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材料期刊网

材料期刊网

高级检索

  • 论文(15)
  • 图书()
  • 专利()
  • 新闻()

水热-溶剂热法合成(K,Na)NbO3无铅压电陶瓷及其性能测试

朱孔军 , 苏礼奎 , 季宏丽 , 裘进浩 , 柏林 , 柳泽河道 , 梶芳浩二

无机材料学报 doi:10.3724/SP.J.1077.2010.01159

通过添加异丙醇利用水热溶剂热法合成(K,Na)NbO3无铅压电陶瓷粉体.研究了矿化剂浓度、反应物浓度对产物晶相、粒径大小、形貌以及化学组成等的影响.利用X射线衍射仪、傅立叶变换红外吸收光谱以及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所得粉体进行了表征.随后,利用合成的(K,Na)NbO3无铅压电陶瓷粉体,按照传统固相烧结工艺烧制压电陶瓷,并研究了其压电性能.实验结果表明:通过添加异内醇有机溶剂,可以在矿化剂浓度为2mol/L的条件下合成出纯钙钛矿结构的(K,Na)NbO3粉体.随着反应溶液中K离子含量的增加,产物中离子K的含量也在增加.组成为K0.22Na0.78NbO3样品的压电常数d33高达120 pC/N,与传统固相合成法获得的(K0.5,Na0.5)NbO3常压烧结得到的陶瓷性能相当.由此可预见利用水热溶剂热法合成的(K0.5,Na0.5)NbO3粉体烧结的陶瓷可获得更高的电学性能.

关键词: (K,Na)NbO3 , 水热-溶剂热法 , 异内醇 , 压电性能 , 无铅

潮白河河道现场淋溶试验?

张志永 , 焦剑妮 , 黄欢 , 吴丁丁 , 刘明柱

环境化学 doi:10.7524/j.issn.0254-6108.2015.03.2014051801

南水北调水进京后部分水源将通过潮白河河道人工回灌至地下储存,以涵养严重亏损的地下水资源。为研究回灌过程中的水岩相互作用,本研究在潮白河河道开展了现场淋溶试验,通过测试分析K+、Na+、Ca2+、Mg2+、HCO-3、Cl-、SO2-4、NH3?N、NO2?N、NO3?N、F-、溶解性总固体、总硬度、pH值等水质指标的变化特征,从水岩相互作用的角度探讨了水质变化机理,为南水北调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技术支撑。试验结果表明,回灌水源在包气带介质运移过程中物理淋溶现象显著,试验过程中发生了阳离子交换吸附作用、氨氮解析和硝化作用等一系列的化学反应。

关键词: 南水北调 , 人工回灌 , 淋溶试验 , 水岩相互作用

北京市城市河道水体发黑分级评价方法

魏文龙 , 荆红卫 , 徐谦 , 陶蕾 , 奚采亭 , 郭婧 , 邬晓东

环境化学 doi:10.7524/j.issn.0254-6108.2016.07.2015122502

基于多元线性回归对北京市城市河道水体发黑感官数据及水质监测数据进行分析.通过比较与筛选发现,水色稀释倍数适合作为表征北京市城市河道水体发黑因变量,而溶解氧、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及总铁适合作为自变量,其中溶解氧、化学需氧量及总铁为主要因素.基于5项水质指标提出了北京市城市河道水体发黑分级评价方法,从非发黑到重度发黑共分4级,通过比较发现两个回归模型模拟计算结果与水色稀释倍数观测值大致相当.该评价方法首次将有机类污染指标同水中总铁结合,量化了北京市城市河道水体发黑程度,为未来“一河一策,消除黑臭”提供思路.

关键词: 黑臭水体 , 分级评价 , 多元线性回归 , 机理探讨

MABR用于城市景观河道水体修复的研究

李浩 , 李鹏 , 李波 , 孙临泉 , 李保安 , 杨春斌

膜科学与技术 doi:10.16159/j.cnki.issn1007-8924.2016.06.015

对天津高新区海泰南北大街景观河进行了水质评测,发现水体呈严重富营养化状态,整体处于地表水劣V类水质.系统分析了河道水华现象的成因,判定水体中氮、磷含量高是引发水华现象的主要原因.针对性地制定了膜曝气生物膜反应器(MABR)生物修复方案,设计研发了适于河道的水草式MABR膜组件及其水体修复系统.通过对海泰南北大街景观河连续5个月的水质监测与观察,结果表明:MABR生物修复系统有效地提高了华苑景观河水体的自净能力,河道水体的氨氮、总磷、COD指标均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Ⅲ类或Ⅳ类标准,总氮含量达到Ⅴ类,运行期间未发生藻类水华现象.MABR技术在河道水体修复方面具有广泛应用前景.

