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伯铨
,
姚亚双
,
张文杰
耐火材料
doi:10.3969/j.issn.1001-1935.2006.05.001
分别以64.7%的硼粉+35.3%的炭黑或55%的硼粉+45%的炭黑为试样组成,分别在真空和非真空条件下,采用自蔓延燃烧法于1400 ℃保温10~20 min进行了B4C-部分石墨化炭黑复合粉体的合成研究.采用XRD、SEM 及电子探针等方法对合成粉体的物相及形貌进行了分析;以差热法(TG-DSC)研究了合成粉体的氧化特性.结果表明:炭黑和硼粉加入量(w)分别为45%和55%时,经自蔓延燃烧反应后可以得到粒度均匀的碳化硼(B4C)粉体,且碳黑已部分石墨化.与工业B4C相比,复合粉体中的B4C具有更好的保护碳不被氧化的特性.
关键词:
自蔓延燃烧合成
,
炭黑
,
碳化硼
,
石墨化
,
抗氧化性
李世昌
,
敖晓娟
,
王庆
,
苑丽红
,
谭卓华
合成材料老化与应用
抗氧剂2,2′-亚甲基双(6-壬基对甲酚)是新型大分子量液体双酚类抗氧剂,我们以对甲酚为原料,通过酯化反应、Fries重排反应、傅克酰化反应、羰基Clemmensen还原反应和酸介导的甲醛亲和取代反应合成了2,2′-亚甲基双(6-壬基对甲酚),中间体和最终产物都通过NMR、MS表征确证,以大于90%的总收率实现产品的合成。
关键词:
双酚
,
抗氧剂
,
2
,
2′-亚甲基双(6-壬基对甲酚)
杨涛陈铮董卫平
金属学报
doi:10.3724/SP.J.1037.2011.00111
采用晶体相场模型模拟了对称倾侧亚晶界结构及其在应力作用下的湮没机制,并从位错运动和能量角度对湮没机制进行分析, 此外还分别讨论了温度、位向差和应力方向对亚晶界湮没的影响. 研究表明, 亚晶界是由呈一定角度的双位错组垂直分布组成的; 亚晶界的湮没过程包括4个阶段:位错的攀移, 位错的分离与攀滑移, 位错的再次攀移和再次分离、攀滑移;温度的降低阻碍亚晶界的湮没; 位向差小的亚晶界先于位向差大的亚晶界湮没,且湮没速度较快;亚晶界上应力方向的改变会引起湮没过程中位错运动方向发生改变,从而影响亚晶界的湮没, 压应力有利于亚晶界的湮没.
关键词:
晶体相场模型
,
sub–grain boundary
,
double–array dislocation
,
stress–induced annihilation
杨涛
,
陈铮
,
董卫平
金属学报
doi:10.3724/SP.J.1037.2011.00111
采用晶体相场模型模拟了对称倾侧亚晶界结构及其在应力作用下的湮没机制,并从位错运动和能量角度对湮没机制进行分析,此外还分别讨论了温度、位向差和应力方向对业晶界湮没的影响.研究表明,亚晶界是由呈一定角度的双位错组垂直分布组成的;亚晶界的湮没过程包括4个阶段:位错的攀移,位错的分离与攀滑移,位错的再次攀移和再次分离、攀滑移;温度的降低阻碍亚晶界的湮没;位向差小的亚晶界先于位向差大的亚晶界湮没,且湮没速度较快;亚晶界上应力方向的改变会引起湮没过程中位错运动方向发生改变,从而影响亚晶界的湮没,压应力有利于亚晶界的湮没.
关键词:
晶体相场模型
,
亚晶界
,
双位错组
,
应力诱发淹没
吴艳辉
,
张卓勋
,
楚武利
,
张皓光
工程热物理学报
以一带减振阻尼台的双级风扇为研究对象,对其亚音工况下的内部流场进行了更为真实的全三维数值模拟.通过对比分析计算和试验的总性能和基元性能可以看出,计算结果很好地再现了试验给出的流动信息.以此为基础对其内部流场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第1级动叶叶顶吸力面附面层分离形成的低能气团及其造成的流动堵塞是该双级风扇亚音工况下流动失稳的诱发因素.
