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沿林
,
庞丹阳
,
葛愉成
,
江栋兴
,
郑涛
,
王全进
,
李智焕
,
李湘庆
,
艾颖
,
张高龙
,
王佳
,
陈志强
,
胡青元
,
A.Ozawa
,
Y.Yamaguchi
,
C.Wu
,
R.Kanungo
,
D.Fang
,
I.Tanihata
原子核物理评论
doi:10.3969/j.issn.1007-4627.2005.01.001
实验测量了25 MeV/u 的6He+9Be反应中的单、双中子转移微分截面.利用反应耦合道模型初步分析了实验数据, 计算大体重现截面值.转移反应对末态有相当的选择性, 并且双中子转移截面主要来自到基态的一步过程.后角度截面的上升可能与连续态的耦合有关.
关键词:
晕核
,
转移反应
,
反应耦合道模型
庞丹阳
,
叶沿林
,
江栋兴
,
郑涛
,
王全进
,
李智焕
,
李湘庆
,
陈志强
,
胡青元
,
张高龙
,
王佳
,
A.Ozawa
,
Y.Yamaguchi
,
C.Wu
,
R.Kanungo
,
D.Fang
,
I.Tanihata
原子核物理评论
doi:10.3969/j.issn.1007-4627.2005.01.003
分析了北京大学核物理实验小组在日本RIKEN实验室完成的25 MeV/u 6He和9Be的弹性散射实验数据, 得到了弹性散射微分截面角分布.利用双折叠模型, 并通过拟合弹性散射微分截面得到了此弹靶体系在此能量下的弹性散射光学势.
关键词:
中子晕核
,
弹性散射
,
双折叠模型
,
光学模型
,
微分截面角分布
王佳
,
叶沿林
,
江栋兴
,
郑涛
,
王全进
,
李智焕
,
李湘庆
,
张高龙
,
庞丹阳
,
吴翠娥
,
陈志强
,
胡青元
,
A.Ozawa
,
Y.Yamaguchi
,
R.Kanungo
,
D.Fang
,
I.Tanihata
原子核物理评论
doi:10.3969/j.issn.1007-4627.2005.01.002
25 MeV/u 6He+9Be反应的实验中利用多个探测器望远镜对反应产物进行了测量, 对实验中各个角度测量到的4He进行观察, 将其中两个有高能峰成分的探测器划分成三部分, 得到不同角度4He的单举能谱和破裂产生4He的微分截面.
关键词:
中子晕核
,
破碎反应
,
微分截面
,
6He
李琛
,
叶沿林
,
江栋兴
,
华辉
,
郑涛
,
李智焕
,
葛愉成
,
庞丹阳
,
楼建玲
,
卢飞
,
范凤英
原子核物理评论
doi:10.3969/j.issn.1007-4627.2007.01.005
介绍了中高能放射性核素碎裂反应实验的主要物理机制,相应的实验探测装置,以及从中可得到的放射性核素结构的信息,提出可能的发展,力求为兰州CSR上的外靶物理实验提供参考.
关键词:
碎裂反应
,
电磁裂解
,
衍射碎裂
,
敲出反应
楼建玲
,
陈洁
,
庞丹阳
,
张允
,
叶沿林
原子核物理评论
doi:10.11804/NuclPhysRev.34.02.129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实验表明,很多轻奇特核结构中都有核心激发成分.本研究以丰中子晕核11Be为例,介绍核心激发成分的实验和理论研究进展,重点阐述核心激发成分对直接核反应微分截面的影响.实验上,1n移除反应及11Be(p,d)和10Be(d,p)转移反应是测量11Be核心激发成分比例的典型实验类型.理论上,发展了能够包括11Be核心激发成分的Faddeev AGS方法,XDWBA方法以及XCDCC方法.加入核心激发成分后,这些模型的计算结果可以更加合理地描述11 Be在各种靶上的弹性散射和碎裂微分截面.通过对比是否包含核心激发成分的计算结果,发现其影响主要体现在弹散微分截面的大质心系角度,以及(p,d)转移反应角分布的小质心系角度.另外,对Ex=0.5~3 MeV的激发能区的碎裂反应,核心激发的影响不可忽略;对Ex=3~5.5 MeV的碎裂反应,核心激发的贡献非常重要.
关键词:
核心激发
,
晕核11Be
,
微分截面
,
奇特核
于帆
,
薛坤
,
孙继荣
,
隋浩华
工程热物理学报
基于低频方波脉冲加热一冷却非稳态连续测量原理,应用PPMS多物性测量系统在温区150~360 K和外磁场O~9 T下对典型的庞磁电阻材料La2/3Cal/3MnO3的热导率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外磁场作用下庞磁材料在居里温度附近会发生明显的热导率增大(或热阻率减小)的磁致热阻现象,但磁热阻效应的程度在数值上要明显低于庞磁电阻效应.
关键词:
热导率
,
磁致热阻效应
,
庞磁电阻材料
高国棉
,
陈长乐
,
王建元
,
韩立安
,
王永仓
,
宋宙模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用脉冲激光沉积(PLD)法在LaAlO3单晶衬底上制备了VIA族非金属元素Te掺杂的La0.82Te0.18MnO3(LTMO)薄膜.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薄膜具有钙钛矿赝立方结构,且沿(012)方向择优生长;电阻-温度关系显示,该材料存在金属-绝缘体转变特性和庞磁电阻(CMR)效应;在0.7 T的磁场作用下,薄膜的磁电阻最大值为30.6%,对应的温度在263 K.而室温(303 K)磁电阻值为4.8%;拟合分析表明,薄膜在低温区是单磁子散射,在高温区满足小极化子输运模型.在波长为532 nm的绿激光作用下,在253 K,光致电阻变化率达到最大值33.6%;分析认为这可能是由于光激发会改变材料中的磁有序,减弱双交换作用,进而改变电子的输运性质.
关键词:
LTMO薄膜
,
电子掺杂
,
CMR效应
,
光诱导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