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材料期刊网

材料期刊网

高级检索

  • 论文(417)
  • 图书()
  • 专利()
  • 新闻()

化学镀Ni-P合金镀层热处理及磨损性能的研究

罗红丽 , 崔向红 , 刘家强 , 李新星 , 花华平 , 曹欢 , 谢强强 ,

电镀与涂饰

在20CrMnTi低碳钢上实施渗碳工艺,再化学镀Ni-P合金,研究了不同热处理温度对Ni-P合金镀层结构、显微硬度和结合力的影响,探索了不同载荷下Ni-P合金镀层的耐磨性,并与渗碳层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随着热处理温度的提高,NiP合金镀层由非晶态转变为晶态,并伴随着新相Ni3P的析出.镀层结合力随热处理温度的升高不断增强,而镀层显微硬度和耐磨性则先增大后减小,并在400℃时达到最大值.在本试验条件下,化学镀Ni-P合金镀层的耐磨性优于渗碳层.

关键词: 镍-磷合金 , 化学镀 , 热处理 , 磨损性能

H13钢对磨不同回火工艺的Cr12MoV钢的磨损行为

周银 , 花华平 , 张秋阳 , 罗红丽 , 曹欢 , 陈康敏 ,

材料热处理学报

研究了不同回火工艺的Cr12MoV钢对磨盘对H13钢在25和600℃下干滑动磨损行为的影响,采用XRD、SEM、显微硬度计等对磨损表面、亚表面的结构和形貌进行分析,并探讨其磨损机制.结果表明,不同回火工艺的Cr12MoV钢对磨盘显著影响H13钢的磨损行为:对磨Cr12MoV (55 HRC)时,磨损率在25℃下随载荷增加而缓慢增长,600 ℃下急剧增加.对磨Cr12MoV(42 HRC)时,磨损率在25℃下增长较快,而在600℃下增长缓慢.25℃下,无论对磨盘硬度高低,主要磨损机制均为粘着磨损和磨粒磨损;而高温下,对磨低硬度盘时为氧化轻微磨损,对磨高硬度盘时为氧化磨损和严重塑性挤出磨损.

关键词: 回火 , 硬度 , 对磨材料 , 氧化磨损 , 磨损转变

扩散退火温度对钢表面铁-铝金属化合物镀层的影响

佟桁 , 李文广 , , 廖远禄 , 周银 , 张秋阳 ,

电镀与涂饰

通过热浸铝和扩散退火处理在45钢表面制备Fe-A1金属间化合物镀层.研究了镀层微观形貌、物相和显微硬度随退火温度升高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经700°℃扩散退火处理的热浸镀铝钢,镀层与基体之间呈长舌状结合.800°℃退火处理后,长舌状形貌基本消失,镀层厚度增至300μm.900 ~1 000°℃退火处理后,镀层呈连续的双层结构,与钢基体结合得更紧密.随扩散退火温度升高,镀层由富铝相Fe2Al5转变为富铁相FeAl和Fe3Al,导致镀层显微硬度降低.

关键词: , 热浸镀铝 , 金属间化合物 , 扩散退火

莱氏体型高铬模具钢锻前碳化物形态改善的研究

, 关庆丰 , 姜启川 , 何镇明 , 李志国 , 刘长锁 , 姜永胜

钢铁

对传统莱氏体型高铬模具钢进行变质处理,使其在锻前的加热过程中网状共晶碳化物得到粒化.试验结果表明:在锻前1 100~1 130 ℃下加热,不同截面尺寸的高铬钢均可获得良好的粒化组织;与同截面尺寸的锻钢件相比,具有更好的碳化物形态;碳、铬含量降低及截面尺寸的减少均有助于碳化物形态的进一步改善.

关键词: 莱氏体钢 , 碳化物形态 , 粒化 , 锻前状态

固态颗粒对TC4合金磨损行为的影响

, 崔向红 , 张秋阳 , 刘家强 , 黄颖斌 , 拱建军 ,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在TC4合金/GCr 15钢摩擦界面分别添加MoS2、Fe2O3等固态颗粒,研究两种颗粒对TC4合金磨损行为的影响;采用XRD、SEM、EDS等手段表征TC4合金的磨损特征,并探讨磨损机制.结果表明:TC4合金具有较差的耐磨性,而两种颗粒显著改变其磨损性能.当MoS2或Fe2O3在磨损表面形成连续的固态颗粒层时,TC4合金的磨损质量损失显著下降.Fe2O3颗粒层具有较强的承载能力,可以保护钛合金避免磨损;而MoS2层在高载下容易破碎,TC4合金失去保护作用,磨损增加.无添加及MoS2层破碎时,TC4合金以磨粒和粘着等严重磨损机制为主,当磨损表面连续覆盖固态颗粒层时由严重磨损向轻微磨损转变.

