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先森
,
刘鹤筹
,
温青
,
杨乐敏
,
王正辉
功能材料
doi:10.3969/j.issn.1001-9731.2015.22.028
利用自制的可聚合阳离子乳化剂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二甲基十六烷基溴化铵(MDHB),与甲基丙烯酸甲酯(MMA)通过胶束共聚合得到阳离子的纳米聚合物.测定了聚合产物的粒径、zeta 电位和分子量,用 FT-IR、1 H NMR 和 TG 对产物结构进行表征,用二倍稀释法研究了该类聚合物对大肠杆菌(E.coli)和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的最低杀菌浓度(MBC)和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表明,MDHB 是影响聚合物的结构特征及抗菌性的主要因素,随着 MDHB 用量增加,粒径增大、抗菌性增强、zeta 电位和分子量降低.聚合产物热稳定性良好,能添加到通用聚合物中制得抗菌材料,因而该类聚合物有望成为具有开发应用潜力的新型抗菌剂.
关键词:
可聚合阳离子乳化剂
,
阳离子纳米聚合物
,
结构表征
,
抗菌性
汪龙
,
刘春明
,
胡召齐
,
江来利
,
黄德志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江南造山带新元古变基性岩为区域构造事件和演化模型的建立提供地质依据.对江南造山带东段皖南鹤城地区变玄武质岩的地球化学及岩石成因进行研究.鹤城变玄武岩呈北东—南西向沿瑶里—鹤城—江潭—带分布.元素地球化学的研究表明:休宁鹤城变玄武岩同科马提质玄武岩及岛弧玄武岩相类似;富集Rb、Ba、Th、U等强不相容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Nb和Ta,指示其成因可能与富集地幔的部分熔融有关,同时有地壳物质的混染,其可能属于皖南伏川蛇绿岩西延组成部分,与伏川蛇绿岩组成一个弧后杂岩带,形成于与俯冲有关的弧后小洋盆环境.结合区域资料,表明新元古代板块俯冲、岛弧岩浆活动以及拼合是江南造山带形成的比较合理的构造演化过程.
关键词:
江南造山带东段
,
鹤城
,
变玄武岩
,
科马提质玄武岩
,
岛弧玄武岩
徐祖耀
材料热处理学报
刘文中,关于贝氏体形成机制,包括形核过程的文献很少被引述。作者(刘等)的主要论点为贝氏体铁素体以无扩散、非切变机制在奥氏体内贫碳区形核,并未引述形成贫碳区的必要条件。本文作者强调,在钢及铜合金中,不可能由Spinodal分解和位错偏聚形成贫溶质区。刘等的理念未得到先进理论观点和精细实验结果的支持。在刘文中,据此对临界核心大小和形核能的计算并无显著意义,期望青年学者对贝氏体相变机制作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
贝氏体形核
,
扩散机制
,
切变机制
,
贫碳区
蔡敏敏
,
李国霞
,
赵维娟
,
李融武
,
赵文军
,
承焕生
,
郭敏
硅酸盐通报
利用质子激发X射线荧光分析(PIXE)测试分析汝官瓷、张公巷窑青瓷和刘家门窑青瓷样品的主要化学组成,用多元统计判别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以确定它们的分类和起源关系.结果表明:汝官瓷、张公巷窑青瓷和刘家门窑青瓷釉基本能很好的区分;但是胎区分得不是很理想,张公巷窑青瓷的胎可以和汝官瓷、刘家门窑青瓷胎很好的区分,汝官瓷胎和刘家门窑青瓷胎有个别样品不能分开.
关键词:
汝官瓷
,
张公巷窑青瓷
,
刘家门窑青瓷
,
判别分析
肖朋飞
,
赵红梅
,
李融武
,
赵文军
,
李国霞
,
赵维娟
,
承焕生
硅酸盐通报
本文采用质子激发X射线荧光分析(PIXE)技术测试了34个汝官瓷样品、30个蓝色系列钧官瓷样品(不含红釉系列)和17个刘家门窑青瓷样品的主量化学组成含量,根据这些样品的主量化学组成含量数据,应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汝官瓷、钧官瓷和刘家门窑青瓷的釉样品能够较好的区分开;但是3种瓷胎并不能很好的分开.
关键词:
汝官瓷
,
钧官瓷
,
刘家门窑青瓷
,
PIXE
,
因子分析
张杰
,
陈芳
,
马晓燕
,
尚蓓蓉
,
孙坤
材料研究学报
以八官能度倍半硅氧烷(BCP-POSS)为引发剂,用两步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合成了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b-聚苯乙烯为臂的星型POSS-(PMMA-b-PS)8嵌段共聚物.用后磺化方法制备具有相同磺化度的磺化杂化高分子POSS-(PM-MA-b-SPS)8,并用以制备了质子交换膜(PEM).分析了在不同水合状态下两种PEM的传导率随着湿度的变化规律,发现在同样低水合状态下具有较长SPS链段的PEM其质子传导率较高;TGA分析结果表明,两种PEM都具有高温保水性能和高的初始热分解温度;用透射电子显微(TEM)和原子力显微镜(AFM)分析了不同嵌段比例PEM的微相结构,发现具有较长SPS链段的PEM有利于质子传导的两相连通的微相形貌;用低场核磁共振分析仪测定了自旋-自旋弛豫时间T2和不同共聚物低水合状态下链段分子运动特性,发现具有较长SPS链段的PEM有较狭长且连通性较好的微相分离形貌,显示出较高的质子自旋扩散系数,在低湿度环境下具有较高的质子传导率.
关键词:
有机高分子材料
,
质子交换膜
,
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方法(ATRP)
,
星型嵌段共聚物
,
倍半硅氧烷
,
微相结构
金属学报
<正> 我国古代冶铁技术发展史上,两汉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无论从冶铁业的规模、冶铸技术的进步还是铁器的广泛使用,都明显地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这对于以后社会的政治、军事、经济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都有深远的影响。“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冶铁技术在西汉时期迅速发展,首先是由于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的创造。加之公元前二○九年,陈胜、吴广领导农民揭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