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材料期刊网

材料期刊网

高级检索

  • 论文(344)
  • 图书()
  • 专利()
  • 新闻()

论以人为本安全管理模式

马玉山

黄金 doi:10.3969/j.issn.1001-1277.2004.04.002

河东矿业有限公司始终坚持把安全生产置于矿山工作的首要位置,着力构建以人为本的安全工作新机制,健全和落实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加大安全生产软、硬件投入,把"预防为主"的安全工作方针落到实处,提高了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实现了连续安全生产1 813d,极大地促进了矿山持续、稳定、健康发展.该文详细介绍了河东矿业有限公司以人为本的安全管理经验.

关键词: 人为 , 安全生产 , 安全管理模式

铅元素人为循环释放物的风险评价

梁静 , 毛建素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英文版) doi:10.1016/S1003-6326(16)64148-1

开展从源头释放到风险产生全过程的评价可有效指导铅污染的控制.通过建立包含释放物源头、环境过程、暴露途径及风险值计算的铅风险评价的模型,对人为循环中铅源头释放物的健康风险、生态风险及综合风险进行评价.采用系数估算值来表征铅释放物在环境中衰减和暴露水平.结果表明:2010年中国所产生的1887 t铅释放物(基于前期研究结果),经过环境衰减和暴露过程后,可形成健康风险的铅释放物量为1.3 t(人均水平为0.9 mg/ca),而可形成生态风险的铅释放物量为2.7 t.铅释放的源头集中在使用阶段,而产生的风险主要集中在废物管理与回收阶段和生产阶段.从形态来看,产生健康风险最多的形态为PbO,而PbSO4为造成生态风险最多的化合物.铅释放物中的PbSO4、PbO和Pb形态所导致的风险占总风险的71%,在风险管理中应关注这三种形态.

关键词: , 源头 , 健康风险 , 生态风险 , 综合风险 , 生命周期

减温降计算模型

付国忠 , 刘建平 , 赵晓峰 , 刘建明 , 吕庆功 , 彭龙洲

钢铁

在对轧制时钢管的温降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给出一种定减温降计算模型,该模型考虑了辐射、接触传导、内部传导对温度的影响.通过对轧制实验测定得到钢管的温降数据与此模型实例计算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表明该模型比较准确,能够满足生产实际的要求,可用于自动控制系统中定减温降的计算,从而为控制系统比较准确地对轧机进行设定及调整提供依据.

关键词: , 温降 , 模型

人为本理念在矿业企业员工绩效考核中的作用

梁冬梅 , 周博敏 , 王晓彤 , 孙晶 , 夏玉玲

黄金 doi:10.3969/j.issn.1001-1277.2010.07.001

员工绩效考核是企业绩效考核体系的核心,也是进行组织绩效考核的基础,员工绩效考核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员工的工作行为、工作状态、工作效果,决定了组织绩效考核能否健康发展.因此,增强"以人为本"理念,对于改善企业员工绩效考核与激励员工的积极性至关重要.文中阐述了矿业企业绩效考核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了改善矿业企业员工绩效考核与激励的建议.

关键词: 人为 , 绩效考核 , 激励机制 , 矿业企业

高压输电用耐线夹失效的原因

王若民 , 詹马骥 , 季坤 , 严波 , 王夫成 , 杜晓东

机械工程材料 doi:10.11973/jxgccl201703023

通过对高压输电用耐线夹及夹持导线的宏观形貌、化学成分、腐蚀产物进行分析,探讨了该线夹腐蚀失效的原因.结果表明:该线夹在压接时即存在铝线断股现象,服役过程中使酸性雨水更易进入到压接管内部,对线夹与钢芯铝绞线结合面进行腐蚀生成腐蚀产物,导致耐线夹电阻增大;随着腐蚀的进行,线夹电阻不断增大,其温度也随之升高;当温度超过临界温度时,热平衡状态被打破,最终线夹过热,导致高温烧损失效;应加强线夹压接管位置的红外测温监控,及时更换温度明显异常的压接管.

关键词: 线夹 , 腐蚀 , 热击穿 , 钢芯铝绞线

冷轧机组测辊表面划伤的研究

陈松 , 符寒光

上海金属 doi:10.3969/j.issn.1001-7208.2002.06.005

分析了宝钢1420冷轧酸轧机#机架后的测辊在正常轧制中产生的划伤问题,通过对测辊的表面状态、辊径、安装高度以及轴承的改进,彻底解决了因测辊表面划伤而直接导致带钢表面划伤的产品质量问题.

