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子谦
,
乔云霞
,
贵丽红
,
崔青
,
陈雪娇
,
华瑞茂
液晶与显示
doi:10.3788/YJYXS20142902.0178
STN-LCD在LCD显示器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价格低廉,制造工艺简单,在小型、便携式显示设备中占有重要市场.显示器显示品质与液晶材料的参数有关,研究了对于相同的液晶材料体系,使用不同的手性剂,对液晶的各项显示参数的影响和在一个母体液晶材料中,添加扭曲能力不同的手性掺加剂,对响应速度、温度系数、视角等方面的影响.按照d/p≈φ/360计算手性掺加剂用量,将不同结构手性剂加入到母体体系中,在室温时得到的阈值电压相同,测试不同温度时,DV/DT不同,响应速度变化率不同.总结了在工业生产上应如何评价和选择合适的手性剂.
关键词:
STN-LCD
,
手性剂
,
扭曲能力
,
响应速度
李锐
,
丰景义
,
温刚
,
乔云霞
,
徐凯
,
崔青
液晶与显示
doi:10.3788/YJYXS20153004.0581
线残像是液晶显示不良的一种表现,对在Cell中短时间内判断液晶线残像的强弱进行了研究.本文使用了4种介电各向异性相同的液晶,对这4款混晶所制成的TFT-LCD屏进行了线残像水平测定,系统分析了混晶的组分与线残像的关系,并使用了一种通过加直流电压测试V-T曲线的漂移来判断液晶残像强弱的方法,对4款混晶做了V-T曲线漂移实验.组分分析表明,介电各向异性相同的情况下,液晶中-CF2 O-类单体和-COO-类单体的使用会导致线残像的发生.V-T漂移实验结果表明,Vth变化率小于5%时,液晶显示线残像轻微,Vth变化率大于10%时,线残像严重.这种方法可以在Cell中进行,并且使测试时间明显缩短,这对提高液晶的研发效率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
TFT-LCD
,
线残像
,
直流电压
,
V-T漂移
高红茹
,
温刚
,
熊会茹
,
崔青
液晶与显示
doi:10.3788/YJYXS20153004.0553
采用紫外光聚合分离法使混合体系(可光聚合单体/液晶/光引发剂)产生相分离,制备了以双官能团丙烯酸酯为基体的反型聚合物网络液晶膜材料.采用液晶光电测试仪测试了光引发剂1-羟基环己基苯甲酮(IRG184)浓度和不同种类液晶盒如平行盒和反平行盒对反型PNLC液晶膜的电光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光引发剂IRG184浓度为0.2%时,采用双官能团丙烯单体材料作为可光聚合单体,选择光学各向异性和介电各向异性适当的向列相液晶D5,混合搅拌均匀以后灌注于盒厚7μm的反平行排列液晶盒中,在光强为18 mW/cm2、波长主要为365 nm的紫外光下,温度控制在25~30℃使其聚合,所得反型PNLC膜的电光特性曲线最佳,如阈值电压、工作电压等特性最好,并对研究结果进行了相关的讨论.
关键词:
反型PNLC
,
光引发剂IRG184
,
电光特性
,
反平行排列
乔云霞
,
徐凯
,
丰景义
,
李锐
,
崔青
,
李正强
液晶与显示
doi:10.3788/YJYXS20163107.0667
向列相液晶中手性剂的含量对 TN 显示模式的显示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对两种不同体系的液晶中加入不同含量的手性剂进行实验测定得出:添加手性剂对液晶分子的排列取向有序具有一定的作用;手性剂的含量不同,液晶的阈值电压也有所不同,手性剂含量增多则阈值电压增大,液晶的陡度值增大;手性剂含量不同,面板中的对比度有所不同,手性剂含量增多则对比度下降。通过从微观角度对液晶分子在面板中的排列状态进行理论分析,对以上实验结果的成因机理进行了解释,手性剂的合理添加能更好地使液晶与面板 IC 驱动相匹配,达到更高的对比度,改善液晶面板中出现的碎亮点显示不良,使液晶面板显示画面更鲜明、细腻、逼真。
关键词:
TN-LC
,
螺距
,
手性剂
,
K值
刘树海
,
牛锡云
,
朱珉
连铸
介绍了青钢第二炼钢厂实现炼钢-连铸全工序负能炼钢的现状和在生产中为降低能耗所采取的技术措施,并对炼钢工艺流程和负能炼钢工序构成进行了改进.
