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材料期刊网

材料期刊网

高级检索

  • 论文(1704)
  • 图书()
  • 专利()
  • 新闻()

压力对热丝化学气相沉积的CH4/H2/Ar气氛中的纳米金刚石薄膜生长的影响

杨树 , 贺周同 , 朱德彰 , 巩金龙 , 周兴泰

功能材料与器件学报 doi:10.3969/j.issn.1007-4252.2009.04.017

在热丝化学气相沉积体系中,系统研究了气压对CH4/H2/Ar气氛中纳米金刚石薄膜生长的影响.研究发现,体系气压对纳米金刚石的生长有很大的影响.在40torr的气压下,在CH4/H2/Ar气氛中的Ar气含量需高达90%才能保证纳米金刚石薄膜的生长,但降低气压至5torr时,50%的Ar气含量即可保证纳米金刚石薄膜的生长.压力对薄膜生长表面的气体浓度的影响是这个转变的主要原因.在同样的Ar含量下,在5torr下的C2活性基团的浓度高于40 torr的浓度,因而低的Ar含量会保证纳米金刚石薄膜的生长.

关键词: 纳米金刚石薄膜 , 热丝化学气相沉积 , 压力 , Ar浓度

杨树金矿采矿方法综述

张军胜 , 王军民 , 郭树林 , 任玉东

黄金 doi:10.3969/j.issn.1001-1277.2009.10.007

总结了金凤公司(原杨树金矿)生产和实践中应用的几种采矿方法.结合中段运输系统改造,设计了适合杨树金矿床开采条件的下盘双运输巷道系统以及"V"形工作面推进全面采矿法,解决了制约矿山生产能力的运输和采矿方法等问题.

关键词: 顺倾斜"V"形工作面 , 下盘双运输巷道 , 全面采矿法

辽宁凤城杨树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

吴润友 , 李载新 , 陈贺 , 刘恒刚 , 李太阳

黄金 doi:10.3969/j.issn.1001-1277.2009.10.005

通过对杨树金矿床成矿地质背景、矿体地质特征及矿石特征等的系统研究,认为杨树金矿床为同生沉积热卤水变质热液叠加再造型金矿床,并为下一步的找矿工作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 地质特征 , 找矿方向 , 杨树金矿床

杨树金矿低品位矿石开采可行性研究

张军胜 , 任玉东 , 吴小波 , 迟庆来

黄金 doi:10.3969/j.issn.1001-1277.2010.04.007

杨树金矿开采10多年来,采区内留有大量的低品位矿石.结合当前黄金市场和矿山技术经济状况及低品位矿石开采技术条件,寻求最佳经济效果的工业指标,重新确定表内表外矿量;利用统计学原理对近3年来的矿山生产实际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在浮选工艺稳定的前提下,分析入选品位、矿石性质及操作水平对选矿回收率的影响,从而研究出符合矿山实际的最佳配矿方式,使低品矿石得到充分利用.

关键词: 低品位矿石 , 工业指标 , 配矿利用 , 杨树金矿

三维可视化技术条件下采矿损失贫化的计算与管理——以辽宁金凤黄金矿业有限公司杨树金矿为例

黄绍锋 , 王卫京 , 吴晓波 , 马庆飞

黄金 doi:10.3969/j.issn.1001-1277.2011.05.006

采矿损失率和矿石贫化率是矿山企业采矿技术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针对传统损失贫化计算方法工作童大、数据不准确的实际问题,以辽宁金凤黄金矿业有限公司杨树金矿为例,利用三维可视化技术,通过建立采矿方法单体设计三维模型和矿体模型,以及生产采矿过程的相关辅助模型,利用这些模型参数和相关数据,获得损失贫化计算所需的各种数据,来探讨快捷、准确地计算采场矿石贫化率和采矿损失率的方法.

关键词: 三维可视化技术 , 采矿损失率 , 矿石贫化率 , 计算与管理

材料的研究进展

宁文生 , 杜丕一 , 翁文剑 , 韩高荣 , 沈鸽

材料导报

从气材料种类、制备方法、改善气材料缺陷的手段等方面介绍了气材料的研究进展,论述了气材料研究中的新动向,展望了它的未来发展.

关键词: 材料 , 制备方法 , 改善性能 , 新动向

传感器的发展

陈长庆 , 胡明 , 吴霞宛

材料导报

综合介绍了气传感器的种类及其近期的发展以及MEMS技术对气传感器的推动,并着重对声表面波(SAW)气传感器及石英微天平(QCM)气传感器的结构、工作原理和涂层材料作了详细的介绍.

关键词: MEMS , 声表面波 , 石英微天平 , 传感器

MEMS气传感器

惠春 , 徐爱兰 , 徐毓龙

功能材料

随着MEMS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MEMS器件和系统相继问世,MEMS气传感器是其中之一.本文重点介绍了7种MEMS气传感器.

关键词: MEMS技术 , 牺牲层技术 , MEMS气传感器

材料吸附研究进展

胡耀强 , 权朝明 , 刘海宁 , 吴志坚 , 叶秀深

材料导报 doi:10.11896/j.issn.1005-023X.2016.011.021

通过改变环境温度,温吸附材料可以实现对蛋白质、染料及其他物质的吸附、脱附和控制释放,而无需添加其他试剂,降低了这些过程造成的污染.因此温吸附材料作为智能响应材料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越来越多科研工作者的关注.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PNIPAM)是现在被研究得最多的温材料,它的相转变温度(LCST)为32℃,许多复合的温吸附材料的LCST小于40℃,这使得温吸附材料在蛋白质的活性分离方面有着巨大的应用潜力.主要综述了温材料在吸附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对吸附机理进行了总结分析,同时对温吸附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材料 , 吸附 , 染料 , 蛋白质

新型氧薄膜材料

徐明霞 , 刘丽月 , 郑嘹赢 , 樊丽莹 , 徐廷献

材料研究学报 doi:10.3321/j.issn:1005-3093.2001.01.003

采用溶胶-凝胶工艺制备了用于汽车新型传感器的氧薄膜材料,包括过渡金属氧化物(MoOx、TiOx、CrOx)、钙钛矿型(SrTiO3/LaNiO3、LaNiO3、LaCrO3)和类钙钛矿型(La1-xMxNiO4)纳米粒子薄膜.结果表明,与传统氧传感器用的ZrO2、TiO2半导体材料相比,这三类材料的阻温系数小,敏感度高,响应速度快

关键词: 薄膜材料 , 特性 , 纳米粒子 , 溶胶 , -凝胶法

  • 首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4
  • 5
  • 下一页
  • 末页
  • 共171页
  • 跳转 Go

出版年份

刊物分类

相关作者

相关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