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永胜
,
张建飞
,
宁青菊
,
牛力
液晶与显示
doi:10.3788/YJYXS20122702.0217
介绍了电源驱动电路在峰值电流控制模式下的工作原理,分析了占空比D>50%时驱动电路产生振荡和不稳定的原因,从理论上论述了电感电流的斜率,占空比与系统稳定性之间的关系,运用斜坡补偿的方法实现电源驱动电路在峰值电流控制模式下的稳定,给出了斜坡补偿的基本原理,设计步骤以及补偿电路,最后给出以UC3842为控制芯片的反激式变化器斜坡补偿电路设计实例.仿真与实验结果表明,斜坡补偿电路能够实现峰值电流控制开关电源在占空比D>50%时稳定工作,保证了系统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
关键词:
峰值电流
,
斜坡补偿
,
开关变换器
,
误差电压
张建飞
,
史永胜
,
宁青菊
,
牛力
液晶与显示
doi:10.3788/YJYXS20122705.0671
论述了单级功率因数校正(PFC)LED驱动电源的设计思想,分析了单级PFC恒压源AC/DC构建原理,给出了单级PFC恒压源产生相关问题的解决办法,重点设计了恒流源部分,给出了恒流驱动芯片BP2808工作原理和设计步骤,同时,设计了手动调光部分,运用自激多谐振荡器NE555产生固定频率且占空比为0.09%<D<99.91%可调的PWM脉冲波去调节LED灯串的亮度,研究结果表明,能够实现宽范围占空比可调的PWM脉冲波,并且在满足功率因数要求的同时实现了高效率和低成本,符合LED驱动电源发展的趋势和潮流.
关键词:
单级PFC恒压源
,
恒流驱动
,
LED调光
马豫峰
,
蔡继业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利用壳聚糖为功能单体,在模板分子牛血清白蛋白存在下,采用滴加成球法制备出对牛血清白蛋白(BSA)具有特异识别性能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并用原子力显微镜(AFM)及红外光谱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利用壳聚糖制备的牛血清白蛋白分子印迹聚合物对牛血清白蛋白具有特异识别功能,显示出明显的印迹效果.这种特异分子印迹介质的制备,为分离提纯特种结合蛋白提供了一种优良方法.
关键词:
壳聚糖
,
牛血清白蛋白
,
分子印迹
,
原子力显微镜
陈诚
,
陈俊英
,
李全利
,
黄楠
功能材料
将牛血清白蛋白通过自组装方法组装到钛表面,以改善其血液相容性.首先,用氢氧化钠活化钛,得到有活性羟基且带负电荷的多孔表面,然后浸入带正电荷的聚赖氨酸溶液,最后浸入带负电荷的牛血清白蛋白溶液.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原子力显微镜(AFM)观察自组装前后表面形貌变化,通过傅立叶红外漫反射(FTIR)检测各步处理层表面基团变化,通过视频接触角观察各步处理后钛表面接触角变化,通过体外血小板粘附实验评价自组装前后表面血液相容性变化.实验结果表明,牛血清白蛋白组装到钛表面后,血小板的粘附行为得到有效控制,钛表面的血液相容性显著改善.
关键词:
钛
,
自组装
,
牛血清白蛋白
,
血小板
,
血液相容性
梁晶
,
张新迎
,
冯素玲
,
范学森
应用化学
doi:10.3724/SP.J.1095.2010.90482
用荧光光谱法分析了在生理条件下一种吡喃并[4,3-b]吡喃衍生物-2-氨基-7-甲基-4-(4-硝基苯)-5-氧代-4H,5H-吡喃并[4,3-b]吡喃-3-腈与牛血清白蛋白的作用机制. 求得不同温度下二者的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探讨了微量金属离子对实验体系结合常数的影响,并根据热力学参数确定了这种吡喃并[4,3-b]吡喃衍生物与牛血清白蛋白之间的作用力类型. 根据Fo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机理, 测定了这种吡喃并[4,3-b]吡喃衍生物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结合时,能量给体-受体间的作用距离和能量转移效率,并用同步和三维荧光技术讨论了其衍生物对牛血清白蛋白构象的影响. 结果表明,吡喃并[4,3-b]吡喃衍生物主要以静态猝灭方式使牛血清白蛋白荧光强度显著降低,二者主要凭借氢键和范德华力结合.
