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材料期刊网

材料期刊网

高级检索

  • 论文(9343)
  • 图书()
  • 专利()
  • 新闻()

掺杂难熔金属碳化物对炭/炭复合材料烧蚀微观结构的影响

王俊山 , 李仲平 , 敖明 , 许正辉 , 刘朗 , 胡子君 ,

新型炭材料 doi:10.3969/j.issn.1007-8827.2005.02.001

详细分析和比较了3D炭/炭复合材料及其添加难熔金属碳化物的试样在三种烧蚀条件下的烧蚀结果、微观结构及形貌.SEM观察结果显示,纤维与基体间的界面优先烧蚀现象对纯炭/炭试样是普遍存在的,相反,对难熔金属碳化物掺杂的炭/炭试样而言,纤维却总是优先被烧蚀;纤维单丝相对基体优先烧蚀越明显,材料宏观烧蚀率越大.对纯炭/炭试样烧蚀表层区的TEM观察结果表明,在烧蚀过程中炭纤维和基体炭均发生明显的微观结构变化,具体表现为炭纤维的微晶尺寸显著长大,而基体炭原有层片区则出现柱状炭.烧蚀测试条件对材料宏观和微观形貌及烧蚀机理都有影响.

关键词: 炭/炭复合材料 , 烧蚀 , 扫描电镜 , 透射电镜 , 微观结构

掺杂难熔金属碳化物对炭/炭复合材料烧蚀机理的影响

王俊山 , 李仲平 , 敖明 , 许正辉 , 刘朗 , 胡子君 ,

新型炭材料 doi:10.3969/j.issn.1007-8827.2006.01.002

通过对炭/炭复合材料(C/C)和添加难熔金属碳化物炭/炭复合材料(C/C+MC)的微观结构对比分析,研究了二者在电弧加热器上的烧蚀机理.结果表明,难熔金属化合物(MC)在烧蚀过程中进入到距表层几个微米之内的纤维和基体炭微晶内,明显影响了相邻微晶的形貌.MC的存在,一方面,加大了机械剥蚀等力学因素引起的质量损失,增大了试样表面粗糙度,从而进一步加重了烧蚀;另一方面,MC具有降低碳的升华总量的效应.从综合效应来看,C/C+MC复合材料的烧蚀速率比C/C复合材料高.

关键词: 炭/炭复合材料 , 烧蚀机理 , 微观结构

烧蚀过程中C/C复合材料的结构演变

王俊山 , 李仲平 , 敖明 , 许正辉 , 刘朗 , 胡子君 ,

新型炭材料 doi:10.3969/j.issn.1007-8827.2006.02.002

利用SEM和TEM考察了3D C/C复合材料在电弧加热器上烧蚀后的材料表层显微组织结构变化.发现炭纤维和基体炭中的石墨微晶经过烧蚀后都得到了明显的发展.在距烧蚀表面几个纳米的深度范围内形成了高度取向的带状石墨织构,同时,在带状织构中间也形成了许多孔洞和缝隙.在距烧蚀表面几个微米的深度形成了卷曲柱状结构,在这些柱状结构周围有许多缺陷.在纤维和基体炭的界面区域,靠近纤维一侧形成了带状织构,且织构间的缝隙变大.

关键词: C/C复合材料 , 扫描电子显微镜 , 透射电子显微镜 , 织构

工程陶瓷三向包封预应力磨削技术研究

王健全 , 田欣利 , 张保国 , 唐修检 , 王鹏晓

人工晶体学报

采用金属三向包封待磨削陶瓷工件,推导了向包封技术预加压应力、阻止裂纹系统向材料纵深与边缘扩展的作用机理,建立了三向包封磨削加工应力与应变叠加模型,认为向包封对工件的压应力超过磨削产生的拉应力时,磨削工件表层形成残余压应力.开展了三种陶瓷材料的三向包封磨削实验,发现向包封磨削工件未出现表面损伤和边缘缺陷,改变磨削用量和砂轮参数,测量工件断裂强度以及平行磨削方向与垂直磨削方向的残余应力.结果表明,向包封技术使Si3N4陶瓷磨削强度提高13.2~48.9 MPa,大切深加工提升幅度可达262.7 MPa;两个测量方向上周向包封工件表面残余应力为压应力,说明提出的应力叠加模型是正确的.

