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轩
,
曹晖
,
程紫辉
,
张立培
,
武晓娟
,
杨槐
,
沈卓身
液晶与显示
doi:10.3788/YJYXS20122706.0724
合成了大螺旋扭曲力的手性化合物4,4'-2(戊基-环己基)苯甲酸异山梨醇酯(ISBB).对60.0μm厚ISBB/液晶性单体/向列相液晶/光引发剂复合体系的液晶层的上、下表面温度施加不同温度,液晶层中形成了温度梯度.由于高温区域的液晶溶解ISBB的能力强,低温区域的ISBB会向高温区域扩散,从而在液晶薄层中形成了ISBB的浓度梯度与螺距梯度.紫外光聚合复合体系中的光可聚合单体,单体间交联聚合形成网络固定住了液晶层内的螺距梯度,从而制备出反射可见光波段的右旋圆偏振光的宽波反射液晶薄膜.
关键词:
液晶
,
手性
,
宽波反射
,
温度梯度
戴艳阳
,
钟晖
,
李荐
,
钟海云
,
刘志坚
稀有金属
doi:10.3969/j.issn.0258-7076.2002.05.020
对采用APT为原料, 在湿氢条件下进行氢还原制备细颗粒活性氧化钨-紫钨的工艺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紫钨的生成条件与还原温度、氢气湿度、升温速度、原料粒度、料层厚度等因素有关, 紫钨的粒度随还原温度的升高、氢气湿度及升温速度的增大、原料粒度及料层厚度的增大而增大. 实验中以APT(10 μm)为原料, 在pH2O∶pH2=1.7∶1, 2 h内温度升至1173 K, 在1173 K保温1.5 h的条件下, 直接还原获得粒度为2.2 μm的紫钨.
关键词:
APT
,
紫钨
,
细颗粒
汪建业
,
刘晓春
,
翁宁泉
,
吴毅
量子电子学报
doi:10.3969/j.issn.1007-5461.2005.03.035
介绍了一种斜程有限距离上大气相干长度的测量系统和方法,用系留气球搭载一个点光源,在地面用差分像运动测量法测量光波到达角起伏方差来确定实时的斜程大气相干长度值,与湍流廓线测量实验进行了对比,实验结果分析光学湍流廓线积分与相干长度仪测量二者的相关性较好.
关键词:
大气光学
,
大气传输
,
大气相干长度
,
斜程测量
古新
,
董其伍
,
王珂
工程热物理学报
对新型纵流壳程换热器壳程近壁局部区域的流场和温度场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总结了换热器横截面内各换热管壁面对流传热系数与换热管距壳体轴心距离的关系,分析了近壁区域非规则流道内流体对流传热系数较壳体中心主流区内规则流道大的原因,为换热器壳程内关键局部区域流体流动和传热状况的改善以及进一步的结构优化提供了直观依据.提出的纵流壳程换热器周期性全截面计算模型,为发现和解决换热器中与局部位置流体流动和传热细节相关的深层次问题提供了良好的辅助手段.
关键词:
纵流壳程换热器
,
流场
,
温度场
,
局部特性
,
数值模拟.
白埃民
,
裴晓东
,
张进之
,
赵济秀
,
欧阳瑜
钢铁
论述了多轧程电动压下生产过程中,采用综合等储备原理计算优化规程,进行板宽和板厚控制的可行性及其效果,通过安钢2800 mm轧机上的工程实践,证明该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关键词:
优化
,
等储备
,
规程
,
多轧程
,
电动压下
林高用
,
杨伟
,
张振峰
,
魏笔
,
赵祥伟
,
张胜华
稀土
doi:10.3969/j.issn.1004-0277.2009.01.014
采用自行研制的三种Cu-RE精炼剂对紫杂铜进行了精炼试验,采用等离子体发射光谱、能谱分析、金相分析和X射线衍射分析等方法,分析和研究了添加稀土对紫杂铜精炼效果及其对组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紫杂铜中加入适量的稀土精炼剂,精炼和脱氧效果良好,可明显减少O、Pb、Bi、Sn、Al等杂质元素;添加适量稀土元素,还可使紫杂铜铸造组织的枝晶细化,组织更加均匀.
关键词:
Cu-RE精炼剂
,
紫杂铜
,
成分分析
,
组织
唐方家
,
黄桂香
钢铁
论述了铁精矿造球的基本工艺技术要求,根据武钢程潮铁矿的原料条件,利用该矿球团生产线上φ6000mm圆盘造球机,通过调整造球盘转速、倾角、给料量等技术参数,改变加水地点及加水方式,强化制粒效果,提高了生球成球率及台时产量,生球合格率提高了26.79%~39.77%,台时产量达到30 t/h.
关键词:
铁精矿
,
造球
,
工艺参数
,
成球率
龚智敏
,
许梦国
,
王平
,
姚高辉
黄金
doi:10.3969/j.issn.1001-1277.2008.10.006
结合武钢程潮铁矿矿区截排洪续建工程,运用岩土数值分析软件对各类围岩条件下隧洞开挖及支护结构进行数值模拟.并确定隧洞合理的开挖与最优的支护方案.在保证隧洞安全的前提条件下,合理地进行支护设计与施工,尽量节约工程造价和工程投资,保证截排洪工程尽早完成.
关键词:
BQ岩体分级
,
隧洞支护
,
数值分析
,
支护优化
,
程潮铁矿
李海红
,
张士宏
,
陈岩
,
程明
,
宋鸿武
,
刘劲松
稀有金属
doi:10.13373/j.cnki.cjrm.2016.01.009
采用自制的稀土中间合金,利用直读光谱仪、金相显微镜(OM)、扫描电镜(SEM)和电化学工作站,研究了稀土La,Ce对紫杂铜精炼前后的化学成分、微观组织、力学性能和耐蚀性能的影响,并探讨了稀土除杂的热力学机制与稀土精炼提高耐腐蚀性能的机制.实验结果表明,稀土La,Ce精炼后,紫杂铜中的Pb,Sn,S含量明显降低,Bi,Al等杂质含量也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加入0.15%稀土La,Ce精炼后,紫杂铜的铸态组织明显细化;稀土La,Ce与铜基体形成了球状的Cu6RE第二相粒子,弥散分布于铜基体中;适量稀土La精炼后,紫杂铜的力学性能有较大改善;加0.10%La和0.15%Ce精炼后的紫杂铜在3.5%的NaCl溶液中的耐蚀性能有较大改善,自腐蚀电流由精炼前的8.58μA·cm-2分别下降到4.59和6.20 μA ·cm-2.
关键词:
稀土
,
紫杂铜
,
组织
,
性能
,
精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