮮少論及.本研究發現該材料系統在承受彈性之循環負荷作用下,表現出奇特之能量吸收特性,亦即,因應力誘發而使立方相轉换爲具有類橡膠特性之斜方相,或是立方相轉换爲不會發生相變之正方相,此應爲氧化鋯基材料系統在彈性變形範圍之韌化機制,爲一國際上創新之發現.
关键词:
氧化鋯
,
相變化
,
同步輻射
,
X-光繞射
,
拉曼光譜
,
應力-應變曲綫
喻盛地
材料导报
以往咸信氧化鋯基陶瓷材料之韌化機制主要爲正方相轉變爲單斜相之相變化及正方晶之鐵彈性域轉移,惟其主要應用在發生塑性變形範圍,而在承受循環負荷之彈性變形範圍則鮮少論及.本研究發現該材料系統在承受彈性之循環負荷作用下,表現出奇特之能量吸收特性,亦即,因應力诱發而使立方相轉换爲具有類橡膠特性之斜方相,或是立方相轉换爲不會發生相變之正方相,此應爲氧化锆基材料系統在彈性變形範圍之韌化機制,爲一國際上創新之發現.
关键词:
氧化鋯
,
相變化
,
同步輻射
,
X-光繞射
,
拉曼光譜
,
應力-應變曲綫
材料导报
本文系探討一種具高玻璃形成能力之鋯基(Zr-Cu-Al-Ni)的非晶合金薄膜,以减鍍沉積成達10μm以上厚度之薄膜,再經由退火過程而誘發廣泛遍布整個薄膜的部份或全部非晶相.此種可控制之整佃薄膜的內泛非晶相反應能明顯影響薄膜性質(如硬度與電阻值等),方便建立組成結構和薄膜性質之間的關系,退而設計出具有特定性質的薄膜,文章將進一步探討固態非晶化的機制.
关键词:
固熊非晶質化
,
濺鍍薄膜
,
大塊非晶
連雙喜
,
陳柏楊
,
劉世賢
,
蔡辛慈
材料导报
熔融還原煉鐵法爲直接以煤及鐵礦粉取代焦碳和燒結礦爲原料的一替代性有發展潜力的制程.而熔融還原爐法中鐵礦還原速率之好壞與泡沫渣之控制,亦即溶渣的黏度、表面張力及密度和温度等有極重要的關系.本文主要希望介绍熔融還原煉鐵法爐渣黏度與爐渣成份及温度等變數之關系.研究的爐渣成份主要分成兩大類,分别是①四元系列的SiO2-CaO-MgO-Al2O3,鹽基度變化爲0.9~1.3;②氧化鐵範圍爲FeO 1%~7%,氧化镁MgO,鹽基度固定爲1.08的五元渣系SiO2-CaO-MgOsat-Al2O3-FeO爐渣.實難以高温轉鉅黏度計,量測不同成份及温度的黏度值.實難結果發現黏度與温度基本上呈反比的趨勢,可以Arrhenius equation或Eyring′s expression式子說明黏度與温度的關系.有關黏度與成份的關系,分别以熱力學綱状結構黏度模式、氧橋鍵結矽離子黏度模式與光學鹽基度黏度模式計算其黏度值,其結果爲利用氧橋鍵矽離子黏度模式與本實難的黏度量測值及文獻黏度量測值最接近.基本上黏度值随基鹽度的上升及随FeO量增加而下降,但黏度随著SiO2量增加而增加.至於黏度與温度則呈現反比的趨勢.
关键词:
熔融還原
,
鐵渣
,
黏度
,
計算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