关键词: 工程陶瓷 , 向包封 , 预应力加工 , 应力叠加理论 , 断裂强度

兰州宁阱核心电极的最优电压幅值计算

孙宇梁 , 王永生 , 田玉林 , 王均英 , 黄文学

原子核物理评论 doi:10.11804/NuclPhysRev.32.03.341

宁阱是用于直接测量原子核质量的精确设备.为了保证宁阱的测量精度,需在阱中心产生精准的四极静电场,而四极静电场是通过对宁阱的核心电极施加合适的电压产生的.采用公式推导法和最小二乘法两种方法计算得到了LPT核心电极需加电压幅值.对于公式推导法,电压值完全从理论出发,经公式推导后计算得到;最小二乘法的出发点是使取样偏差的平方和最小,且通过仿真模拟考虑了电极的实际几何形状.由这两种方法得到的非四极项系数C4和C6,可用于估算因偏离理想四极电场所产生的实验误差.虽然这两种方法的出发点不同,但都可以在阱中心产生需要的四极电场.

关键词: 宁阱 , 质量测量 , 四极电场 , 电极电压

正交机织复合材料低弯曲疲劳力学性能有限元模拟

汪金花 , 方芳 , 杨格 , 吴利伟 , 孙宝忠

复合材料学报

为了深入理解三正交机织复合材料(3DOWC)疲劳性能,改进材料抗疲劳设计,结合三正交机织复合材料试样经纱方向准静态三点弯曲及60%应力水平下的三点弯曲疲劳实验与ABAQUS有限元软件,构建了全尺寸三实体模型,研究了三正交机织复合材料在低循环载荷下的弯曲疲劳性能,经分析得到循环加载下模型应力分布情况和疲劳损伤形态.结果表明:经纱为材料最重要的承载部件,中间加载区域为材料应力集中区,损伤主要位于应力集中区的Z纱通道处的经纱上,随着循环增加,逐渐在中心加载区域的上部和下部形成三角形损伤区域,该研究在复合材料设计与优化中具有指导意义.

关键词: 正交机织复合材料 , 弯曲疲劳 , 力学性能 , 有限元分析 , 应力分布 , 疲劳损伤

超高疲劳的研究进展

关昕 , 孟延军

钢铁研究

论述了超高疲劳研究的背景及意义,总结了近年来超高疲劳的研究成果包括超高疲劳的典型特征如S-N曲线、裂纹起源、起裂机理、影响超高疲劳行为的因素等,介绍了超高疲劳的常用实验手段,提出了今后超高疲劳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 超高疲劳 , S-N曲线 , 疲劳裂纹萌生 , 超声疲劳实验

TC17合金低疲劳性能与低疲劳断口形貌

张翥 , 惠松骁 , 路纲

金属学报 doi:10.3321/j.issn:0412-1961.2002.z1.079

研究了不同温度下TC17合金低疲劳性能和断口形貌,确定了不同温度下合金低疲劳曲线的数学表达式,分析了合金棒材低疲劳断口形貌特征.

关键词: 疲劳 , 断口形貌 , TC17钛合金

疲劳和低疲劳统一的能量表征方法研究

许超 , 张国栋 , 苏彬

材料工程 doi:10.3969/j.issn.1001-4381.2007.08.016

对高疲劳和低疲劳寿命预测模型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种能够将高疲劳和低疲劳统一表征的能量形式参量.用统一的能量形式表征参量对高温合金GH141的760℃高疲劳和低疲劳数据进行处理,得到理想的能量-寿命方程.用1Cr11Ni2W2MoV钢500℃和粉末盘材料FGH95的600℃高温低疲劳和高疲劳数据对统一表征方法进行验证,验证结果表明,用能量形式的表征参量能够得到理想的能量-寿命方程.

关键词: 疲劳 , 疲劳 , 寿命预测 , 能量表征 , 高温合金

焊接接头材料低疲劳断口的分形分析

倪玉山 , 程光旭 , 匡震邦

金属学报

对16MnR压力容器用钢焊接接头应变控制的低疲劳试验,运用计算机视觉系统测量疲劳断裂粗糙表面,用二变差法(Variation Method)计算了断口(焊缝金属和焊接热影响区)的Hausdorff数,发现其随循环滞回能的增加而降低,焊接热影响区断口的Hausdorff数的变化比焊缝金属断口的Hausdorff数变化大;建立了疲劳寿命同Hausdorff数的关系,说明分形数愈大疲劳寿命愈长。

关键词: 焊接接头 , low-cycle fatigue , fractograph

  • 首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4
  • 5
  • 下一页
  • 末页
  • 共935页
  • 跳转 Go

出版年份

刊物分类

相关作者

相关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