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龙
,
刘春明
,
胡召齐
,
江来利
,
黄德志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江南造山带新元古变基性岩为区域构造事件和演化模型的建立提供地质依据.对江南造山带东段皖南鹤城地区变玄武质岩的地球化学及岩石成因进行研究.鹤城变玄武岩呈北东—南西向沿瑶里—鹤城—江潭—带分布.元素地球化学的研究表明:休宁鹤城变玄武岩同科马提质玄武岩及岛弧玄武岩相类似;富集Rb、Ba、Th、U等强不相容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Nb和Ta,指示其成因可能与富集地幔的部分熔融有关,同时有地壳物质的混染,其可能属于皖南伏川蛇绿岩西延组成部分,与伏川蛇绿岩组成一个弧后杂岩带,形成于与俯冲有关的弧后小洋盆环境.结合区域资料,表明新元古代板块俯冲、岛弧岩浆活动以及拼合是江南造山带形成的比较合理的构造演化过程.
关键词:
江南造山带东段
,
鹤城
,
变玄武岩
,
科马提质玄武岩
,
岛弧玄武岩
董万春
,
戈文荪
,
施哲
钢铁钒钛
根据攀成钢含钒铁水的特点和设备、工艺实际情况,采用转炉双联提钒法,开展了低钒铁水提钒工业试验,生产出成品试验钒渣143.2 t.铁水提钒各项技术经济指标优良,半钢[C]3.23%,[V]0.036%,温度1 395.5 ℃;钒渣V2O56.71%,TFe34.2%;钒氧化率76%,钒回收率为62.78%.提钒过程钒、碳元素氧化特征表明,提钒主要在吹氧前3 min进行,在4.5 min时结束;脱碳主要在提钒后期进行.
关键词:
低钒铁水
,
转炉
,
提钒
,
钒渣
孟利鹏
,
赵楚
,
王少娜
,
杜浩
,
郑诗礼
,
邹兴
钢铁钒钛
doi:10.7513/j.issn.1004-7638.2015.03.011
以攀钢和承钢提钒尾渣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尾渣成分、物相和形貌结构的分析,在结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归纳得到了国内提钒尾渣中钒的存在价态及可能物相.通过总结近年来不同提钒尾渣(以低价钒为主的攀钢提钒尾渣和以高价钒为主的承钢提钒尾渣)再提钒技术的研究进展,将提钒尾渣再提钒的关键问题总结为“外包裹硅酸盐矿物的分解、残留钒铁尖晶石结构的破坏和尾渣中低价钒的氧化”三种控制环节的选择性强化,通过与现有尾渣再提钒技术的对比,提出了不同类型的提钒尾渣需采用不同的再提钒工艺.
关键词:
提钒尾渣
,
再提钒
,
酸浸
,
碱浸
付洋
,
王建新
,
王超
,
孙振明
,
丁培超
,
臧兴运
黄金
doi:10.3969/j.issn.1001-1277.2010.04.005
古马岭金矿区是吉林省东南部重要的金成矿区之一,通过该区控矿地质条件的研究,结合水系沉积物测量、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岩石地球化学测量及地球物理激电扫面开展靶区预测及找矿工作.研究表明:大东岔组片麻岩段应为金的矿源层,矿化带的宽度与金矿带的数量及品位成正比,断裂发育地段或不同方向断裂交汇部位是金的有利富集部位,晚侏罗世细粒闪长岩对矿区内金元素的富集提供热源和载体的作用,物化探异常与已知矿化蚀变带吻合较好.在此基础上,圈定A类预测区2处(其中包括高丽墓沟金矿床),B类预测区1处,C类预测区2处.
关键词:
古马岭金矿区
,
控矿条件
,
物化探异常
,
靶区预测
冯军胜
,
董辉
,
李朋
,
王爱华
,
张井凡
,
胡嘉
钢铁钒钛
doi:10.7513/j.issn.1004-7638.2013.06.003
在分析传统石煤焙烧设备的基础上,提出一种适用于石煤提钒的“导风墙-干燥床”式焙烧竖炉.通过与钒钛磁铁矿焙烧竖炉进行对比,阐述了石煤焙烧竖炉独有的结构特点,定量给出了其结构参数和操作参数,并建成了国内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石煤焙烧竖炉.实践表明:石煤焙烧竖炉是一种技术可靠、经济可行的石煤提钒焙烧设备,它具有炉内温度气氛可控、利用系数较高、单位产品能耗较低、钒回收率较高等优点.对探索我国石煤提钒焙烧的新设备、促进石煤提钒行业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石煤
,
提钒
,
焙烧
,
竖炉
王学文
,
王明玉
钢铁钒钛
介绍了石煤资源的分布情况及工艺现状,分析了各种提钒工艺的优缺点.根据石煤提钒的发展历程及其研究现状,指出石煤提钒工艺的发展趋势呈现出以下特点:①石煤提钒矿石分解优选酸分解工艺;②石煤酸浸液中分离富集钒工艺多元化;③石煤提钒产品多样化;④石煤提钒工艺过程多元素综合回收集约化.
关键词:
石煤
,
提钒
,
矿石分解
,
浸出
,
富集
,
综合利用
王建
,
聂梅影
,
杨森祥
,
彭涛
,
刘新
,
王胜
,
谢海
钢铁钒钛
doi:10.3969/j.issn.1004-7638.2000.03.013
对转炉炼钢使用类石墨提温进行了研究,经150炉典型试验和扩大试验表明,类石墨提温剂提温效果显著,每吨类石墨提温剂可补偿温度40.7℃,且对造渣、去P、S无不利影响,完全能满足炼钢品种和溅渣护炉工艺的要求.
关键词:
类石墨
,
转炉炼钢
,
提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