关键词: MABR , 城市河道水体 , 生物修复 , 蓝藻 , 脱氮除磷

宁波市河道淤泥与建筑渣土建材化利用的基础研究

王小山 , 屠浩驰 , 吴宗良 , 翁晶晶 , 李陆宝 , 阮华 , 王智宇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采用宁波市三江河道淤泥和建筑渣土为原材料,进行制备烧结类墙体材料的基础研究.本文分析了多个采样点不同深度的河道淤泥和建筑渣土的矿物组成、粒径分布、有机质含量、重金属含量等基本的物化性质.结果表明,河道淤泥在深度方向上矿物组成几乎相同,粘土质含量呈现层状分布;淤泥可利用的深度超过5m;建筑渣土与河道淤泥物相组成相同,也可以作为建材化利用的原料.河道淤泥和建筑渣土烧结后样品中存在Cr与As的浸出量升高的问题,利用水玻璃可以有效降低烧结后Cr与AS的浸出量.

关键词: 河道淤泥 , 建筑渣土 , 重金属浸出 , 墙体材料

北京市城市河道水体发臭分级评价方法

魏文龙 , 荆红卫 , 张大伟 , 奚采亭 , 郭婧 , 邬晓东 , 徐谦 , 陶蕾

环境化学 doi:10.7524/j.issn.0254-6108.2017.02.2016080102

基于北京市城市河道水体发臭大量感官数据及水质监测数据,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及有序Logistic回归建立北京市水体发臭回归模型.研究发现多元线性回归法与有序Logistic回归法整体准确率相似(78%-80%),但发臭评价准确率明显高于后者,更适合作为水体发臭回归方法进行评价.将该方法应用于北京市地表水发臭分级评价中,筛选确定了适合做水体发臭回归自变量的监测指标,发现溶解氧及氨氮起主要作用,对水体发臭贡献率约95%;有机类指标对解释水体发臭效果显著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由于五日生化需氧量分析时间长、高锰酸盐指数多用于Ⅰ—Ⅲ类水体监测、化学需氧量是水环境污染物总量控制的关键指标,综合考虑建议采用化学需氧量为回归自变量;总磷不适合作为北京市城市河道水体发臭回归自变量.对2012年北京市部分城市河道水体发臭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本标准用于评价发臭程度与国家颁布的黑臭标准的评价结果吻合程度为95.6%,通过选取典型发臭水体进行分级评价,再次验证了该评价方法可行.

关键词: 黑臭水体 , 分级评价 , 多元线性回归 , 逻辑回归

福建省山美水库入库河道沉积物磷释放风险

路丁 , 郭沛涌 , 沈芳芳 , 沈根勇 , 杨攀

环境化学 doi:10.7524/j.issn.0254-6108.2015.08.2015012608

通过沉积物磷赋存形态,沉积物-水界面磷吸附平衡浓度(EPC0)值与上覆水体可溶性活性磷(SRP)的大小关系,沉积物磷吸附指数(PSI)、磷吸附饱和度(DPS)、以及其衍生出的磷释放风险指数(ERI)探讨了福建省山美水库入库河道沉积物磷的潜在释放风险.结果表明,入库河道沉积物总磷(TP)、无机磷(IP)、有机磷(OP)、非磷灰石磷(NAIP)及磷灰石磷(AP)的平均含量分别为837.12、665.94、167.19、497.63 mg· kg-1以及166.21 mg·kg-1,各形态磷占TP的比例分别为79.6%、20.0%、59.4%以及19.8%,其沉积物TP含量高于东昌湖,低于百花湖、海河及滇池.入库河道沉积物磷的主要赋存形态为NAIP,为沉积物较易释放且可被生物利用的磷;入库河道沉积物EPC0平均值为0.125 mg·L-1,显著高于上覆水体SRP (0.026 mg·L-1);入库河道沉积物PSI的平均含量为58.01 (mgP/100g)·(μmol· L-1)-1,DPS的平均值为14.79%,其衍生指数(ERI)平均值为33,处于沉积物磷高释放风险的范畴.综上可见,山美水库入库河道沉积物磷存在潜在的高释放风险.

关键词: 沉积物 , 磷分级 , EPC0 , PSI和DPS

城市污染河道沉积物有机质的氧化稳定性?

唐千 , 盛明 , 王国祥 , 吴馨婷 , 袁婧雯 , 刘波

环境化学 doi:10.7524/j.issn.0254-6108.2015.03.2014070701

为了研究城市河道沉积物有机质的氧化稳定性,以氧化稳定系数( Kos )和腐殖化程度( HA/FA)作为评价指标,在用H2 O2处理沉积物的基础上,探讨城市污染河道有机质含量、有机质组成等对氧化稳定性的影响.结果显示,污染河道沉积物有机质含量明显高于自然水生态系统沉积物有机质含量;富里酸( FA)、胡敏酸( HA)、胡敏素( HM)是污染河道沉积物有机质主要赋存形式,其中胡敏素是主体,占全部有机质的65%以上;易氧化有机质(OMr)和难氧化有机质(OMd)与总有机质含量均显著正相关(P<0.05);OMd的含量可以更直观地反映河道污染程度;重污染河道沉积物有机质去除量较高;随着有机质的去除,沉积物Kos在总体上有上升的趋势;不同形态有机组分其Kos差异性明显( P<0.05),以HM为主的紧结态腐殖质的Kos值最高;用HA/FA和OMr可从大体上表征沉积物的氧化稳定性;HA、FA是影响城市河道沉积物氧化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 沉积物 , 有机质 , 氧化稳定性 , 城市污染河道

微孔曝气与覆盖对城市重污染河道底泥磷形态分布及释放过程的影响?

