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颖迪
,
梁诸明
,
李子全
,
刘劲松
,
周佳丽
,
潘琦骏
机械工程材料
采用纳米压痕法研究了Mg6 Cu28Gd11和加入微量镉后(Mg61Cu28Gd11)99.5Cd0.5块体非晶合金的室温压痕蠕变行为,并通过获得的蠕变位移、蠕变速率敏感指数和蠕变柔量分析了合金的蠕变机制.结果表明:两种非晶合金都具有较低的室温蠕变敏感指数,其室温蠕变机制主要为局部剪切流变,特别是加入微量镉后非晶合金具有更高的硬度和弹性模量、更低的蠕变速率敏感指数和更小的蠕变柔量,具有更好的抗蠕变性能和更低的应力松弛状态.
关键词:
纳米压痕
,
镁基块体非晶合金
,
蠕变
,
镉
孙颖迪
,
李子全
,
刘劲松
,
梁诸明
,
杨兴瑞
材料热处理学报
对Mg61Cu28Gd11块体非晶在其玻璃转变温度以下温度(325、350、375和400 K)等温退火1 h,用X射线衍射仪(XRD)、差热扫描量热仪(DSC)、纳米压痕仪、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显微维氏硬度计等分析研究了低温退火对其热稳定性、微区力学性能及变形的影响,并分析了塑性变形机理.结果表明,低温退火后非晶原子的短程有序性增加,非晶结构的稳定性变差,并在400K发生部分晶化.同时,在325~375 K范围内,显微硬度和弹性模量E随退火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塑性变形量Dn和最大压入深度Dmax减小;400 K退火后,由于少量析出的晶体相与压头下新产生的自由体积相互作用,合金抵抗变形能力减弱,显微硬度和弹性模量E降低,Dn和Dmax提高.
关键词:
镁基块体非晶
,
结构弛豫
,
晶化
,
纳米压痕
,
力学性能
王晓峰
,
陈伟庆
,
毕洪运
,
郑宏光
上海金属
doi:10.3969/j.issn.1001-7208.2007.06.009
双相不锈钢是热塑性较差的钢,易出现热加工缺陷.因此分析了轧制温度、相比例、σ相及微量元素诸因素对双相不锈钢热塑性的影响.认为双相不锈钢在冶炼过程中要尽量降低钢中硫、氧含量并加入适量的微合金元素,在热轧过程中要严格控制开轧和终轧温度,控制σ相析出,保证适当的相比例、冷却速率等以避免热脆性裂纹.
关键词:
双相不锈钢
,
热塑性
,
热轧温度
,
相比例
,
σ相
,
微量元素
左鸣
,
谭舜
,
于一
,
张志涛
,
皮雳
,
张庶元
低温物理学报
高温超导体的发现动摇了支配磁通动力学二十几年的Kim-Anderson模型.于是人们提出了新的涡旋玻璃态模型,集体钉扎模型和U~j对数关系模型来描述高温超导体的磁通动力学.其中,涡旋玻璃态模型已被人们广泛接受.Fe基超导体发现后,人们它行为十分类似于高温超导体.我们实验上仔细研究了FeSe0.5Te0.5单晶的V~I关系曲线,发现上述诸模型均不能很好的解释我们的实验结果,而张的反跳模型恰能很好的拟合实验结果.本文讨论了诸模型对高温超导体磁通动力学描述的适用性并给出合理的解释.
关键词:
高温超导体
,
磁通蠕动
,
涡旋钉扎
张来新
,
朱海云
合成材料老化与应用
简要介绍了罗丹明化合物的结构特征、合成、特性及应用,重点介绍了:①新型罗丹明类荧光探针的合成与性能研究;②新型罗丹明及香豆素类荧光探针的合成及其对金属离子的识别。并对罗丹明化学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罗丹明
,
合成
,
应用
张锐
,
尚新春
复合材料学报
考虑内部热传导,研究了格栅夹层梁一侧受热后的弯曲变形.认为变形后夹层结构中间腹板无弯曲.利用格栅夹层梁结构上的周期性,通过胞元结构的内力平衡方程和变形协调关系,得到了胞元两端内力和位移的关系.引入传递矩阵,建立了夹层梁内力和变形随温度变化的表达式.应用所建立的模型计算了悬臂格栅夹层梁在其上表面受热后的变形.在格栅夹层梁包含的胞元数量较多、腹板高度较小且厚度与表板厚度相近的情况下,由本文模型计算得到的挠度结果与有限元结果吻合较好.
关键词:
格栅夹层结构
,
热弯曲
,
变形
,
胞元结构分析
,
传递矩阵
陈康敏
,
曹芬
,
潘励
机械工程材料
doi:10.3969/j.issn.1000-3738.2003.07.017
用金相、扫描电镜等分析方法,对开裂的客车纵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纵梁钢材冶金质量差,钢中存在较多的非金属夹杂物,降低了钢的力学性能;纵梁钢板外侧表面遭受外来敲击造成的条状凹陷伤痕,钢板热轧工艺不当,表层存在大块氧化夹杂物及微裂纹等热轧工艺缺陷,是导致其发生纵向开裂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
纵梁
,
非金属夹杂物
,
裂纹
,
失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