关键词:
吡喃并[4
,
3-b]吡喃衍生物
,
牛血清白蛋白
,
荧光光谱
,
相互作用
郭兴家
,
郭闯
,
姜玉春
,
佟健
,
康平利
,
安如彬
,
韩晓伟
应用化学
doi:10.3724/SP.J.1095.2010.90855
利用荧光光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及圆二色(CD)光谱研究了模拟生理条件下的氨基己酸(ACA)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 实验结果分析表明,氨基己酸对BSA的内源性荧光具有猝灭作用,属于动态猝灭过程. 计算了2种温度下ACA-BSA体系的结合常数、结合位点数及反应的热力学参数ΔG、ΔH和ΔS分别约为-21.00 kJ/mol、-0.64 kJ/mol和-72.00 kJ/(mol·K),由此推出了二者主要通过氢键和范德华力形成摩尔比为1∶ 1的复合物. 依据F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求得二者之间的结合距离为2.3 nm. 位点取代实验指出氨基己酸主要结合在位点Site I. CD光谱表明,氨基己酸诱导了BSA分子二级结构微变.
关键词:
氨基己酸
,
牛血清白蛋白
,
荧光猝灭
,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
圆二色光谱
,
位点取代实验
徐力
,
郭轶
,
解仁国
,
庄家骐
,
王连英
,
杨文胜
,
李铁津
功能材料与器件学报
doi:10.3969/j.issn.1007-4252.2003.02.019
利用水相中直接合成的 CdS纳米晶,与牛血清白蛋白( BSA)进行偶连标记.通过分子筛层析 对标记后的牛血清白蛋白进行纯化,在紫外灯下即可观察到标记蛋白的荧光.对 CdS纳米晶标记 后的牛血清白蛋白的荧光光谱的研究表明,标记蛋白后的 CdS纳米晶其荧光无明显淬灭.
关键词:
量子点
,
偶连标记
,
牛血清白蛋白
,
CdS纳米晶
陈建锋
,
张薇
,
樊柳荫
,
任吉存
,
曹成喜
色谱
doi:10.3321/j.issn:1000-8713.2007.06.039
锌离子在胰岛素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这是因为通过金属离子与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得胰岛素的结构发生变化并影响胰岛素的生物功能.因此,去锌胰岛素在金属和蛋白识别以及结构研究中是必需的.该文采用乙二胺四乙酸(EDTA)二钠盐与锌离子进行配合作用形成稳定的[Zn-EDTA]2-配合物来去除胰岛素中的锌离子,然后用Sephadex G-25柱对体系进行凝胶过滤,以除去胰岛素中的配合物和原有的苯酚,并用电喷雾离子化质谱对分离的物质进行鉴定.结果显示除去锌离子的胰岛素与EDTA配合物的分离效果良好.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来检验胰岛素馏分中锌离子的去除效果,结果显示94.3%的锌离子被去除,表明EDTA配合锌离子的效果显著.所有结果均表明该方法可用来制备去锌牛胰岛素.
关键词:
凝胶色谱(gel chromatography)
,
电喷雾离子化质谱(ESI-MS)
,
原子吸收光谱(AAS)
,
乙二胺四乙酸(EDTA)
,
去锌胰岛素(zinc-free insulin)
,
制备(preparation)
,
鉴定(identification)
褚振华
,
崔振铎
,
魏强
,
杨贤金
功能材料
通过仿生生长方法,将预处理后的钛片浸入到添加有牛血清蛋白的模拟体液中,使钙磷盐和牛血清蛋白(BSA)共沉积到钛合金的表面,制备生物活性涂层.利用SEM、XRD、红外光谱等对涂层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BSA通过化学作用和钙磷盐共沉积到基体的表面,并且BSA具有细化涂层晶粒的作用.
关键词:
羟基磷灰石
,
BSA
,
纳米涂层
,
仿生生长
赵巧良
,
周永坤
,
江舸
,
张锋
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
针对某大厚度H型牛腿在圆管柱上焊后出现的层状撕裂现象,从改善焊接应力分布入手,采用低氢型CO2焊,使用Z向钢制作牛腿,运用低组配的焊接材料,选择小规范、多层多道焊,实施交叉对称焊法,能减小焊接应力,改善接头拘束应力,取得圆满焊接效果.
关键词:
H型
,
牛腿
,
Q345B-Z15
,
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
,
层状撕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