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剑
,
聂俊
,
何勇
涂料工业
doi:10.3969/j.issn.0253-4312.2010.03.003
以聚己内酯三元醇、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和羟基丙烯酸酯为原料,合成了一种新型聚氨酯丙烯酸酯.该树脂含有CC双键和未封闭的-NCO基团,可同时进行光固化和热固化反应.研究了不同双键含量对体系成膜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双键含量的上升,体系光固化后的摆杆硬度变大,耐溶剂性、玻璃化转变温度、铅笔硬度提高,但是柔韧性下降.同时发现,后期的热固化对体系的硬度和热性能有补强的作用,但是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涂膜的柔韧性下降.
关键词:
双固化
,
实时红外
,
聚氨酯丙烯酸酯
,
机械物理性能
何康
,
李洋
,
潘春旭
材料保护
利用纳米压痕技术,对3把出土于湖北的战国青铜剑残片表面富锡层的力学性能进行测试,并结合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能谱仪和x射线衍射仪等仪器对其显微组织特征、合金成分进行了系统的表征。研究分析认为:(1)3把青铜剑残片属高锡青铜,表面存在一层由8相和非晶化合物构成的富锡层;(2)其双层结构中的惰性腐蚀层的特征表明富锡层是在长期埋藏环境中由于发生选择性腐蚀而形成的,排除了古代工匠人为处理的可能性。纳米压痕技术为古代金属样品微米级微区的力学性能的准确测试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关键词:
纳米压痕技术
,
材料学特征
,
战国青铜剑
,
湖北出土
,
富锡层
,
选择性腐蚀
陈瑞
,
吴敏
,
王万宾
,
吴爱民
,
赵婧
,
陈季康
,
潘波
环境化学
doi:10.7524/j.issn.0254-6108.2017.04.2016072602
本研究以大型蚤毒性试验标准为参照进行剑水蚤的铜毒性试验,并以生物配体模型(BLM)为主要工具,实现对毒性数据的校正和毒性效应的预测.在不同水质参数下,实测铜的48 h LC50为141-566 μg·L-1,相应的BLM预测值为143-1208μg·L-1,表明BLM对铜的毒性预测良好.pH升高、DOC以及钙、镁、钠离子浓度的增加均对铜毒性有不同程度减弱作用,钾离子对铜毒性影响较小,BLM对这一现象的描述较好.利用Visual MINTEQ软件对不同水参数条件下铜形态分布进行模拟,辅助解释实验现象,发现钙、镁、钠、钾离子对铜形态分布影响较小.DOC的加入则使络合态铜含量增加,而pH升高导致游离态铜浓度下降,水合态铜浓度升高.本研究表明,预测铜对剑水蚤的毒性要充分考虑水质参数的影响,BLM在铜对剑水蚤的毒性预测方面表现了非常好的应用潜力.
关键词:
剑水蚤
,
铜毒性
,
生物配体模型
,
水质参数
王玉涛
,
杨钢
,
陆增喜
,
王师
钢铁
采用电容层析成像技术及相关测速原理,在线检测风口支管煤粉的浓度与速度,对支管在喷吹过程中出现的堵塞、空喷、停喷以及输送不畅等非正常状态进行在线监测和报警,高炉煤粉喷吹支管状态监测系统还能够在线提供各支管煤粉喷吹分配指示质量流量,以监测各支管喷吹状态的一致性、均匀性.高炉煤粉喷吹支管状态监测系统在宝钢1号高炉已连续稳定运行3年多.
关键词:
喷煤
,
高炉
,
电容层析成像
,
监测
,
支管
徐晓梅
,
丁雯卉
,
刘晶如
,
俞强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将星形支化聚苯乙烯与线型聚苯乙烯共混组成支化体系,使用旋转流变仪测定样品的动态粘弹温度谱和频率谱,研究了支化结构对支化聚苯乙烯粘弹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支化程度对支化PS粘弹行为的影响与支链长度有关.长支链体系(支链的(M)w.branch大于2Me)中支链对链缠结具有促进作用,随支化程度增加,受相对分子质量和缠结的共同影响,支化PS在玻璃态与橡胶态的储能模量(G')升高,玻璃化转变温度(Tg)、粘流转变温度(Tf)和主链特征松弛时间(rc)明显上升和延长,末端弹性效应增强,并在高频下观察到支链解缠结松弛.短支链体系(支链的Mw.branch小于2Mc)的支链对链缠结有抑制作用,随支化程度增加,支化PS的Tg,Tf和rc升速较慢,末端弹性效应表现不明显,高频下未观察到支链松弛.
关键词:
支化聚苯乙烯
,
粘弹行为
,
支化程度
,
支链长度
杨宏军
,
王士峰
,
黄文艳
,
郑逸良
,
蒋必彪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以溴а-代异丁酸叔丁酯为引发剂,溴化亚铜CuBr/2,2'-联二吡啶为催化体系,双甲基丙烯酸二缩三乙二醇酯为支化单体,甲苯为溶剂,在90℃经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反应合成支化聚苯乙烯.用气相色谱仪(GC)、核磁共振(1H-NMR)、三检测凝胶渗透色谱仪(TD-GPC)对聚合反应过程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反应体系内存在三种分子量和支化程度明显不同的组分:初级链、由两条初级链偶联而成的简单支化分子和三条以上初级链偶联而成的高度支化分子的混合物;随单体转化率的上升,支化分子的含量逐渐增加,线性结构减少但始终存在.
关键词:
支化聚苯乙烯
,
原子转移自由基聚合
,
双甲基丙烯酸二缩三乙二醇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