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材料期刊网

材料期刊网

高级检索

  • 论文(6004)
  • 图书()
  • 专利()
  • 新闻()

螺旋机生产D212焊条的研究

邓火生 , 张婉云 , 龙昌茂 , 叶克力 , , 文铁生

材料开发与应用 doi:10.3969/j.issn.1003-1545.2009.04.010

详细地介绍了采用螺旋机生产的D212焊条的研究技术路线、焊条配方设计及焊条各项性能试验结果等.试验表明,螺旋机生产的D212焊条熔敷金属理化性能达到国标要求,焊条焊接工艺性能良好,并与油压机生产的同类型D212焊条处于同一水平.同时螺旋机生产的D212焊条外在质量好,生产成本低.

关键词: 螺旋机 , D212焊条 , 配方设计 , 理化性能

钛酸型A102焊条抗裂性试验研究

张婉云 , 肖勇 , 李占坚 ,

材料开发与应用 doi:10.3969/j.issn.1003-1545.2008.05.005

对钛酸型A102焊条和钛钙型A102焊条进行的抗裂性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在同等条件下均未发现焊接热裂纹,即抗裂性能处于同一水平.从焊缝中的铁素体含量、氧含量及硅含量的试验结果得到,不同类型A102焊条焊缝中铁素体含量和氧含量基本相同,硅含量符合国标要求.这证明了焊条抗裂性试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对其结果评价的正确性.

关键词: 钛酸型 , A102焊条 , 抗裂性

碳钢酸性焊条再引弧现象探析

龙昌茂 , 叶克力 , 刘宁生 , 张婉云 , 龙小林 ,

材料开发与应用 doi:10.3969/j.issn.1003-1545.2009.04.021

对碳钢酸性焊条的再引弧进行了分类,并对再引弧现象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焊条再引弧可分为瞬时、高温和低温再引弧3类.焊条低温再引弧过程是典型的焊条药皮套筒内熔渣的接触热击穿过程,而低温再引弧的导电原因,则是因为焊条药皮套筒内熔渣中存在亚稳定的可产生自由电子的中间产物.

关键词: 碳钢酸性焊条 , 再引弧分类 , 低温再引弧现象

甘蔗压榨机撕解机刀专用GYSD608焊条的研究

叶克力 , 邓火生 , , 文铁生 , 龙昌茂

材料开发与应用 doi:10.3969/j.issn.1003-1545.2009.03.010

根据GYSD608焊条技术性能指标要求,确定了焊条研究技术路线和焊条配方设计的基本原则,研制成功GYSD608焊条.试验结果表明,焊条具有良好的焊接工艺性能,堆焊金属硬度达到HRC60以上.与同类焊条相比,堆焊层硬度基本处于同一水平,但GYSD608焊条的耐磨性最好,性价比最高.

关键词: 甘蔗压榨机撕解机刀 , GYSD608焊条 , 堆焊

E5018焊条低温冲击韧性影响因素的探讨

刘宁生 , 李美珍 , , 龙昌茂 , 黄斌

材料开发与应用 doi:10.3969/j.issn.1003-1545.2008.04.007

通过对E5018焊条配方的优化设计和理化性能试验,探讨了其熔渣碱度及焊缝金属中Mn、Si含量和Mn/Si值,对焊缝金属低温冲击韧性的影响规律.当熔渣碱度约为2.0,焊缝金属中w(Mn)=1.42%~1.48%,w(Si)=0.38%~0.48%和Mn/Si值大于3.5时,焊缝金属可获得较高和稳定的低温冲击韧性值.

关键词: E5018焊条 , 低温韧性 , 影响因素

J422焊条再引弧性能的研究

刘宁生 , 龙昌茂 , 叶克力 , 张婉云 , 龙小林 ,

材料开发与应用 doi:10.3969/j.issn.1003-1545.2009.05.014

本文对J422焊条再引弧性能的影响因素及其机理进行了研究.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焊条的再引弧性能,主要取决于其药皮中活性TiO2的含量,并受大理石(CaCO3)的制约.而焊条再引弧的导电原因,则是焊条药皮套筒内熔渣中存在亚稳定的中问产物TiO及其放出的自由电子.

关键词: J422焊条 , 再引弧 , 影响因素 , 机理

空间充气展开结构用化材料和化技术的研究现状

刘宇艳 , 孟秋影 , 谭惠丰 , 杜星文

材料工程 doi:10.3969/j.issn.1001-4381.2008.02.018

化技术和化材料是空间充气展开结构的一项合材料;热塑性(和轻度交联热固性)复合材料;铝/聚合物层合板.本文介绍了这几种材料的典型化技术,分别介绍了化体系的特点、研究现状以及该化技术相应的优势与局限性.

关键词: 空间充气展开结构 , 化材料 , 化技术

基于粘塑性模型非球面透镜三维模压成型模拟

张小兵

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

分析与探讨了高温玻璃的应力流动模型及其材料参数的温度相关性。利用粘塑性力学模型,基于三维有限元软件DEFORM 3D建立非球面透镜高温模压有限元模型,对光学玻璃L-BAL42球形预制件模压非球面透镜的整个过程进行了数值仿真,发现非球面透镜应力分布规律:透镜边缘处应力最大,在和模阶段应力快速增加,导致透镜边缘处最易破碎,结果得到实验的验证。采用较大的模压速度及冷却速度将导致残余应力增加,同时分析了透镜非球面偏差变化规律。最后在模具设计时将非球面偏差补偿进去,发现非球面透镜偏差减少,由正偏差变为负偏差。

关键词: 非球面 , 塑性模型 , 三维模压成型模型

外源稀土在黄土中形态分布和生态效应研究

荆国芳 , 钱晓晴

稀土 doi:10.3969/j.issn.1004-0277.2002.02.011

模拟土壤施用稀土定位试验结果表明:黄土中各组份吸附稀土的能力为:无定形FexOy、紧结有机物>松结有机物>MnOx>晶形FexOy>永久负电荷;进入黄土的外源轻稀土,主要累积于紧结有机态(29.90~49.72%)、无定形氧化铁吸附态(26.81~46.76%),而累积于松结有机态的轻稀土受外源稀土的加入量影响较小(24.93~28.72%).当外源稀土用量在0.684~2.735mg/kg*季时,大豆地上部稀土无明显增加,而用量达13.674mg/kg时,地上部明显增加.黄土外源稀土的最佳用量为0.684mg/kg,此时,大豆增产43.82±15.08%、油菜增产17.92±9.07%.

关键词: 稀土 , 形态 , 生态效应

颗粒增强复合材料塑性细观损伤本构模型的验证

吴国民 , 殷雅俊

复合材料学报 doi:10.3321/j.issn:1000-3851.2005.05.003

验证已建立的刚性颗粒增强复合材料塑性细观损伤本构理论的合理性和可靠性.将上述本构理论的数值计算结果与SiC颗粒增强的铝基复合材料单轴拉伸实验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由此本构模型得到的应力-应变理论曲线与拉伸实验所得的应力-应变曲线基本吻合,从而验证了该本构模型的合理性和可靠性.因此已建立的塑性细观损伤本构模型可用于数值计算,在一定程度上可预测颗粒增强复合材料的力学特性.在此基础上对大、小颗粒增强复合材料的延展性、空洞和颗粒体积分数演化规律等作了讨论.

关键词: 颗粒增强复合材料 , 细观损伤 , 塑性本构理论 , 空洞演化

  • 首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4
  • 5
  • 下一页
  • 末页
  • 共601页
  • 跳转 Go

出版年份

刊物分类

相关作者

相关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