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振宁
,
任富强
,
王静
,
李叶霞
,
张庆
,
单炜军
,
熊英
应用化学
doi:10.3724/SP.J.1095.2014.30604
以生物质废弃物螃蟹壳为原料,通过简单的化学处理制成磁性微球,再经二异丁胺(DIBA)修饰合成了生物质吸附剂FCS-DIBA[FCS:Fe3 O4与壳聚糖(CS)复合微球].FCS-DIBA对Re(Ⅶ)具有很高的吸附选择性,最大吸附量可达185 mg/g,而且不受环境酸度的影响,在pH =2条件下可实现Re(Ⅶ)与Cu(Ⅱ)、Zn(Ⅱ)、Mn(Ⅶ)和Fe(Ⅲ)等常见共存金属离子的分离,该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方程.此外,对FCS-DIBA吸附铼的机制和吸附稳定性能等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铼
,
蟹壳
,
化学修饰
,
吸附
张莹莹
,
李心雨
,
万丽
,
张鹏
,
娄振宁
,
单炜军
,
熊英
应用化学
doi:10.11944/j.issn.1000-0518.2017.01.160447
以废纸纤维素为原料,将纤维素氧化开环胺化后再进行巯基化反应,制备得到了一系列巯基修饰的纤维素类吸附剂.研究发现,无论是单一氯化体系还是高铜高镍氯化混合体系,基于氨基硫脲修饰戊二醛交联的氧化纤维素吸附剂对配阴离子AgCl43-的吸附效果最好,最大吸附量可达到171.16 mg/g.通过红外、X射线光电子能谱、热力学等技术手段分析探讨了其不同吸附效果的原因及该吸附剂对配阴离子Ag(Ⅰ)的静电引力吸附机理.
关键词:
银氯络离子
,
纤维素
,
氯化液
,
选择性吸附
王淑坤
,
娄振宁
,
杨家振
稀有金属
doi:10.3969/j.issn.0258-7076.2003.03.007
报道了用二(2-乙基己基)二硫代磷酸为萃取剂,以正庚烷为稀释剂萃取铟的热力学研究.在In2(SO4)3+Na2SO4+D2EHDTPA+n C-7H16+H2O体系中,在温度278.15~303.15 K和离子强度0.1~2.0 mol·kg-1范围内,以Na2SO4为支持电解质,测定了萃取平衡水相中In3+浓度和pH值.计算了萃取反应的标准平衡常数K0,并得到经验公式logK0=43.93-5368.54/T-0.0699T,同时计算了萃取反应的其他热力学量,并指出了焓和熵都是此萃取过程的推动力.
关键词:
萃取
,
硫酸铟
,
二(2 乙基己基)二硫代磷酸
,
热力学
,
平衡常数
李永霞
,
黄莹
,
高甫威
,
徐民民
,
孙博
,
王宁
,
杨健
环境化学
doi:10.7524/j.issn.0254-6108.2016.02.2015050403
测定了娄山河表层沉积物间隙水中重金属(Cu、As、Pb、Zn、Cr、Cd和Ni)的质量浓度,采用改正的BCR顺序提取法分析了沉积物中重金属的赋存形态,并分别基于美国水质基准(CCC、CMC)和风险评价编码法(RAC)、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间隙水和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毒性及生态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娄山河表层沉积物间隙水中Cr、Pb可能对水生态系统产生急性或慢性毒性.沉积物中7种重金属的含量均高于土壤背景值,呈现累积效应.沉积物中As、Ni主要赋存于残渣态,Cu、Cr主要赋存于可氧化态和残渣态,Pb、Zn在多数点位以残渣态为主,Cd以酸可溶解态为主要赋存形态.除As外,其余重金属的可提取态含量高于残渣态,有较高的二次释放潜力.RAC的评价结果表明,表层沉积物中Cu、As、Pb和Cr处于无风险到低风险级,Zn、Ni处于低风险到高风险级,Cd以高风险和极高风险级为主,不同重金属RAC的平均值依次为Cd>Zn>Ni>Pb>Cu>As>Cr.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的评价结果表明,Zn为低生态风险,其余重金属均存在点位处于中等及以上生态风险,RI值表明研究区采样点有中等到极强生态风险.
关键词:
娄山河
,
间隙水
,
表层沉积物
,
重金属
,
赋存形态
,
风险评价
王永涛
,
臧勇
,
吴迪平
,
秦勤
钢铁
对轧机振动性质、致振机理进行了研究,通过对连轧机组中发生振动的F2、F3轧机进行的现场测试和分析发现,轧机振动以水平方向为主,轧辊和轧件上的振纹频率和振动频率相同,并且将最终振纹折算到轧制界面上后其长度与接触弧长相等.这说明振纹与接触弧有直接的联系.提出了CSP轧机的辊面振纹扩展致振机理,即轧机振纹是工作辊初始振纹在轧制过程中逐渐在辊面扩展形成,轧辊表面振纹引起并加剧了轧机的非正常振动.该理论对同类轧机振动抑制具有重要理论和应用价值.
关键词:
CSP轧机
,
振动
,
振纹
,
轧制界面
王永涛
,
臧勇
,
吴迪平
,
秦勤
钢铁
对轧机振动性质、致振机理进行了研究,通过对连轧机组中发生振动的F2、F3轧机进行的现场测试和分析发现,轧机振动以水平方向为主;轧辊和轧件上的振纹频率和振动频率相同,并且将最终振纹折算到轧制界面上后其长度与接触弧长相等。这说明振纹与接触弧有直接的联系。提出了CSP轧机的辊面振纹扩展致振机理,即轧机振纹是工作辊初始振纹在轧制过程中逐渐在辊面扩展形成,轧辊表面振纹引起并加剧了轧机的非正常振动。该理论对同类轧机振动抑制具有重要理论和应用价值。
关键词:
CSP轧机;振动;振纹;轧制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