关键词: 固态颗粒层 , TC4合金 , 磨损行为 , 磨损机制

钛合金与钢的干滑动磨损行为对比

孙瑜 , 赵志刚 , 周银 , 杨子润 ,

钢铁钒钛 doi:10.7513/j.issn.1004-7638.2014.06.007

采用高温磨损试验机对TC11合金和H13钢进行了各种温度和载荷下的磨损试验,对比研究了它们的磨损行为.研究发现,随温度和载荷的变化,TC11合金和H13钢表现出完全不同的磨损行为.随着温度升高,TC11合金的磨损率在200℃时增加,然后大幅度降低,在400~600℃达到最低值.而H13钢的磨损率先降低,在200℃达到最低值,随后显著增加,在400~600℃出现从轻微至严重磨损的转变.其行为差异是由于氧化物的保护作用和两种材料热软化抗力的不同而引起的.

关键词: 钛合金 , , 磨损行为 , 摩擦氧化物 , 热软化

TiC/Ni3Al表面复合涂层及其耐磨性

金华军 , , 陈康敏 ,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采用铸造工艺结合SHS技术制备TiC/Ni3Al表面复合涂层,研究了涂层的显微组织及其耐磨性.结果表明:表面复合涂层中直径为1 μm~2μm的TiC颗粒呈球形镶嵌在Ni3Al基体上,涂层致密.与钢基体为良好的冶金结合,界面随TiC含量的变化而呈现不同的形貌,在TiC含量<45%时,涂层为一整体;在TiC含量≥45%时,涂层出现了分层.表面复合涂层的HV值最高达8970 MPa,沿界面呈梯度变化;涂层具有高的耐磨性,在室温下约是钢基体的3~5倍;在400℃下是钢基体的20倍左右.

关键词: TiC/Ni3Al , SHS , 界面 , 显微组织 , 耐磨性

铸造Cr12模具钢共晶碳化物的粒化

, 姜启川 , 赵宇光 , 何镇明

金属学报

铸造Cr12模具钢中共晶碳化物呈网状分布,经多元复合变质剂变质处理,共晶组织发生细化,离异共晶数量增多;经热处理后,碳化物变成粒状且均匀分布于基体中,冲击韧性得到明显提高,为铸造Cr12模具钢的应用提供了保证。

关键词: Cr12钢 , cast die , modification , eutectic carbide granulation

TC11合金的高温磨损行为和耐磨性

张秋阳 , , 李新星 ,

稀有金属 doi:10.13373/j.cnki.cjrm.2015.10.003

采用高温磨损试验机对TC11合金进行了400~ 600℃高温干滑动磨损试验,研究了TC11合金的高温磨损行为和耐磨性;并通过X射线衍射分析仪(XRD)、扫描电镜(SEM)以及能谱分析仪(EDS)对磨面和亚表层的物相、形貌和成分进行分析,并探讨了磨损机制.在400℃下随着载荷增加磨损率略有增加,超过200 N时磨损率出现快速提高;当温度进一步提高至500~ 600℃时,磨损率降到最低,且不随载荷增加而变化.分析表明,在400℃时,磨面上出现塑性变形和撕裂的痕迹以及沿滑动方向的犁沟,同时出现致密的黑色光滑区和剥落区,磨损机制为黏着磨损、磨粒磨损和氧化轻微磨损.而在500~ 600℃,磨损表面均为致密的黑色光滑区和剥落区,且600℃时的剥落区小于500℃时的,磨损机制为氧化轻微磨损.亚表层分析表明,在高温下磨损表面均形成一层摩擦氧化物层,在400℃时摩擦氧化物层厚度为5 ~8 μm,而在500~ 600 ℃,摩擦氧化物层增加到10~ 15 μm,且摩擦氧化物层的致密度随温度增加而提高.摩擦层显示出高的硬度,可达到HV1000以上,而且随着温度增加,显微硬度显著增加.

关键词: TC11合金 , 高温磨损 , 耐磨性 , 摩擦氧化物 , 磨损机制

  • 首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4
  • 5
  • 下一页
  • 末页
  • 共42页
  • 跳转 Go

出版年份

刊物分类

相关作者

相关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