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升富
,
杜丹
,
曾百肇
,
周性尧
应用化学
doi:10.3969/j.issn.1000-0518.2000.04.003
采用电化学方法合成了掺杂聚吡咯钨磷钴和钨磷镍三元杂多酸,制备过程简便快速,两种混杂有机无机复合物通过电沉积的方法在导电基体玻碳电极上形成膜电极,或直接在多酸与吡咯的硫酸水溶液中电聚合形成膜电极,对其电化学性能进行了表征.
关键词:
钨磷钴
,
钨磷镍
,
聚吡咯
,
电合成
,
电化学性能
高永军
,
行天伟
,
杨志刚
黄金
doi:10.11792/hj20130404
内蒙古太平矿业有限公司浩尧尔忽洞金矿是中国北方最大的露天开采黄金堆浸矿山.论述了浩尧尔忽洞金矿床的地质特征,总结了找矿标志,并重点阐述了地质找矿成果及开发规划,形成了科学论证、探矿会战、整体开发、科技领先、绿色和谐的矿业开发模式,对中国“十二五”期间利用找矿新机制实现找矿大突破有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
李永德
,
杨振国
,
李守新
,
柳洋波
,
陈树铭
金属学报
doi:10.3321/j.issn:0412-1961.2008.08.014
真空冶炼与电渣重熔2种工艺制备的GCr15轴承钢的超高周疲劳测试结果表明,电渣重熔能更好地控制钢中夹杂尺寸及其分散性,因此具有较好的疲劳性能.实验与理论分析表明,对于一定强度的材料,疲劳萌生处的颗粒亮区(GBF)边界处的应力强度因子范围(△KGBF)为一恒定值,且随材料的屈服强度增加AKcBF逐渐减小.
关键词:
GCr15轴承钢
,
超高周疲劳
,
电渣重熔
,
颗粒亮区(GBF)
,
临界夹杂尺寸
张亚军
,
张利娟
材料开发与应用
通过悬臂弯曲加载方式,采用逐级递增的六级名义应变水平作为控制模式,完成了四件试样10CrNiMo钢的低周疲劳表面裂纹扩展速率(SCPR)试验.试验发现,在每级名义应变水平控制下,SCPR整体上趋于某一稳定值,但局部裂纹扩展出现时快时慢现象,在低名义应变水平控制下尤为明显.对上述现象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出现局部裂纹扩展不稳定的原因是由于表面裂纹扩展的路径呈现转折和分叉的曲折性特征,转折和分叉通常会降低表面裂纹的扩展速率,但有时也会加速表面裂纹的扩展.
关键词:
悬臂弯曲加载
,
低周疲劳
,
表面裂纹扩展路径
,
转折和分叉
李永德
,
杨振国
,
李守新
,
柳洋波
,
陈树铭
金属学报
真空冶炼与电渣重熔2种工艺制备的GCr15轴承钢的超高周疲劳测试结果表明,电渣 重熔能更好地控制钢中夹杂尺寸及其分散性, 因此具有较好的疲劳性能.实验与理论分析表 明, 对于一定强度的材料, 疲劳萌生处的颗粒亮区(GBF)边界处的应力强度因子范围 (αK GBF$ )为一恒定值,且随材料的屈服强度增加αK GBF逐渐减小.
关键词:
GCr15轴承钢
,
null
,
null
焦胜博
,
程礼
,
陈煊
,
高潮
,
冯宇
,
陈皎
,
鲁凯举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运用超声疲劳试验系统和MTS液压伺服疲劳试验系统开展了Ti-6Al-4V钛合金在不同加载频率下的超高周疲劳试验,使用扫描电镜观察了试样断口形貌并对超高周疲劳试验数据进行了可靠性疲劳寿命分析.结果表明:疲劳循环周数超过107以后,Ti-6Al-4V钛合金试样依然会发生疲劳断裂,不存在传统意义上的疲劳极限.裂纹萌生于试样表面和次表面,随着应力水平降低,萌生位置由表面向次表面转变;试样断口平坦,裂纹源呈现类“鱼眼”特征,裂纹萌生于材料次表面微观组织不均匀处,周围出现黑色颗粒海绵状特征;20 Hz和20 kHz两种频率下的试验数据吻合良好,加载频率对材料的疲劳性能没有明显影响;Ti-6Al-4V钛合金材料的超高周疲劳寿命服从3参数威布尔分布,采用单侧容限系数法建立了不同置信度和不同存活率下的疲劳寿命模型,给出了p-γ-S-N曲线.
