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以洪
,
冯仕猛
,
雷刚
,
鞠雪梅
,
周玲
,
杨树泉
量子电子学报
doi:10.3969/j.issn.1007-5461.2014.02.018
用一个简单模型分析了量子点产生能级的原因,推导出能级与量子点尺寸的表达式.根据量子点表面势垒为有限值的特点以及表面存在衰减波,提出量子点内电子波函数不完全满足驻波条件的观点,在量子点的能级表达式中引入一个修正系数.结合量子点表面衰减波的特征,给出量子点修正系数的计算方法.通过理论计算表明:量子点的能级以及能级之间的能量差(间隙)不但与量子点的尺寸有关,而且与其边界条件有关.特别是对于非光滑的表面,其表面势垒对量子点的能级与能隙影响非常大.
关键词:
光电子学
,
量子点
,
半导体
,
能级
,
能隙
赵宗彬
,
邱介山
,
王同华
,
李永峰
,
周颖
新型炭材料
doi:10.3969/j.issn.1007-8827.2006.01.004
以太西无烟煤为碳源,以稀土氧化物La2O3和过渡金属Ni为催化剂制备复合的煤基炭棒,采用直流电弧放电技术,成功实现了单壁纳米碳管绳的批量制备.用TEM和Raman光谱技术对纳米碳管绳产品进行了分析表征.结果表明:太西煤是制备单壁纳米碳管的合适碳源;电弧放电得到的煤基单壁纳米碳管的直径分布在2.01 nm~1.80nm之间;双金属催化剂Ni-La在单壁纳米碳管的形成过程中存在协同作用,其催化活性优于其中的单一组分.
关键词:
单壁纳米碳管
,
煤
,
电弧放电
,
TEM
,
Raman
唐海雄
,
郭亚平
,
周玉
,
贾德昌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以壳聚糖为添加剂,采用无水碳酸钠与氯化钙共沉淀反应制备单分散碳酸钙微粒.利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粉末衍射(XRD),傅里叶变换红外吸收光谱(FTIR),热重差热分析(TG-DSC)等方法研究添加剂壳聚糖对碳酸钙的形貌、结构的影响及其形成机制.结果表明,壳聚糖添加剂能有效控制碳酸钙的晶型与形貌.当无添加剂时,所得产物为球霰石与方解石的混合物,形貌为球形与不规则六面体团;当添加少量壳聚糖时,所得的产物主要为层叠结构的斜六面体方解石,并利用周期键链(PBC)理论模型解释了层叠结构.壳聚糖浓度对碳酸钙的晶型与形貌影响不大.碳酸钙微粒表面黏附了部分壳聚糖,其含量随着反应体系中壳聚糖浓度的提高而增大.
关键词:
生物矿化
,
碳酸钙
,
壳聚糖
,
添加剂
冯向前
,
冯松林
,
张文江
,
樊昌生
,
权奎山
原子核物理评论
doi:10.3969/j.issn.1007-4627.2005.01.043
对江西洪州窑从东汉晚期至晚唐五代8期400个瓷胎样品进行了中子活化分析, 分析结果显示碱金属元素Na和Rb、碱土金属元素Ba及Fe等作为胎的助熔剂元素随年代的变化趋势相似, 都呈现出两头高中间低的U字形变化规律, 其中Fe作为呈色元素, 其含量的高低与瓷胎颜色的深浅是一致的.分析结果还揭示洪州窑的发展与衰落以及窑址的不断变迁可能都与制瓷原料的发现与消耗有关.对分析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 可以将不同时期烧制的瓷胎样品大致分为5组: (1)东汉晚期东吴时期; (2)两晋和南朝时期; (3)隋代; (4)初唐和盛唐时期; (5)晚唐五代时期.
关键词:
核分析技术
,
洪州窑古瓷
,
元素特征
李静
,
常民民
,
孙明艳
,
汤光平
,
李晓媛
,
周雪珍
,
周新木
,
李永绣
稀土
doi:10.16533/J.CNKI.15-1099/TF.201603001
以大颗粒碱式碳酸铈球团为前驱体,通过机械化学反应法制备了中位粒径为~ 100 nm的单分散纳米氧化铈抛光粉.研究表明,产物粒径随煅烧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盐溶液作为球磨介质可以改善颗粒间的团聚现象.其中,氯化钠溶液为球磨介质、900℃煅烧所得纳米CeO2粉体球形度好,粒度分布均匀,Zeta电位绝对值大,在水中有较好的悬浮稳定性,其对K9玻璃抛光表面RMS粗糙度可达0.482 nm.