关键词:
转炉
,
工艺优化
,
负能炼钢
刘玉婷
,
吕峰
,
邹竞
,
张大德
,
姚祖光
应用化学
doi:10.3969/j.issn.1000-0518.2004.06.016
以1-羟基-N-[4-(2,4--特戊基-苯氧基-丁基)-2-萘甲酰胺为母体,以2,5-二巯基-1,3,4-噻二唑为吸附基团,分别以1-甲酰基-2-(4-氨基)苯肼,1-乙酰基-2-(4-氨基)苯肼和1-三氟乙酰基-2-(4-氨基)苯肼为增强基团合成了3种DAR青成色剂.结构经IR、1H NMR、MS及元素分析等检测确证.
关键词:
DAR成色剂
,
合成
易封萍
,
孙海洋
应用化学
doi:10.3724/SP.J.1095.2010.90633
以含磺酸基离子液体1-(4-磺酸基)丁基-3-甲基咪唑四氟硼酸盐([4-sulfbmim][BF4])为酸性催化剂,由乙缩醛和苯甲醇合成了叶青素. 采用正交实验方法考察了合成条件的影响,固定反应温度为20 ℃条件下,确定优化合成条件为:n(苯甲醇):n(乙缩醛)=1:8,反应时间60 min,催化剂用量为每摩尔苯甲醇4 g,产率为92.2%. 与H2SO4催化剂相比[4-sulfbmim][BF4]的催化活性相对较弱,但综合效果优于H2SO4. [4-sulfbmim][BF4]循环使用6次,催化活性基本不变.
关键词:
酸性功能化离子液体
,
叶青素
,
乙醛乙基苄基缩醛
,
催化剂
张洋
,
温腾
,
林娟
,
谢智
,
刘树滔
,
饶平凡
色谱
doi:10.3321/j.issn:1000-8713.2005.04.021
采用离子交换色谱法对世界上分布最广、危害最重且最难防治的植物致病菌青枯菌进行了色谱表征.在以0.02 mol/L哌嗪-盐酸缓冲液(pH 8.0)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条件下,青枯菌在SuperQ-650 C色谱柱(200 mm×4.6 mm i.d.)上被分离为3个不同的色谱峰.根据这3个组分的形态和生理生化性质,确定青枯菌原液和分离得到的3个组分都属于青枯菌的生化型Ⅲ型.通过2,3,4-三苯基氯化四氮唑(TTC)平板鉴定两个洗脱峰菌体的致病性及电镜观察二者的运动性,发现第一洗脱峰菌体的致病性弱于第二洗脱峰菌体而运动性强于后者.实验表明,通过离子交换色谱可以把常规微生物方法无法分离的青枯菌的不同状态区分出来.分离结果将为阐明青枯菌的多态性及传代培养过程中致病性逐渐减弱的内在机理,最终研制出特效的青枯菌抗菌剂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离子交换色谱
,
青枯菌
,
生化鉴定
,
多态性
林娟
,
马骋
,
刘树滔
,
吴玲玲
,
饶平凡
色谱
doi:10.3321/j.issn:1000-8713.2007.01.014
应用高效离子交换色谱和激光光散射仪在线检测,快速分离定量不同致病力的青枯菌.青枯菌经过高效离子交换色谱分离得到3个特征峰,通过2,3,5-三苯基氯化四氮唑(TTC)平板鉴定和采用剪叶法回接番茄组培苗感染试验,发现这3个色谱峰所对应的青枯菌在致病力方面存在差异;其中峰3组分的致病力最强,峰1组分的致病力最弱.通过对青枯菌进样量与激光光散射仪的响应信号(峰面积)之间的线性关系研究,发现当青枯菌进样菌数为9×106~9×108时,菌数与色谱峰面积之间呈现出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0.99.该项应用研究为不同致病力青枯菌的快速定量提供了一种新的分析方法.
关键词:
高效离子交换色谱
,
激光光散射仪
,
青枯菌
,
致病力
,
分离
,
定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