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双柳
,
施春红
,
牛红云
,
蔡亚岐
,
赵晓丽
,
吴丰昌
,
周北海
材料导报
doi:10.11896/j.issn.1005-023X.2016.02.019
采用水/溶剂热法合成了铜的亚微米级有机金属框架Cu3 (BTC)2,并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X射线粉末衍射、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及光电子能谱仪对材料的形貌结构及表面性质进行了分析.将制备的Cu3 (BTCh用于吸附去除水中亚甲基蓝(MB)污染物.吸附结果表明,MB在Cu3 (BTC)2上的吸附符合Freundlich模型.当MB初始浓度为30 mg/L时,平衡吸附量为29.5 mg/g,当初始浓度提高到300 mg/L时,平衡吸附量达到244.3 mg/g,吸附效果优于文献中报道的大部分吸附材料.
关键词:
吸附剂
,
Cu3(BTC)2
,
水/溶剂热法
,
染料
,
有机金属框架
袁蓉芳
,
周北海
,
张学敏
,
关欢欢
功能材料
doi:10.3969/j.issn.1001-9731.2015.05.022
使用市售 Degussa P-25 TiO2粉末,采用水热合成法制备了1.0%(原子分数)Ag+、Cu2+、Fe3+、Mn2+和V5+掺杂纳米管 TiO2催化剂.结果表明,随着煅烧温度增高,样品的比表面积逐渐降低,锐钛矿含量先增后减,禁带宽度逐渐变窄,变化范围与掺杂金属的种类有关.掺杂金属后,纳米管 TiO2催化剂的比表面积略有降低,锐钛矿含量略有增大,禁带宽度变窄.向纳米管 TiO2中掺杂 Ag+、Cu2+、Fe3+和 V5+,催化剂的光催化活性提高,而掺杂 Mn2+,光催化活性略有降低.550℃煅烧1.0% Fe3+掺杂纳米管TiO2具有最好的催化效果,其254 nm光催化臭氧氧化对腐植酸的去除率为77.4%.
关键词:
纳米管 TiO2
,
金属掺杂
,
光催化臭氧氧化
,
腐植酸
花朵
,
施春红
,
袁蓉芳
,
周北海
,
马丽
功能材料
doi:10.3969/j.issn.1001-9731.2013.21.025
利用水热法,以 Degussa P-25 TiO2粉末为原料,AlCl3、Fe(NO3)3·9H2O 和 ZnCl2为掺杂剂合成金属掺杂纳米管 TiO2,并采用透射电镜(TEM)、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BET比表面积分析对催化剂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掺杂金属分别以Al3+、Fe3+和Zn2+的形式存在。随着煅烧温度的增高,样品的比表面积逐渐降低,锐钛矿含量先增大后减小;金属掺杂后,催化剂比表面积略有降低,锐钛矿含量略有增大。考察紫外光催化臭氧化工艺中TiO2降解腐植酸标志物的催化效果,结果表明,450℃煅烧未掺杂纳米管 TiO2对腐植酸的催化降解效率为44%,较P-25TiO2粉末提高了11%;金属掺杂后催化效果提升明显,550℃煅烧 Fe 掺杂纳米管 TiO2的催化效果最为显著,腐植酸去除率达77%。
关键词:
TiO2
,
纳米管
,
金属掺杂
,
光催化臭氧化
,
腐植酸
夏光华
,
李晓鸣
,
赵晓东
硅酸盐通报
本文采用X射线衍射、电子探针、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等手段研究了北海高岭土化学组成、形貌和物相组成等,依据这些检测探究北海高岭土的基本特征及其中杂质铁的赋存状态,为北海高岭土的精制处理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北海高岭土的主要矿物成分为高岭石、白云母和石英,铁是北海高岭土中主要的染色元素,一部分以结构铁的形式存在,其余则以氧化物的形式吸附在高岭土颗粒表面,它是除铁增白的主要对象,可采用化学漂白法将其除去.