关键词: 酸轧机组 , , 冷轧带钢 , 表面划伤

汽车紧轮紧固螺栓断裂分析

柴武倩 , 杨强云 , 杨川 , 高国庆 , 崔国栋

机械工程材料 doi:10.11973/jxgccl201509024

对断裂的汽车紧轮紧固螺栓的显微组织、化学成分、硬度以及断口的宏、微观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找出其断裂的原因.结果表明:螺栓在搓丝加工过程中挤压量过大,使螺纹尖端产生较多微裂纹,同时螺纹根部也存在一些加工缺陷,并在之后的热处理过程中进一步扩展;在使用过程中,微裂纹和加工缺陷处产生应力集中,使螺栓材料的疲劳强度降低,裂纹源的过早形成最终导致了螺栓发生疲劳断裂而失效.

关键词: 螺栓 , 微裂纹 , 缺陷 , 疲劳断裂

青岛近岸区域典型海陆人为交互作用下酸雨的化学特征

邢建伟 , 宋金明 , 袁华茂 , 李学刚 , 李宁 , 康绪明 , 王启栋

环境化学 doi:10.7524/j.issn.0254-6108.2017.02.2016061706

作为我国北方地区酸雨最为严重的城市之一,青岛及其近岸区域酸雨的研究对揭示典型海陆人为交互作用下酸雨形成机理具有典型的示范性.本文从酸雨的现状及变化、酸雨形成机制及影响因素、雨水中致酸/碱性成分的来源人手,系统总结了青岛近岸区域酸雨的化学特征.结果表明,青岛近岸区域自1981年以来酸雨状况有所减轻,但2006年以来又有加重的趋势,并由“硫酸型”酸雨向“硫-硝混合型”酸雨转变-局地人为源SO2和NOx的排放、区域外污染物的输送以及海上浮游生物释放的二甲基硫(DMS)是该地区大气致酸物质的3条重要输入途径.大气中致酸成分前体物的浓度和排放强度、气溶胶中酸化缓冲/碱性物质的含量以及复杂多变的气象条件是该区域酸雨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人为源和地壳源分别是大气中致酸成分和碱性成分的主要来源,海盐源硫酸盐气溶胶会对降水酸性产生一定的稀释作用.今后的研究应特别重视:(1)降水pH的动态变化及与大气颗粒物的相互作用;(2)低分子有机弱酸、重金属及与污染有机物的复合污染作用机制对酸雨的影响;(3)优化酸沉降模型,精确量化解析不同来源对雨水酸性成分的贡献;(4)雾、露、霜等其它形式的酸沉降及沉降通量.深入研究青岛近岸区域酸雨的地球化学特征,不但有助于加深对海陆人为交互作用下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大气污染与酸沉降形成机理及其生态效应的认识,还可为科学制定酸雨防控对策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酸雨 , pH值 , 酸性组分 , 碱性组分 , 人类活动 , 青岛近岸区域

纤维束紧力缠绕复合材料飞轮的预应力简化分析

秦勇 , 夏源明 , 毛天祥

复合材料学报 doi:10.3321/j.issn:1000-3851.2003.06.017

在纤维束缠绕时施加紧力,使得固化成型后的飞轮内部形成一定的预加径向压应力,这是提高飞轮径向强度的有效方法之一.基于过盈配合的思想建立了计算紧力缠绕导致的复合材料飞轮内部预应力和变形的简化模型和方法.通过算例分析发现:等张力缠绕产生的环向应力在半径方向上先减小后增大,径向压应力不断变小;变张力缠绕过程中,紧力由小逐渐变大时,飞轮的径向压应力增大,径向强度提高;飞轮设计中仅仅依靠紧力缠绕是不够的,还必须和固化成型后的厚壁筒之间的过盈套装一起来设计合理的径向预加压应力.

关键词: 复合材料飞轮 , 紧力 , 缠绕 , 过盈配合 , 径向强度

  • 首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4
  • 5
  • 下一页
  • 末页
  • 共35页
  • 跳转 Go

出版年份

刊物分类

相关作者

相关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