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泽洪
,
赵双强
,
姜玮
,
李宠
,
沈奇
,
祁宾祥
,
王潮泽
,
曹蕾
,
刘尉悦
量子电子学报
doi:10.3969/j.issn.1007-5461.2014.02.008
在量子保密通信蓬勃发展的今天,基于自由空间的量子密钥分发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它将在未来全球量子通信网络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介绍了自由空间量子密钥分发控制系统中的电子学设计,选用Xilinx公司的VirtexII-Pro系列芯片,使用内部的PowerPC405嵌入式硬核加上功能逻辑模块实现最终量子密钥的提取和外围电路的控制,提高了全系统的集成度和可靠性.该设计成功应用于白天1 km量子密钥分发实验,成码率大于1.5 kbps.
关键词:
量子信息
,
量子密钥分发
,
FPGA
,
自由空间
,
嵌入式硬核
谢新泉
黄金
doi:10.3969/j.issn.1001-1277.2005.04.005
沈家垭金矿床位于雪峰弧形隆起带转折部位,含金蚀变带赋存于板溪群马底驿组中上部粉砂质板岩中,受层间破碎带控制,官庄-黄土铺逆掩断层、陈家-香草湾逆掩断层呈NE45°~80°走向贯穿矿区中北部,控制了金矿(化)体的产出,已发现了3条矿脉,延伸长,厚度大,品位高,矿石矿物主要是自然金.次有少量辉锑矿、毒砂、黄铁矿等.脉石矿物主要是石英、绢云母、绿泥石等.围岩蚀变发育,类型多样,其中绢云母化、黄铁矿化、硅化是重要的找矿标志.
关键词:
金矿
,
围岩蚀变
,
金矿化
,
含矿岩系
程长征
,
程香
,
牛忠荣
,
周焕林
复合材料学报
利用一种数值方法分析压电材料切口尖端包括奇异应力场和奇异电位移场在内的双重奇异性.基于切口尖端的位移场按幂级数渐近展开假设,从应力平衡方程和Maxwell方程出发,推导出关于压电材料切口奇性指数的特征方程组,同时将切口的力学和电学边界条件转化为奇性指数和特征函数的组合表达,从而将压电材料双重奇性分析问题转化为在相应边界条件下微分方程组的特征值求解问题,采用插值矩阵法,可以一次性地计算出压电材料切口的各阶奇性指数.裂纹作为切口的特例,其尖端的电弹性奇性指数亦可以根据本法求出.
关键词:
压电材料
,
切口
,
裂纹
,
奇性指数
,
渐近展开
周厚兵
,
周小红
,
张玉虎
,
郑勇
,
李广顺
,
M.Oshima
,
Y.Toh
,
M.Koizumi
,
A.Osa
,
Y.Hatsukawa
原子核物理评论
应用E-GOS(E-Gamma Over Spin)曲线方法研究了A≈110质量区奇A核结构随角动量增加的演化,发现随着角动量的增加原子核的激发特性从振动逐渐演化为转动.
关键词:
E-GOS曲线
,
相变
,
形状演化
李国强
,
谷智
,
介万奇
功能材料
采用传统垂直布里奇曼法和Cd补偿垂直布里奇曼法,分别生长出两根尺寸为 30mm×130mm的Ccd0.9Zn0.1Te晶锭.测试了晶体的结晶质量、成分分布、位错腐蚀坑密度(EPD)、红外透过率及电阻率.结果表明,Cd补偿垂直布里奇曼法生长的晶体结晶质量好、成分分布均匀、EPD低、红外透过性能好且电阻率高.这说明Cd补偿垂直布里奇曼法是一种生长高阻值CZT晶体的优良方法.
关键词:
Cd0.9Zn0.1Te
,
Cd补偿垂直布里奇曼法
,
EPD
,
红外透过率
,
电阻率
朱胜江
,
J.H. Hamilton
,
A.V. Ramayya
,
王建国
,
丁怀博
,
顾龙
,
J.K. Hwang
,
K. Li
,
S.H. Liu
,
N.T. Brewer
,
Y.X. Luo
,
J.O. Rasmussen
,
I.Y. Lee
,
徐强
,
杨韵颐
,
肖志刚
,
李红洁
,
马文超
原子核物理评论
doi:10.11804/NuclPhysRev.30.02.099
对于近年来清华大学与美国合作研究组在原子核结构实验研究中有关奇A核的多声子γ振动带方面的进展进行了评述。研究人员通过有效的国际合作,识别了质量数A=100丰中子核区的奇A核103Nb,105Mo,107Tc和109Tc中的两声子γ振动带,这是迄今为止国际上在奇A核的结构研究中发现的仅有的4例这样的结构。对于实验方法、研究结果以及这些多声子γ振动带的特性进行了评述,并对目前在多声子带其他方面的研究及今后进一步的工作进行了概述。
关键词:
原子核结构
,
高自旋态
,
多声子γ振动带
,
奇A核
郭松
,
张玉虎
,
周小红
,
强赟华
,
郭文涛
,
郭应祥
,
方永得
原子核物理评论
对双奇核~(174)Re的在束γ谱学实验数据作了仔细分析,提取出了带间与带内E2 γ跃迁分支比,并导出了其约化跃迁概率的比值.用带混合理论对约化跃迁概率的比值进行了分析,得到带间相互作用强度及转动带形变的信息.发现不同组态的转动带其跃迁电四极矩具有明显的差异.与相邻奇A核的结构特征类似,这种跃迁电四极矩的差异很可能是由于1/2~-[541]准质子或1/2~-[521]准中子对原子核的形状驱动效应造成的.
关键词:
形状驱动效应
,
尼尔逊能级
,
跃迁电四极矩
,
约化跃迁概率
,
反常带交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