关键词:
高岭土
,
广西北海
,
矿物特征
,
除铁
夏光华
,
何婵
,
黄敏
硅酸盐通报
利用XRF、XRD和SEM等测试手段,分析了北海白泥的矿物特征及其对可塑性的影响;以此为基础掺入塑化剂后,通过各种表征手段研究其可塑性的变化.研究表明,北海白泥中片状的无序高岭石结构是其具有一定可塑性且能提高可塑性的内因;将北海白泥沉降处理20 min,掺入0.2wt%腐植酸钠和0.1wt%木质素磺酸钠复合塑化剂后,可塑性指标为9.5 cm·kg,超过了传统高可塑性粘土广东黑泥可塑性(8.60 cm·kg),表明加入复合塑化剂后可塑性增加显著,配制后的北海白泥完全可用于工业生产.
关键词:
北海白泥
,
可塑性
,
塑化剂
,
木质素磺酸钠
,
腐植酸钠
葛坦
,
田野
,
王强
中国稀土学报
选择北海半岛南流江河口、半岛近岸海域及涠洲岛附近海域为对象,研究河海水混合过程中稀土元素的某些地球化学特征.结果表明,水体中稀土元素主要以悬浮颗粒态存在,溶解态稀土含量及轻、重稀土含量之比从河流到海洋逐渐降低.溶解态稀土含量在南流江河口低盐度区因胶体絮凝而下降,在中高盐度区,颗粒物解吸或部分溶解引起含量上升;pH值对其亦有影响.溶解态稀土分布模式以重稀土相对富集为特征,在此基础上存在中稀土富集,是源区铁锰氧化物和水体中有机胶体共同作用的结果,Ce正异常与水体中有机物有关,Eu负异常是对源区岩石分布模式特征的继承.而原水中稀土含量变化相对复杂,与水动力状况有关,分布模式较为一致,表明河流颗粒物存在均一化趋势.
关键词:
北海半岛
,
水体
,
分布
,
稀土
关昕
,
孟延军
钢铁研究
论述了超高周疲劳研究的背景及意义,总结了近年来超高周疲劳的研究成果包括超高周疲劳的典型特征如S-N曲线、裂纹起源、起裂机理、影响超高周疲劳行为的因素等,介绍了超高周疲劳的常用实验手段,提出了今后超高周疲劳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
超高周疲劳
,
S-N曲线
,
疲劳裂纹萌生
,
超声疲劳实验
许超
,
张国栋
,
苏彬
材料工程
doi:10.3969/j.issn.1001-4381.2007.08.016
对高周疲劳和低周疲劳寿命预测模型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种能够将高周疲劳和低周疲劳统一表征的能量形式参量.用统一的能量形式表征参量对高温合金GH141的760℃高周疲劳和低周疲劳数据进行处理,得到理想的能量-寿命方程.用1Cr11Ni2W2MoV钢500℃和粉末盘材料FGH95的600℃高温低周疲劳和高周疲劳数据对统一表征方法进行验证,验证结果表明,用能量形式的表征参量能够得到理想的能量-寿命方程.
关键词:
高周疲劳
,
低周疲劳
,
寿命预测
,
能量表征
,
高温合金
宋亚南
,
徐滨士
,
王海斗
,
张玉波
,
邢志国
稀有金属
分析了金属材料超高周疲劳断口形貌特征,介绍了基于Paris公式的裂纹扩展寿命预测模型和基于位错理论的疲劳裂纹萌生寿命预测模型,并结合前期有关金属材料超高周疲劳行为的试验数据,对2种预测模型的误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基于位错理论的寿命预测模型较为准确;而基于Paris公式的裂纹扩展寿命预测模型,其预测精度随着疲劳寿命的增加而降低,即材料组织缺陷萌生成为疲劳裂纹阶段占据疲劳寿命的绝大部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超高周疲劳寿命预测的研究方向:疲劳裂纹的萌生机制,特别是裂纹源表面萌生和内部萌生的竞争性机制;建立大样本数据,结合统计学方法,以工程构件的服役安全性和可靠性为基础,精确评价超高周疲劳寿命.
关键词:
超高周疲劳
,
寿命预测
,
断口形貌
,
预测误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