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圣松
,
邵谦
,
徐小琳
,
朱云峰
冶金分析
doi:10.3969/j.issn.1000-7571.2005.04.012
采用一种选择性好、灵敏度高的显色剂--苦胺酸偶氮变色酸,建立了测定铝合金中微量钴的分光光度法.在有氟化钠存在下及pH 11的氢氧化铵-氯化铵缓冲溶液中,钴与显色剂形成的络合物最大吸收峰在650 nm处,表观摩尔吸光系数ε=3.1×104.在25 mL溶液中,0~50μg钴(Ⅱ)服从比尔定律.该法测定钴的选择性好,用于铝合金样品的测定,相对标准偏差为2.2%,回收率在95%~105%之间.
关键词:
钴
,
苦胺酸偶氮变色酸
,
铝合金
,
分光光度法
刘永锋
,
金勤伟
,
高明霞
,
朱云峰
,
张志鸿
,
潘洪革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La0.7Mg0.3Ni2.8Co0.5贮氢电极合金经过适当热处理后(1 123 K),最大放电容量、循环稳定性、高倍率放电性能(HRD)、交换电流密度(IO)以及极限电流密度(IL)都有明显改善,铸态合金电极的最大放电容量为392 mAh/g,放电电流密度Id=2 000 mA/g时,HRD2000=74.0%,IO=266.7 mA/g,IL=3 425.5 mA/g;经1 123 K保温8 h退火的合金电极的最大放电容量提高到414 mAh/g,HRD2000=76.2%,I0=407.9 mA/g,IL=3 753.6 mA/g.X射线衍射(XRD)分析表明,衍射峰宽度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而变窄,其原因是合金经退火处理相结构的变化和成分的均匀化.
关键词:
热处理
,
La0.7Mg0.3Ni2.8Co0.5贮氢合金
,
电化学特性
朱云峰
,
潘邻
,
张良界
,
李朋
,
马飞
,
杨闽红
,
童幸生
,
王成虎
材料保护
为了提高奥氏体不锈钢的表面硬度并保持其良好的耐蚀性,采用自主开发的低温渗碳工艺对AISI316奥氏体不锈钢进行渗碳处理.运用金相显微镜和显微硬度计表征了渗碳强化层组织,通过电化学试验检测了渗碳强化层的耐蚀性.结果表明:渗碳温度越高,渗碳强化层表面硬度越高,耐蚀性越差;经过470℃低温渗碳处理的AISI316奥氏体不锈钢表面硬度从原来的300 HV0.25N增加到800~1 000 HV0.25N,有效硬化层达36.1 μm,而其耐蚀性保持不变.
关键词:
低温渗碳
,
AISI316奥氏体不锈钢
,
渗碳强化层
,
表面硬度
,
耐蚀性
马飞
,
潘邻
,
张良界
,
李朋
,
朱云峰
,
杨闽红
,
童幸生
,
王成虎
材料热处理学报
利用QK-1型可控环境试验机研究了AISI316奥氏体不锈钢低温(470℃)气体渗碳层的摩擦学性能.结果表明,316奥氏体不锈钢低温气体渗碳层在进行低速对磨时(100 r/min)摩擦系数较大,在高速对磨时(300 r/min)摩擦系数和316奥氏体不锈钢低速和高速对磨时的摩擦系数基本一致;质量磨损率在低速和高速对磨时都减少,高速下低温渗碳层减少了3.5倍左右,低速下减少的幅度更大,达到10倍以上.316奥氏体不锈钢低温渗碳层表现为较好的耐磨性,磨损机制为磨粒磨损;316奥氏体不锈钢的磨损机制为粘着磨损,伴随着塑性变形的产生.
关键词:
316奥氏体不锈钢
,
低温气体渗碳
,
摩擦学性能
朱云峰
,
潘洪革
,
马建新
,
李寿权
,
葛红卫
,
应窕
,
王启东
金属学报
研究了Cr部分替代Mn对Ti-Zr-V-Mn-Ni贮氢合金相结构、显微组织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Cr的加入,合金电极的循环稳定性得到明显改善,但电极放电容量有所下降.XRD及EDS分析表明,合金主要由六方结构的C14 Laves母相和立方结构的TiNi型第二相构成,Cr替代后,合金中出现了立方结构的V-Cr固溶相.金相显微组织显示,铸态和退火态合金均由连续的C14 Laves相基体以及TiNi型树枝晶第二相组成.
关键词:
Ti基贮氢合金
,
null
,
null
李朋
,
潘邻
,
张良界
,
杨闽红
,
朱云峰
,
马飞
,
王成虎
表面技术
针对常规渗碳工艺会削弱奥氏体不锈钢耐蚀性的问题,通过对现有气体渗碳技术进行改进,采用前处理活化、降低渗碳温度的方法,实现了奥氏体不锈钢渗碳兼顾表面强度与耐蚀性能的目标.采用该工艺对AISI304和AISI316奥氏体不锈钢进行渗碳处理,并分析渗层组织和性能,结果表明,在470℃条件下,AISI316不锈钢经气体渗碳处理后,渗碳层具有优异的耐蚀强化性能.