关键词:
超高周疲劳
,
Ti-6Al-4V
,
频率效应
,
威布尔分布
,
可靠性寿命
,
p-γ-S-N曲线
徐韦锋
,
刘金合
,
CHEN Daolun
金属学报
doi:10.11900/0412.1961.2014.00588
对2219-T62铝合金母材和搅拌摩擦焊(FSW)接头沿板厚方向分层切片分别进行了低周疲劳实验研究,探讨了热力耦合作用不均匀性和焊接工艺参数对接头低周疲劳变形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低外加总应变幅0.1%和0.2%时,低周疲劳循环应力幅和塑性应变幅曲线呈水平分布,疲劳裂纹萌生于试样表面且具有单一性,裂纹扩展区有明显的疲劳辉纹;在高应变幅0.4%,0.6%和0.8%时,应力幅升高,塑性应变幅降低,发生循环硬化,且随着应变幅的增加,疲劳循环应变硬化程度逐渐升高,裂纹萌生具有多源性,以韧窝断裂特征为主.母材疲劳寿命高于FSW接头;与接头中部和底部切片相比,上部疲劳寿命较低.随转速的升高,疲劳寿命降低,焊速对其影响较小.
关键词:
搅拌摩擦焊接
,
厚板铝合金
,
低周疲劳性能
,
循环变形
,
断裂机理
宋亚南
,
徐滨士
,
王海斗
,
张玉波
,
邢志国
稀有金属
分析了金属材料超高周疲劳断口形貌特征,介绍了基于Paris公式的裂纹扩展寿命预测模型和基于位错理论的疲劳裂纹萌生寿命预测模型,并结合前期有关金属材料超高周疲劳行为的试验数据,对2种预测模型的误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基于位错理论的寿命预测模型较为准确;而基于Paris公式的裂纹扩展寿命预测模型,其预测精度随着疲劳寿命的增加而降低,即材料组织缺陷萌生成为疲劳裂纹阶段占据疲劳寿命的绝大部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超高周疲劳寿命预测的研究方向:疲劳裂纹的萌生机制,特别是裂纹源表面萌生和内部萌生的竞争性机制;建立大样本数据,结合统计学方法,以工程构件的服役安全性和可靠性为基础,精确评价超高周疲劳寿命.
关键词:
超高周疲劳
,
寿命预测
,
断口形貌
,
预测误差
徐祖耀
材料热处理学报
以Spinodal分解为例,说明相变研究的重要意义.铁素体不锈钢中呈现400~550℃时效脆性的原由为Spinodal分解而非有序化.介绍了含不溶区间及Spinodal线的Fe-Cr相图.Mn-Al-C钢奥氏体经Spinodal分解显示抗拉强度和屈服强度分别增至1120 MPa和1080 MPa,伸长率约30%,值得给予关注.Cu-15Ni-8Sn和Cu-15Ni-8Sn-0.2Nb合金由于Spinodal分解和有序析出相呈显著强化,并具良好应力松弛,高的弹性模量和导电性.Cu-Ni-Sn经Spinodal分解还会出现胞状或条状组织,称非连续Spi-nodal分解,铝合金时效时也会发生Spinodal分解,Co_(45),Cu_(55)薄膜通过Spinodal分解显示18%的最大巨磁阻.
关键词:
相变
,
Spinodal分解
,
Fe-Cr系
,
Fe-Mn-Al-C
,
Cu-Ni-Sn
,
Al-Zn-Mg
,
CoC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