杨长明 , 荆亚超 , 沈烁 , 徐琛

环境化学 doi:10.7524/j.issn.0254-6108.2015.06.2014103001

采用自行研发的泥?水界面微孔曝气系统,开展了底泥表面曝气和覆盖对城市重污染河道底泥磷释放及形态分布规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微孔曝气能够有效提高上覆水的溶解氧( DO)和沉积物的氧化还原电位( Eh),能够将泥?水界面Eh维持在-100 mV左右,DO提高到6 mg·L-1以上.与对照比较,原位覆盖处理的上覆水DO和Eh有一定提高,但仍明显低于微孔曝气处理.与对照相比较,微孔曝气处理均有效降低上覆水中总磷(TP)和溶解性正磷酸盐(PO3-4)的含量.试验结束时,微孔曝气(A)和微孔曝气+原位覆盖处理(A+C)上覆水中TP 含量由初始的0.201 mg·L-1分别降至0.062 mg·L-1和0.050 mg·L-1;上覆水中 PO3-4含量由0.086 mg·L-1和0.078 mg·L-1分别降至0.026 mg·L-1和0.023 mg·L-1.与对照相比,微孔曝气处理明显降低了底泥间隙水中TP的浓度,在整个培养期间,其TP含量平均下降38.8%(A)和47.9%(A+C).底泥原位覆盖处理对抑制泥?水界面磷释放能力要弱于微孔曝气处理,而且在试验后期(50 d),上覆水中TP和PO3-4的含量均有所反弹.不管有无覆盖,泥?水界面微孔曝气处理均显著改变了表层底泥磷形态分布特征,显著降低了底泥中铁铝结合态磷( Fe/Al?P )组分比例,而钙结合态磷( Ca?P )含量比例却出现明显增加.单一的表面覆盖处理对底泥磷形态分布特征没有显著影响( P>0.05).研究表明,与单一的处理效果相比较,泥?水界面纳米微孔曝气处理,并结合底泥原位覆盖,更有利于抑制城市重污染河道泥?水界面中磷的释放风险.

关键词: 城市重污染河道 , 泥-水界面 , 纳米微孔曝气 , 原位覆盖 , 磷形态 , 释放过程

锁磷剂及覆盖技术对长广溪不同污染类型河段底泥磷释放的控制效果?

李静 , 朱广伟 , 张晓松 , 许海 , 杨桂军 , 朱梦圆

环境化学 doi:10.7524/j.issn.0254-6108.2015.02.2014061609

为探索城郊污染河道底泥磷释放的控制技术,选择无锡市城郊河道长广溪不同污染类型河段(农田区、农田支流区、生活区、工业区、一期修复区、二期修复区、一期修复支流区),采集底泥原状泥柱,进行锁磷剂和黄沙覆盖控磷技术处理,室内培养3周,测定磷的控制效果.结果发现,长广溪不同污染类型河段底泥中磷的释放速率具有明显差异,农田区、农田支流区、生活区、工业区、一期修复区、二期修复区、一期修复支流区的底泥磷的释放速率分别为:0?767、0?383、0?317、0?672、0?370、0?027、0?458μg P·m-2·d-1.除二期修复区外,所有河段的水体磷含量及底泥释放量均较高,生态修复时有必要进行底泥磷释放控制,其中农田区及工业区底泥污染最重,磷的释放速率也最高.锁磷剂和黄沙覆盖对所有河段底泥的磷释放均有较强的控制作用,锁磷剂的控制效率在81.25%—100%之间,黄沙的控制效率在62.50%—93.24%之间;对于农田区、农田支流区、一期修复区及一期修复支流区河段,黄沙和锁磷剂均能有效将底泥磷释放控制到较低水平,满足河道磷控制的目标,但对于工业区和生活区河段,只有锁磷剂能够达到控制目标,黄沙的控制效果不理想.研究表明,在太湖流域的城郊污染河道的生态修复中,锁磷剂和黄沙均可作为底泥磷控制材料使用,黄沙在部分类型水体可以替代锁磷剂,而锁磷剂的效果稳定,作用持久,操作简便,是相对更好的底泥控磷材料.

关键词: 长广溪 , 内源释放 , 锁磷剂 , 底泥覆盖技术 , 生态修复

  • 首页
  • 上一页
  • 1
  • 2
  • 下一页
  • 末页
  • 共2页
  • 跳转 Go

出版年份

刊物分类

相关作者

相关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