关键词:
奥氏体不锈钢
,
低温气体渗碳
,
耐蚀强化
,
渗碳组织
刘永锋
,
潘洪革
,
高明霞
,
朱云峰
,
葛红卫
,
李寿权
,
雷永泉
金属学报
Rietveld全谱拟合表明, La0.7Mg0.3(Ni0.85Co0.15)x(x=2.5, 3.0, 3.5, 4.0, 4.5, 5.0)型合金主相由(La, Mg)Ni3和LaNi5组成. 随x的增加, (La, Mg)Ni3相的丰度从48.4%(x=2.5)增加到78.2%(x=3.5)然后减小到12.2%(x=5.0); LaNi5相的丰度当x=2.5—3.5时, 保持基本不变(约20%), 当x值增加到4.0时突然增加到71.9%. 随着x增加, 合金的吸氢量首先增加然后减小, 合金放氢平台压力首先保持基本不变然后增加; 合金电极的最大放电容量从228.3 mA•h/g(x=2.5)增加到395.6 mA•h/g(x=3.5), 然后又减小到226.8 mA•h/g (x=5.0). 当放电电流密度Id=1000 mA•h/g时, 合金电极的高倍率性能从x=2.5时的53.5%提高到x=3.5时的85.8%, 然后又减小到x=4.5时的73.9%. 随着x值的增加, 合金电极的电化学反应动力学性能首先增加, 达到一个最大值后, 其动力学性能又有所下降.
关键词:
镁基贮氢合金
,
null
,
null
朱云峰
,
潘洪革
,
马建新
,
李寿权
,
葛红卫
,
应窕
,
王启东
金属学报
doi:10.3321/j.issn:0412-1961.2001.10.003
研究了Cr部分替代Mn对Ti-Zr-V-Mn-Ni贮氢合金相结构、显微组织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Cr的加入,合金电极的循环稳定性得到明显改善,但电极放电容量有所下降.XRD及EDS分析表明,合金主要由六方结构的C14 Laves母相和立方结构的TiNi型第二相构成,Cr替代后,合金中出现了立方结构的V-Cr固溶相.金相显微组织显示,铸态和退火态合金均由连续的C14 Laves相基体以及TiNi型树枝晶第二相组成.
关键词:
Ti基贮氢合金
,
相结构
,
显微组织
,
电化学性能
刘永锋
,
潘洪革
,
高明霞
,
朱云峰
,
葛红卫
,
李寿权
,
雷永泉
金属学报
doi:10.3321/j.issn:0412-1961.2003.06.022
Rietveld全谱拟合表明,Lao.7Mg0 3(Nio.85Co0.15)x(x=2.5, 3.0,3.5,4.0,4.5,5.0)型合金主相由(La,Mg)Ni3和LaNi5组成.随x的增加,(La,Mg)Ni3相的丰度从48.4%(x=2.5)增加到78.2%(x=3.5)然后减小到12.2%(x=5.0);LaNi5相的丰度当x=2.5-3.5时,保持基本不变(约20%),当x值增加到4.0时突然增加到71.9%.随着x增加,合金的吸氢量首先增加然后减小,合金放氢平台压力首先保持基本不变然后增加;合金电极的最大放电容量从228.3 mA@h/g(x=2.5)增加到395.6 mA.h/g(x=3.5),然后又减小到226.8 mA.h/g(x=5.0).当放电电流密度Id=1000 mA/g时,合金电极的高倍率性能从x=2.5时的53.5%提高到x=3.5时的85.8%,然后又减小到x=4.5时的73.9%.随着x值的增加,合金电极的电化学反应动力学性能首先增加,达到一个最大值后,其动力学性能又有所下降.
关键词:
镁基贮氢合金
,
结构特性
,
P-C-T曲线
,
电化学性能
孙凯
,
朱云峰
,
张伟
,
李李泉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先采用感应熔炼法制备SrAl2合金,然后采用机械球磨方法分别添加摩尔分数为x=2%的TiF3、Ti及TiO2催化剂,从而得到不同Ti基催化剂添加的Zintl相合金SrAl2;并将未添加催化剂的SrAl2合金用于对比研究.采用XRD、SEM、EDS、PCT及XPS设备研究了材料的相结构、表面形貌、吸氢性能与催化机理.研究表明:3种Ti基催化剂对Zintl相合金SrAl2的吸氢均能起到催化作用,催化强弱次序如下:TiF3> Ti> TiO2.对添加Ti基催化剂的SrAl2合金吸氢前后的表面XPS研究分析表明:合金表面Ti 2p电子的结合能发生了改变,说明其化学状态发生了变化.特别是添加了TiF3的合金样品中出现了单质Ti0,这种在反应过程中生成的中间产物Ti0要比刚开始在合金中加入的单质Ti具有更高的催化活性.
关键词:
Ti基催化剂
,
Zintl相
,
吸氢
,
X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