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国义
,
韦志仁
,
林岩
,
王立明
,
李志强
,
张华伟
人工晶体学报
doi:10.3969/j.issn.1000-985X.2003.02.008
本文采用水热法,通过改变矿化剂浓度,合成了具有不同晶体形态的氧化锌晶体.在430℃,填充度为35%,矿化剂浓度为1M KOH时,只合成了氧化锌微晶.氧化锌晶体的长度为几百纳米到几微米,晶体形状为六棱锥体.当矿化剂为3M KOH或2M KOH、1M KBr时,合成了高质量的氧化锌晶体.反应 24h后,合成的最大晶体长度(c轴方向)超过1mm,晶体呈单锥六棱柱体,显露柱面m{1010}、锥面p{1011}、负极面o面{0001}.另外还生成多种不同形态的微晶体,最小几微米,中等的几十微米,为六棱锥体,显露锥面p{1011}、负极面o面{0001},没有显露柱面.
关键词:
氧化锌晶体
,
水热合成法
,
形态
韦志仁
,
董国义
,
林岩
,
李志强
,
王立明
,
张华伟
人工晶体学报
doi:10.3969/j.issn.1000-985X.2002.06.015
本文研究了高温高压水热法合成α-Al2O3晶体的形状和表面形态.原料为Al(OH)3,矿化剂的浓度为1M KBr、0.1 M KOH,填充度35%, 温度388℃时,可部分自发生成α-Al2O3晶体.温度超过395℃以上,可全部转化成α-Al2O3晶体,晶体形状为六棱柱体,显露底面{0001}和柱面{21 10}、{1120}、{1210},晶体的表面呈现阶梯.在矿化剂为1M KOH,填充度35%,温度为380℃时,部分自发生成α-Al2O3晶体,晶体的底面{0001}和柱面{1120}消失,呈现双锥形;当温度达到395℃时,可全部转化成α-Al2O3晶体,晶体呈双锥形,晶面呈条状阶梯形;温度达到405℃以上,晶体又呈现六棱柱体.
关键词:
α-三氧化二铝
,
水热合成
,
晶体
,
晶体界面
武洋
,
谢菊梅
,
王云玲
,
杜少文
,
王晓勇
黄金
doi:10.3969/j.issn.1001-1277.2005.08.014
通过对内蒙古虎拉林矿区岩矿的鉴定,了解到金的粒度,初步确定样品制备流程,并参照金矿样品制备流程的分类,进-步改进优化流程.该流程通过t检验、F检验,证明可靠.采用该流程制备的样品,内外检验合格率达95%以上.
关键词:
金矿样品
,
制备流程
,
检验
,
改进
周余国
,
刘继顺
,
欧阳玉飞
,
何兆波
,
高启芝
黄金
doi:10.3969/j.issn.1001-1277.2008.11.003
介绍了卡林型金矿称谓的演变及不同学者在卡林型金矿认识上的差异,通过分析这些不同称谓演变和认识上的差异,结合笔者多年来在滇黔桂"金三角"地区的找矿实践和思考,认为:对卡林型金矿应"只求同"(要求其最基本的表面的特征相同或相似),"须存异"(容矿岩石、产出地质背景、成因等有所不同),卡林型金矿本身不具有成因意义,不是一种成因类型;判别卡林型金矿有4条标准;依据4条标准,将卡林型金矿定义为区带上_集中分布的(超)微细、浸染、中低温热液矿床.
关键词:
卡林型金矿
,
判别标准
,
再定义
郭士强
,
朱殿瑞
,
李福军
腐蚀与防护
油田油管属中高含硅钢管,在热浸镀锌过程中通常产生"圣德林效应",致使镀层结合力差,易起皮脱落。多次试验表明,向锌液中添加多元合金及热浸镀过程中使用振荡器可有效抑制"圣德林效应"(Sandelin effect)的产生。
关键词:
高硅钢
,
圣德林效应
,
合金化
宋世生
,
郭明春
,
严鹏
,
郭树林
,
姚香
,
邓志高
,
张青松
黄金
doi:10.3969/j.issn.1001-1277.2010.10.007
针对那林金矿矿体倾角缓、地质品位低、矿岩非常破碎的开采技术条件及矿山近年生产勘探出许多中厚矿体的具体情况,进行了中深孔无底柱分段崩落采矿法试验研究.介绍了无底柱分段崩落采矿法试验方案、回采顺序及回采工艺,探讨了与采矿方法相关的技术和管理问题.现场工业试验表明,无底柱分段崩落采矿法可以解决留矿采矿法采场作业不安全、放矿困难的问题,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关键词:
中深孔
,
无底柱
,
分段崩落采矿法
,
试验与应用
,
那林金矿
刘卫东
,
李角群
,
李磊
黄金
doi:10.3969/j.issn.1001-1277.2010.01.007
岩爆是一种世界性的地质灾害,极大地威胁着矿山施工人员和设备的安全.目前,国内外在岩爆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是,由于岩爆问题极为复杂,还没有成熟的理论和方法.针对岩爆定义、岩爆发生机理、岩爆预测预报、岩爆控制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归纳分析与评述,并在某些方面提出了新的见解.
关键词:
岩爆
,
岩爆发生机理
,
岩爆预测预报
,
岩爆控制
王海珊
,
史铁林
,
刘世元
,
冯奎景
,
廖广兰
功能材料与器件学报
doi:10.3969/j.issn.1007-4252.2008.01.032
在应用林尼克结构干涉测量系统进行测量时,发现系统存在一个近似为二次曲面的测量误差.根据光学干涉系统的测量原理,分别对林尼克结构干涉测量系统的相移器误差、摄像机误差和光学系统误差进行了分析,确定光学系统误差是干涉测量系统的主要误差源,其中显微物镜焦点轴向误差是产生系统测量误差曲面的主要原因.以平面为实验测量样件,应用测量系统对参考光臂显微物镜的不同轴向位置进行了测量,通过分析测量结果验证了焦点轴向误差对系统测量误差的影响,并与理论结果进行了比较.
关键词:
林尼克结构干涉测量系统
,
系统测量误差
,
焦点轴向误差
,
相移器误差
,
摄像机误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