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材料期刊网

材料期刊网

高级检索

  • 论文(6107)
  • 图书()
  • 专利()
  • 新闻()

Ru/Mn-Ce/TiO2及Ru/TiO2催化剂对丁二酸的催化湿式氧化研究

张世鸿 , , 尹海川 , 高诚伟 , 王伟 , 王颖臻

贵金属 doi:10.3969/j.issn.1004-0676.2005.01.002

采用浸渍法制备了2个系列的Ru/Mn-Ce/TiO2及Ru/TiO2催化剂,并用XRD、TEM、BET等方法对催化剂进行表征.在T=270℃和Po2=1.5MPa条件下,在间歇式反应釜中对丁二酸进行降解实验.结果表明60min内丁二酸降解的总有机碳(TOC)去除率为80%~99.8%;在钌含量相同的情况下,Ru/Mn-Ce/TiO2催化剂的催化活性高于Ru/TiO2催化剂;Ru含量较低的情况下,Mn、Ce对提高催化活性有很大作用,但Ru含量增加时Mn、Ce的作用减弱;氢还原的温度对Ru/TiO2系列催化剂的催化氧化活性有明显影响,500℃还原钌所得催化剂对丁二酸的催化氧化活性优于350℃.

关键词: 催化化学 , , 催化湿式氧化 , 丁二酸 , 二氧化锰 , 氧化铈 , 二氧化钛

石墨化碳黑球固相萃取富集-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金的研究

殷晓玲 , 朱利亚 , , 杨保民

贵金属 doi:10.3969/j.issn.1004-0676.2007.02.012

研究了用石墨化碳黑球固相萃取富集,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Au的方法.含Au样品用微波消化,消化后样品溶液中的Au(III)用载有TBP(磷酸三丁酯)的石墨化碳黑球固相萃取富集,用亚硫酸钠溶液反方向洗脱小柱上富集的Au(III),然后再用原子吸收测定,Au(III)含量在0~3.5μg/mL符合比耳定律,方法的相对标准偏差为2.6%~3.0%,标准回收率92%~95%.方法用于环境水样中Au(III)的测定,结果令人满意.

关键词: 分析化学 , 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 , 固相萃取 , 石墨化碳黑球

紫外光催化降解空气中甲醛的纳米二氧化钛复合涂料的研究

杨阳 ,

涂料工业 doi:10.3969/j.issn.0253-4312.2003.08.003

以硫酸钛、偏钛酸和硫酸氧钛浆料为原料,制备纳米二氧化钛,并用无机盐、酸等配制水性涂料,进行该涂料经紫外光催化降解空气中甲醛的研究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这种低成本的纳米二氧化钛复合涂料可以有效地分解甲醛.

关键词: 纳米二氧化钛 , 甲醛 , 光催化

Run(n=2~7)金属团簇与氧反应的DFT研究

, 王登武 , 陈秀敏

贵金属 doi:10.3969/j.issn.1004-0676.2004.03.004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的广义梯度近似(DFT/GGA),对Run簇(n=2~7)与氧相互作用的几何结构与电子结构及吸附能之间的关系进行讨论.对氧原子及氧分子在Run金属簇上的吸附研究表明:电荷主要是从Ru的5s、4d轨道向O的2p轨道迁移,并使得金属-金属之间的键减弱.比较特殊的是当氧分子在桥位吸附时,Ru与吸附的O2会发生化学反应,并且由于Ru金属轨道的电子向O2的反键πg轨道转移,导致Ru-O之间的键的生成以及O-O之间的键发生断裂.同时,作者也观察到Ru-Ru之间的化学键发生断裂,形成具有原子活性的自由Ru原子,这可以部分解释一旦氧化物种形成,经过一诱导期后,氧化反应会加速进行的实验事实.

关键词: 无机化学 , , 钌金属簇 , 密度泛函理论 , 布居分析 , 吸附能

氧化钕和氟化钕粉尘对作业人员血液指标及性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

阴海静 , 高红萍 , 邵汉文 , 高艳荣

稀土 doi:10.16533/J.CNKI.15-1099/TF.201506024

随机抽取某稀土厂接触氧化钕、氟化钕粉尘的32名作业工人作为暴露组,不接尘的43名人员为对照组,采集静脉血,检测血液中钕及其化合物含量,血常规、血生化指标及血清中性因子(IL-6、IL-10、TNF-α、CC16、SP-D)水平.暴露组血液中钕及其化合物浓度高于对照组,红细胞均值(RBC)高于对照组,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高于对照组,血清中克细胞白介素6(IL-6)含量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0.05).氧化钕、氟化钕粉尘经呼吸道进入人体,对作业人员肝脏、呼吸系统有影响.

关键词: 氧化钕 , 氟化钕 , 粉尘 , 血液指标 , 性细胞因子

基于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技术的佐剂性关节大鼠尿液代谢组的研究

汪永忠 , 柳清 , 姜辉 , 韩燕全 , 李钰馨

色谱 doi:10.3724/SP.J.1123.2016.01020

采用弗氏完全佐剂( FCA)诱导佐剂性关节( AA)大鼠模型,观察大鼠足趾肿胀度和踝关节组织的病理学形态变化。应用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 GC-TOF MS)技术检测 AA 大鼠尿液代谢物谱,并对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 PCA)、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 PLS-DA)及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 OPLS-DA),探讨可能的发病机制。通过变量重要性投影值( VIP ﹥1)和 P值(﹤0.05),筛选出尿液中的差异代谢物。在模型组大鼠的尿液中共发现异柠檬酸、α-酮戊二酸、柠康酸、肌酸、3-羟基丁酸等20种差异代谢物。推断 AA代谢组的发病机制可能与能量代谢、氨基酸代谢、脂肪酸代谢途径有关。