关键词:
纳米氧化铈
,
碱式碳酸铈
,
抛光
欧阳康龙
,
曹颖
,
王富强
,
龚波林
色谱
doi:10.3724/SP.J.1123.2010.00551
以α-溴异丁酰溴为引发剂,CuCl/CuCl2/2,2′-联二吡啶(Bpy)为催化体系,在室温条件下通过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ATRP)使N-异丙基丙烯酰胺(NIPAM)键合在单分散交联聚甲基丙烯酸环氧丙酯树脂(PGMA/EDMA 树脂)表面,制备了具有温敏性的聚合物色谱填料,并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等对其进行了表征;详细考察了该填料对芳香烃化合物的分离性能、温敏性能、稳定性和重现性.元素分析得出NIPAM单体的接枝率为10.4% ;通过改变温度,可以有效地分离对羟基苯甲醛、邻甲酚和4-丁基苯胺3种混合物.结果表明,所合成的固定相具有很好的色谱性能和温敏性能,稳定性和重现性良好.
关键词:
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法
,
N-异丙基丙烯酰胺
,
温敏固定相
,
色谱性能
,
制备
鲁云华
,
赵洪斌
,
迟海军
,
董岩
,
肖国勇
,
胡知之
绝缘材料
以1,4-双(4-氨基-2-三氟甲基苯氧基)苯(6FAPB)为含氟二胺单体,均苯四甲酸二酐(PMDA)和1,2,3,4-环丁烷四酸二酐(CBDA)为二酐单体,经低温溶液缩聚反应得到聚酰胺酸,再经热酰亚胺化处理制备出含氟共聚聚酰亚胺(CPI)薄膜.采用红外(IR)、紫外(UV-Vis)、溶解性测试等对CPI进行结构与性能表征,考察两种二酐单体的不同物质的量之比对共聚聚酰亚胺光学性能和溶解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脂环二酐CBDA摩尔配比的增加,CPI薄膜在410 nm处的光透过率逐渐增加,薄膜颜色逐渐变浅,溶解性有所改善.
关键词:
聚酰亚胺
,
共缩聚
,
含氟
,
结构与性能
王鹏程
,
陈晶
,
陆明
应用化学
doi:10.3724/SP.J.1095.2010.90575
以甲苯、乙苯、异丙苯、叔丁基苯、氟苯等为硝化底物,通过混酸硝化得到这些单取代芳烃转化率最大时的混酸硝化强度φ. 运用密度泛涵理论,在B3LYP/6-311G* *水平上优化了9种单元芳烃的几何构型,计算苯环上C原子电荷分布. 讨论了9种取代基的定位效应,以苯环取代基以外环上C原子总净电荷QRΣC(2~6)表示单取代苯的硝化反应活性与硝化强度φ之间的关系. 实验结果表明,烷基苯、卤苯、硝基苯的硝化反应活性与其混酸硝化转化率达最大时的混酸硝化强度φ呈良好的线性关系.
关键词:
芳烃
,
混酸硝化
,
量子化学计算
,
定位效应
李朝毅
,
段涛
,
杨玉山
材料导报
以氨水为催化剂、正硅酸乙酯为硅源、醇为溶剂,采用改进的溶胶-凝胶工艺制备单分散SiO2微球,通过扫描电镜、激光粒度分析仪着重研究了正硅酸乙酯添加方式、反应温度、溶剂类型等单因素对SiO2的颗粒大小和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正硅酸水解对醇溶剂是有选择性的,乙醇作为溶剂合成SiO2的单分散性和球形度最好.连续滴定和分步滴定更有利于单分散SiO2微球的形成.水解温度升高,生成的颗粒粒径将运渐增大,最佳反应温度为常温25℃或恒温水浴25~35℃.
关键词:
SiO2
,
单分散
,
微球
,
单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