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永仁
,
吴引江
,
周济
,
曹柏亮
,
杨团委
,
刘高建
,
李荣
金属功能材料
本文综述了点阵结构金属多孔材料的主要拓扑形态及其制造技术,并对目前广泛采用的变形成型法、金属丝编织法,以及随后发展起来的快速成型和注射成型等技术进行了对比分析.最后,对点阵结构金属多孔材料研究的努力方向提出了一点建议.
关键词:
点阵材料
,
泡沫材料
,
成型方法
,
制造工艺
田昊
,
付志斌
,
王同良
,
李海洋
,
范磊
,
王青峰
上海金属
采用Gleeble-3500热模拟试验机模拟了屈服强度500 MPa级高建钢热变形奥氏体的动态连续冷却转变过程,结合金相法绘制试验钢的CCT曲线,并对相变组织进行维氏硬度测试.试验结果表明,当冷速低于2.5℃/s时,形成多边形铁素体、针状铁素体和珠光体的混合组织;在5~30 ℃/s的冷速范围内,形成针状铁素体和粒状贝氏体的混合组织;在冷速50℃/s时,开始出现少量板条贝氏体组织.随着冷速的增大,组织细化,连续冷却转变组织硬度增加.试验钢两阶段变形后的控冷工艺窗口为5~25℃/s.
关键词:
高建钢
,
动态连续冷却转变
,
针状铁素体
,
粒状贝氏体
崔占斌
,
王倩
,
崔占辉
,
范磊
,
王青峰
,
高聿为
钢铁研究
doi:10.13228/j.boyuan.issn1001-0963.20140015
利用Gleeble热力学模拟机、扫描电镜、透射电镜、着色腐蚀金相等方法研究了控冷返红温度对TMCP交货态低屈强比(不大于0.80)Q460GJE高建钢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返红温度的升高,一方面,粒状贝氏体数量减少,针状铁素体数量增加,晶粒显著粗化,屈服强度降低;另一方面,硬相M-A岛的数量增多、尺寸增大,抗拉强度略有上升,屈强比和冲击功(-40℃)降低.拉伸和冲击性能均满足低屈强比Q460GJE钢要求的返红温度范围是590~620℃.
关键词:
Q460GJE高建钢
,
中温转变组织
,
M-A岛
,
力学性能
孙清
,
李谷丰
,
邓乾民
,
刘杰民
,
时国庆
环境化学
doi:10.7524/j.issn.0254-6108.2015.10.2015031001
为实现对环境及食品样品中黄曲霉毒素B1的高灵敏检测,通过优化一系列试剂盒参数,研制了一步间接竞争ELISA检测试剂盒.优化后的包被缓冲液为90 mmol·L-1、pH 4.6的柠檬酸缓冲液,最佳反应pH值为7.4,抗体包被浓度为0.2μg·mL-1, HRP?BSA?AFB1稀释比为1/4000,标品稀释液为含7%甲醇的PBST溶液.优化后试剂盒IC50值为66 pg·mL-1,检测限为7.6 pg·mL-1,检测线性范围为10—810 pg·mL-1.试剂盒对不同AFB1添加水平(0.5μg·kg-1,1μg·kg-1)的玉米、豆粕和鱼粉样品平均回收率为108.4%—134.8%.对玉米、豆粕和鱼粉样品各20份盲样测试结果表明,试剂盒检测结果与HPLC?MS/MS检测结果吻合.
关键词:
ELISA
,
黄曲霉毒素B1
,
残留
,
试剂盒
徐祖耀
材料热处理学报
刘文中,关于贝氏体形成机制,包括形核过程的文献很少被引述。作者(刘等)的主要论点为贝氏体铁素体以无扩散、非切变机制在奥氏体内贫碳区形核,并未引述形成贫碳区的必要条件。本文作者强调,在钢及铜合金中,不可能由Spinodal分解和位错偏聚形成贫溶质区。刘等的理念未得到先进理论观点和精细实验结果的支持。在刘文中,据此对临界核心大小和形核能的计算并无显著意义,期望青年学者对贝氏体相变机制作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
贝氏体形核
,
扩散机制
,
切变机制
,
贫碳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