关键词: 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 , 佐剂性关节 , 代谢组 , 尿液

基于鸟枪法脂质组研究环氧酶-2抑制剂对关节模型血清脂代谢的干预作用

潘洁莉 , 胡长锋 , 韦双双 , 陈娇 , 周佳

色谱 doi:10.3724/SP.J.1123.2016.03043

心血管疾病( CVD)是类风湿关节( RA)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脂代谢紊乱与 CVD 发生有密切关联,因而有必要对 RA和药物治疗导致的脂代谢改变进行探讨。该研究采用胶原诱导法( CIA)构建关节模型,引入多维质谱鸟枪法开展血清脂质分析,检测了血清中105种脂质分子,发现模型大鼠体内7种磷脂酰肌醇、15种鞘磷脂、5种神经酰胺、10种磷脂酰胆碱和2种溶血磷脂酰胆碱异常上调,环氧酶-2( COX-2)抑制剂可部分修复紊乱的脂代谢,但对5种磷脂酰胆碱和1种溶血磷脂酰胆碱具有异常调控作用。该研究从脂质分子水平探讨了 RA 及COX-2抑制剂对脂代谢的干预作用,可以为 RA的心血管风险研究提供信息。

关键词: 多维质谱鸟枪法脂质组技术 , 环氧酶-2抑制剂 , 脂质代谢 , 胶原诱导性关节 , 类风湿关节

聚氨酯和聚四氟乙烯诱导内皮细胞性活化的免疫机制

薛旸 , 吴婕 , 孙皎

功能材料

聚氨酯(PU)和聚四氟乙烯(PTFE)是两种常用的血液接触生物材料.该研究通过建立一个非接触的细胞共培养模型从而针对材料刺激血液单核细胞活化后诱导血栓的潜能进行评估.运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和人单核细胞系THP-1进行实验,首先将PU和PTFE与THP-1细胞直接接触,然后收集细胞上清液,用上清液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结果发现内皮细胞上调炎症趋化因子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α(MIP-1α)的表达.为进一步探讨THP-1细胞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用MTS试验研究细胞的增殖程度,用ELISA试验研究细胞所分泌的可溶性分子,结果发现这些材料能不同程度地刺激THP-1细胞增殖及活化,使其分泌细胞因子TNF-α及/或IL-1β.研究表明,与血液接触的生物材料可能通过作用于单核细胞,使其增殖及活化,分泌促炎症因子,使得内皮细胞发生性激活,最终导致血栓形成.

关键词: 生物材料 ,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 单核细胞 , 增殖 , 炎症

化学织构化45#钢表面覆MoS2薄膜的摩擦性能

曹磊 , 万勇 , 高建国

表面技术 doi:10.16490/j.cnki.issn.1001-3660.2016.10.013

目的 提高干摩擦条件下45#钢表面的减摩耐磨性能.方法 采用FeCl3与HCl混合刻蚀液对45#钢表面进行化学织构化处理,并在织构表面覆MoS2形成复合润滑薄膜.通过摩擦磨损实验,评价了表面织构以及复合润滑薄膜的减摩耐磨特性,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对磨痕进行分析.结果 进行化学织构化处理后,45#钢表面形成了均匀的微坑结构及由点蚀产生的孔洞结构,表面粗糙度Ra上升到了0.89 μm,与未刻蚀的样品相比,刻蚀后表面的摩擦系数降低了23%,其摩擦过程也更稳定.这可能是由于刻蚀后产生的微坑与点蚀孔洞结构能够捕获磨屑,减少磨粒磨损.在经化学刻蚀后的织构表面上构筑了MoS2薄膜,与未刻蚀的样品相比,这种表面的摩擦系数得到了极大的降低,能达到0.1左右,其耐磨寿命也得到了极大的延长,磨痕宽度也有了明显的降低.其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刻蚀后产生的微坑与点蚀孔洞结构存储的固体润滑剂,在摩擦过程中由对偶件带入摩擦区域进行了有效润滑.结论 化学刻蚀形成的表面织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45#钢表面的摩擦性能,覆MoS2形成的复合润滑膜能够极大地降低45#钢表面的摩擦系数并大大延长其耐磨寿命.

关键词: 化学刻蚀 , 表面织构 , 固体润滑剂 , 复合润滑膜 , 摩擦 , 磨损

α-取代的3,5-二甲氧基苯丙烯酸的合成及其抗活性

郑丽玲 , 绪广林 , 敖桂珍 , 吴周

应用化学 doi:10.3969/j.issn.1000-0518.2008.04.023

以3,5-二甲氧基苯甲醛为原料,与芳基乙酸经Perkin反应合成了α-取代3,5-二甲氧基苯丙烯酸化合物(1-9),化合物I 7经铁粉还原得到化合物I10,化合物I10乙酰化生成I11.目标化合物均为新化合物,其结构经过1H NMR、红外和高分辨质谱测试技术分析确证.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模型的药理初筛结果表明,大部分目标化合物具有抗活性,其中,化合物I6、I9和I11与阳性对照Aspirin相比,表现出显著性差异(P炎活性比Aspirin强.

关键词: α-芳基取代二甲氧基苯丙烯酸 , Pekin反应 , 作用

  • 首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4
  • 5
  • 下一页
  • 末页
  • 共611页
  • 跳转 Go

出版年份

刊物分类

相关作者

相关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