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振龙
,
竺礼华
,
吴晓光
,
王治民
,
贺创业
,
王月
,
孟锐
,
马瑞刚
,
崔兴柱
,
李广生
,
温书贤
,
郑勇
,
A.A.Pastrernak
,
周宏余
,
刘运祚
,
杨春祥
原子核物理评论
doi:10.3969/j.issn.1007-4627.2004.04.020
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的HI-13串列加速器上通过157Gd(19F, 5n)171Ta重离子熔合蒸发反应布居了171Ta的高自旋态, 以多普勒移动衰减法的峰形分析法分析了171Ta h9/2质子1/2[541] 转动带的6条能级的寿命, 得到了这6条能级的平均寿命值.
关键词:
高自旋态
,
多普勒移动衰减法
,
能级寿命
崔兴柱
,
竺礼华
,
吴晓光
,
李广生
,
温书贤
,
王治民
,
贺创业
,
张振龙
,
孟锐
,
马瑞刚
,
骆鹏
,
郑勇
,
霍俊德
,
M.M.Ndontchueng
原子核物理评论
doi:10.3969/j.issn.1007-4627.2004.04.021
用能量为80 MeV的19F束通过反应76Ge(19F, 5n)90Nb布居了90Nb的高自旋态. 通过在束γ测量分析90Nb退激γ射线的符合级联关系, 发现了19条新的属于90Nb 的γ跃迁, 建立了90Nb的高自旋态能级纲图. 通过经验壳模型计算指定了部分能级的组态, 并结合实验DCO比值和与相邻N=49核素的系统比较, 确认了新能级的自旋和宇称.
关键词:
高自旋态
,
在束γ
,
能级纲图
,
原子核壳模型
,
组态
谢徽
,
高帮飞
,
陈志广
,
黄荣伟
黄金
doi:10.11792/hj20150103
内蒙古常福龙金矿床位于华北地台北缘中段区域EW向韧性断裂的次级NWW剪切带系统内。金成矿发生在燕山晚期,处于区域构造体制挤压-伸展-挤压的转换期以及2期近南北向大规模构造推覆作用的间歇期,张性构造环境为剪切带流体汇聚与成矿作用创造了条件。剪切带构造控矿主要表现为主断裂构造透镜体控矿、主断裂局部张性部位控矿和次级张性断裂-裂隙控矿3种基本型式,构造-流体共同作用分别形成了蚀变岩型、角砾岩型和石英脉型矿化(体),形成了常福龙剪切带型金矿床构造-蚀变网络基本格局。可以考虑利用构造-蚀变网络结构上的自相似性,指导矿山深边部找矿勘查以及剪切带系统内新矿体的预测。
关键词:
剪切带型金矿床
,
构造体制转换
,
构造-蚀变网络
,
自相似性
,
常福龙金矿床
周金宇
,
陈占福
钢铁
分析了粗轧机主传动扭振模型及动态特性计算方法。在分析过程中考虑到轧辊与主传动动力侧之间的周向间隙对扭振响应幅度的影响,根据咬钢过程中间隙的启闭规律,基于龙格库塔方法实现了扭振响应的数值仿真。对宝钢2050轧机R2主传动各工况进行了数值仿真,结果表明:当咬钢瞬间板坯速度大于轧辊圆周线速度水平分量时,轧辊与系统动力侧之间的接轴间隙打开,相对于间隙常闭工况,上下分支主轴的扭矩放大系数都有所增大,增幅达4%~20%。
关键词:
轧机;主传动;扭振;间隙
周金宇
,
陈占福
钢铁
分析了粗轧机主传动扭振模型及动态特性计算方法.在分析过程中考虑到轧辊与主传动动力侧之间的周向间隙对扭振响应幅度的影响,根据咬钢过程中间隙的启闭规律,基于龙格-库塔方法实现了扭振响应的数值仿真.对宝钢2050轧机R2主传动各工况进行了数值仿真,结果表明:当咬钢瞬间板坯速度大于轧辊圆周线速度水平分量时,轧辊与系统动力侧之间的接轴间隙打开,相对于间隙常闭工况,上下分支主轴的扭矩放大系数都有所增大,增幅达4%~20%.
关键词:
轧机
,
主传动
,
扭振
,
间隙
付国忠
,
刘建平
,
赵晓峰
,
刘建明
,
吕庆功
,
彭龙洲
钢铁
在对轧制时钢管的温降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给出一种定张减温降计算模型,该模型考虑了辐射、接触传导、内部传导对温度的影响.通过对轧制实验测定得到钢管的温降数据与此模型实例计算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表明该模型比较准确,能够满足生产实际的要求,可用于自动控制系统中定张减温降的计算,从而为控制系统比较准确地对轧机进行设定及调整提供依据.
关键词:
定张减
,
温降
,
模型
王永涛
,
臧勇
,
吴迪平
,
秦勤
钢铁
对轧机振动性质、致振机理进行了研究,通过对连轧机组中发生振动的F2、F3轧机进行的现场测试和分析发现,轧机振动以水平方向为主,轧辊和轧件上的振纹频率和振动频率相同,并且将最终振纹折算到轧制界面上后其长度与接触弧长相等.这说明振纹与接触弧有直接的联系.提出了CSP轧机的辊面振纹扩展致振机理,即轧机振纹是工作辊初始振纹在轧制过程中逐渐在辊面扩展形成,轧辊表面振纹引起并加剧了轧机的非正常振动.该理论对同类轧机振动抑制具有重要理论和应用价值.
关键词:
CSP轧机
,
振动
,
振纹
,
轧制界面
王永涛
,
臧勇
,
吴迪平
,
秦勤
钢铁
对轧机振动性质、致振机理进行了研究,通过对连轧机组中发生振动的F2、F3轧机进行的现场测试和分析发现,轧机振动以水平方向为主;轧辊和轧件上的振纹频率和振动频率相同,并且将最终振纹折算到轧制界面上后其长度与接触弧长相等。这说明振纹与接触弧有直接的联系。提出了CSP轧机的辊面振纹扩展致振机理,即轧机振纹是工作辊初始振纹在轧制过程中逐渐在辊面扩展形成,轧辊表面振纹引起并加剧了轧机的非正常振动。该理论对同类轧机振动抑制具有重要理论和应用价值。
关键词:
CSP轧机;振动;振纹;轧制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