关键词:
双级风扇
,
亚音工况
,
数值模拟
,
流动稳定性
肖林
,
白菊丽
金属学报
用透射电镜分别观察了Zr-4合金比例和非比例双轴疲劳变形亚结构. 结果表明:等效应变幅为0.8%, 不同主应变比下, Zr-4合金比例双轴疲劳后典型的位错组态是{101^-0}柱面滑移产生的平行位错线. 随着等效应变幅提高. 从平面状向波纹状滑移转化, 有形成位错胞的趋势. 非比例加载过程中, 随着相位角从30°增大到90°, 位错组态从平行位错墙变化成位错胞.
关键词:
位错结构
,
null
,
null
徐恩兵
,
李坤权
,
朱志强
,
贾佳琪
,
王效华
环境化学
doi:10.7524/j.issn.0254-6108.2015.01.2014041403
以三嵌段共聚物F108为模板剂,苯酚/甲醛为碳源,在中性条件下制备了平均孔径为3.14 nm,最可几孔径分布为3 nm和8 nm,BET比表面积为1541 m2·g-1,孔容为1.01 cm3·g-1的双孔分布介孔碳.通过静态实验法测定了介孔碳对亚甲基蓝的吸附特性,分析了初始浓度、溶液pH、温度对吸附量的影响,并从热力学及动力学角度探讨了介孔碳对亚甲基蓝的吸附机理.结果表明,溶液初始浓度、溶液pH以及温度对吸附量有较大的影响,介孔碳对亚甲基蓝的吸附随着初始浓度、pH、温度的上升而增大,吸附为吸热反应,提高温度有利于吸附的进行.实验制备的介孔碳对亚甲基蓝的最大吸附量为421 mg·g-1,相比于普通活性炭,双孔分布介孔碳对亚甲基蓝显示了更优的吸附性能.亚甲基蓝在介孔碳上的吸附行为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线和Elovich动力学模型.计算得到的吸附吉布斯自由能(ΔG0)<0,吸附标准焓变(ΔH0)>70 kJ·mol-1,说明亚甲基蓝在介孔碳上的吸附是自发进行的单分子层吸热反应,且化学反应在吸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
介孔碳
,
亚甲基蓝
,
吸附
,
热力学
,
动力学
赵新法
,
李仲谨
,
王磊
,
肖昊江
,
刘节根
,
田颖
功能材料
以可溶性淀粉为原料,K2S2O8-Na2SO3为引发剂,用反相悬浮法合成了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交联淀粉微球CSM.研究了交联剂质量分数、反应温度和引发剂浓度对微球产率、溶胀度、平均粒径的影响规律.用扫描电镜观测了样品形貌,用FT-IR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用XRD、DSC以及TGA对其物理性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所合成的交联淀粉微球形态圆整,表面光滑,粒度均匀,微球中存在酰氨基结构.与可溶性淀粉相比,淀粉微球结晶度降低,热稳定性增加.
关键词:
淀粉微球
,
合成
,
交联
,
表征
向嵩
,
刘国权
材料导报
钢中碳氮析出物通过细晶强化和析出强化方式对钢的力学性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基于规则溶液的双亚点阵模型(其中一个为金属亚点阵,另一个为间隙原子亚点阵)建立了碳氮化钒及碳氮化钛的热力学计算模型,用以研究析出物的析出开始温度、给定温度的奥氏体成分.经计算得V(CxN1-χ)、Ti(CxN1-χ)的析出温度分别是833℃、1343℃,最大的摩尔分数为7.8×10-4.
关键词:
低碳微合金钢
,
碳氮化物
,
析出
,
热力学
,
双亚点阵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