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相佑
,
向凤红
,
忽建蕊
绝缘材料
doi:10.3969/j.issn.1009-9239.2008.04.017
等值附盐密度是确定污秽等级和绘制电网污区分布图的主要依据,但是,它易受测量用水量的影响,且测量只能在停电状态下进行.通过对3种常用悬式绝缘子进行人工污秽试验,采用BP人工神经网络的方法,建立了以泄漏电流最大值、泄漏电流5个脉冲主成分、环境湿度、温度等8个变量作为输入参数,等值附盐密度作为输出参数的智能预测模型.使用Levenberg-Marquardt快速学习算法对建立的神经网络进行训练.其试验数据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关键词:
绝缘子
,
泄漏电流
,
人工神经网络
,
等值附盐密度
顾开宇
,
高洪跃
,
周忠祥
液晶与显示
doi:10.3969/j.issn.1007-2780.2006.01.005
制备了掺杂甲基红(质量分数1 %)向列液晶薄膜样品,测量了Ar+ 激光的透过率与样品厚度之间的关系,发现激光的偏振方向与液晶指向矢方向垂直时,透射率最大.选择Ar+ 激光作为写入光,重点利用二波耦合实验测量了一阶衍射效率随样品厚度、入射光夹角、两束入射光光强、两束入射光光强比的变化关系,实验发现当液晶薄膜样品厚度为32 μm,两束入射光夹角为2 °,两束入射光光强分别为80 mW/cm2且光强比为1∶1时具有最佳的全息存储实验条件.
关键词:
向列液晶
,
甲基红
,
二波耦合
,
光折变效应
汪建宇
,
贾大成
,
高文
,
徐爱军
,
任德奎
黄金
doi:10.3969/j.issn.1001-1277.2011.10.005
五凤金矿床是延边地区中生代火山岩金、铜成矿带中典型的金矿床,通过对该矿床构造控矿和矿体富集规律的研究,认为断裂构造是控制矿化蚀变带及矿体的主要因素.百草沟-金苍北东东向深断裂带与北西向小延吉河和朝阳河断裂的组合控制火山盆地的产生,为主要的导岩、导矿构造,小延吉河和朝阳河两条断裂的次级北东和北西向断层为主要的容矿构造.断层的交汇、张性断层、产状变化和多期次活动叠加等是控制富矿体的主要因素,依据构造控矿和矿体富集规律可以进行就矿找矿和成矿预测.
关键词:
五凤金矿床
,
断裂构造
,
控矿构造
,
成矿预测
,
吉林延吉
刘相华
,
于明
,
支颖
,
谢海波
,
喻海良
钢铁研究学报
热轧板带钢轧后冷却过程中,由于骤冷后表面与中心的温差导致轧件内部的热量传向表面,出现表面返红现象.对返红过程进行实验研究,实测了轧件在水冷后表层和内部温度的变化.用有限元法对不同规格轧件经历不同冷却条件下的返红情况进行模拟,分析钢板表面返红的原因,确定了发生返红的临界条件,得到了不同条件下返红引起的温升量和返红时间.结果表明,随着厚度和冷却速度的增大,水冷后心表温差增加,返红温升量增大,返红时间也增加.
关键词:
板带钢
,
快速冷却
,
表面返红
刘相华
,
于明
,
支颖
,
谢海波
,
喻海良
钢铁研究学报
热轧板带钢轧后冷却过程中,由于骤冷后表面与中心的温差导致轧件内部的热量传向表面,出现表面返红现象。对返红过程进行实验研究,实测了轧件在水冷后表层和内部温度的变化。用有限元法对不同规格轧件经历不同冷却条件下的返红情况进行模拟,分析钢板表面返红的原因,确定了发生返红的临界条件,得到了不同条件下返红引起的温升量和返红时间。结果表明,随着厚度和冷却速度的增大,水冷后心表温差增加,返红温升量增大,返红时间也增加。
关键词:
板带钢;快速冷却;表面返红
甘小燕
,
李效民
,
高相东
,
于伟东
,
诸葛福伟
无机材料学报
以Zn(NO3)2和曙红的混合溶液为沉积液,采用阴极电化学沉积法在ITO导电玻璃上制备了纳米多孔ZnO/曙红复合膜.考察了电化学预处理过程和曙红浓度对薄膜晶体结构、微观形貌和光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引入短时间的电化学预处理过程能提高复合薄膜中ZnO的结晶质量,并诱导ZnO沿c轴定向生长.随着电沉积液中染料浓度的增大,所得薄膜的结晶质量下降,薄膜由六角晶颗粒逐渐向纳米多孔结构转变.当沉积液中曙红浓度为50μmol/L 时所得复合薄膜具有最大膜厚,装载的曙红量最高.以该复合膜为光阳极制作了太阳能电池原型器件,其开路电压为0.49V,短路电流为0.67mA/cm2,总光电转换效率为0.105%.
关键词:
ZnO
,
曙红
,
电化学沉积
,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
李柳生
,
廖桂华
,
徐国辉
,
李坤鹏
,
王青峰
,
叶国田
耐火材料
doi:10.3969/j.issn.1001-1935.2016.05.001
为了优化红柱石基耐火材料的生产工艺参数,寻求生产热风炉用优质红柱石砖的最佳工艺路径,研究了红柱石粗颗粒预烧温度对红柱石基耐火材料物理性能的影响,并探讨了影响机制。首先将南非红柱石粗颗粒(4~1 mm)分别在1300、1400、1500、1600℃下预烧3 h,再与红柱石的中颗粒(≤1 mm)和细粉(≤0.088 mm)以及烧结氧化铝粉(≤0.044 mm)和结合黏土进行配料制样后,于1500℃保温3 h 烧成,然后检测试样的体积密度、显气孔率、耐压强度、烧成线变化及1400和1550℃下的压蠕变率(载荷0.2 MPa,保温时间50 h),并采用XRD 分析试样压蠕变试验前后的物相组成。结果表明:经1400℃预烧的红柱石粗颗粒在试样烧成过程中产生的体积收缩减弱了二次莫来石化反应的膨胀效应,可使试样获得较好的物理性能;预烧红柱石粗颗粒保留的未平衡状态在材料高温压蠕变过程中将继续向平衡态发展,期间产生的膨胀效应有效地抵抗了压缩蠕变。可见,在本试验条件下,将红柱石粗颗粒于1400℃左右预烧后使用,可以有效改善红柱石基耐火材料的物理性能。
关键词:
红柱石颗粒
,
预烧温度
,
莫来石化
,
抗蠕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