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材料期刊网

材料期刊网

高级检索

  • 论文(199)
  • 图书()
  • 专利()
  • 新闻()

膜分离技术在电镀清洁生产中的应用

罗伟锋 , 楼永通 , 陈玲芳 , 方丽娜 , 褚红 , 叶海林 , 陈栋 , , 楼亚男

材料保护 doi:10.3969/j.issn.1001-1560.2006.06.016

简述了膜分离技术的特征和性能,列举了国内外该技术在电镀行业中的应用情况,重点介绍了国内某单位采用膜分离技术处理电镀废水的具体情况,并做了经济效益分析.结果表明,采用膜分离技术不仅可以治理废水,还可以回收贵重金属,从而促进电镀行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膜分离技术 , 电镀 , 清洁生产 , 应用

中国古代青铜的技术分析

郑利平

金属世界 doi:10.3969/j.issn.1000-6826.2008.02.021

青铜兵器是青铜时代耀眼的明珠,其中青铜最为引人注目.本文从青铜的成分组成、铸造工艺和表面 处理技术三方面首次进行了全面、系统、科学的论述,为青铜器的防腐保护工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 青铜 , , 铸造技术 , 分析

湖北出土战国青铜表面富锡层的材料学特征

何康 , 李洋 , 潘春旭

材料保护

利用纳米压痕技术,对3把出土于湖北的战国青铜残片表面富锡层的力学性能进行测试,并结合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能谱仪和x射线衍射仪等仪器对其显微组织特征、合金成分进行了系统的表征。研究分析认为:(1)3把青铜残片属高锡青铜,表面存在一层由8相和非晶化合物构成的富锡层;(2)其双层结构中的惰性腐蚀层的特征表明富锡层是在长期埋藏环境中由于发生选择性腐蚀而形成的,排除了古代工匠人为处理的可能性。纳米压痕技术为古代金属样品微米级微区的力学性能的准确测试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关键词: 纳米压痕技术 , 材料学特征 , 战国青铜 , 湖北出土 , 富锡层 , 选择性腐蚀

细颗粒钨的制备

戴艳阳 , 钟晖 , 李荐 , 钟海云 , 刘志坚

稀有金属 doi:10.3969/j.issn.0258-7076.2002.05.020

对采用APT为原料, 在湿氢条件下进行氢还原制备细颗粒活性氧化钨-钨的工艺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钨的生成条件与还原温度、氢气湿度、升温速度、原料粒度、料层厚度等因素有关, 钨的粒度随还原温度的升高、氢气湿度及升温速度的增大、原料粒度及料层厚度的增大而增大. 实验中以APT(10 μm)为原料, 在pH2O∶pH2=1.7∶1, 2 h内温度升至1173 K, 在1173 K保温1.5 h的条件下, 直接还原获得粒度为2.2 μm的钨.

关键词: APT , , 细颗粒

生物配位体模型预测铜对水蚤毒性及其受水质参数的影响

陈瑞 , 吴敏 , 王万宾 , 吴爱民 , 赵婧 , 陈季康 , 潘波

环境化学 doi:10.7524/j.issn.0254-6108.2017.04.2016072602

本研究以大型蚤毒性试验标准为参照进行水蚤的铜毒性试验,并以生物配体模型(BLM)为主要工具,实现对毒性数据的校正和毒性效应的预测.在不同水质参数下,实测铜的48 h LC50为141-566 μg·L-1,相应的BLM预测值为143-1208μg·L-1,表明BLM对铜的毒性预测良好.pH升高、DOC以及钙、镁、钠离子浓度的增加均对铜毒性有不同程度减弱作用,钾离子对铜毒性影响较小,BLM对这一现象的描述较好.利用Visual MINTEQ软件对不同水参数条件下铜形态分布进行模拟,辅助解释实验现象,发现钙、镁、钠、钾离子对铜形态分布影响较小.DOC的加入则使络合态铜含量增加,而pH升高导致游离态铜浓度下降,水合态铜浓度升高.本研究表明,预测铜对水蚤的毒性要充分考虑水质参数的影响,BLM在铜对水蚤的毒性预测方面表现了非常好的应用潜力.

关键词: 水蚤 , 铜毒性 , 生物配体模型 , 水质参数

稀土精炼杂铜的实验研究

林高用 , 杨伟 , 张振峰 , 魏笔 , 赵祥伟 , 张胜华

稀土 doi:10.3969/j.issn.1004-0277.2009.01.014

采用自行研制的三种Cu-RE精炼剂对杂铜进行了精炼试验,采用等离子体发射光谱、能谱分析、金相分析和X射线衍射分析等方法,分析和研究了添加稀土对杂铜精炼效果及其对组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杂铜中加入适量的稀土精炼剂,精炼和脱氧效果良好,可明显减少O、Pb、Bi、Sn、Al等杂质元素;添加适量稀土元素,还可使杂铜铸造组织的枝晶细化,组织更加均匀.

关键词: Cu-RE精炼剂 , 杂铜 , 成分分析 , 组织

稀土精炼杂铜组织和性能的研究

李海红 , 张士宏 , 陈岩 , 程明 , 宋鸿武 , 刘劲松

稀有金属 doi:10.13373/j.cnki.cjrm.2016.01.009

采用自制的稀土中间合金,利用直读光谱仪、金相显微镜(OM)、扫描电镜(SEM)和电化学工作站,研究了稀土La,Ce对杂铜精炼前后的化学成分、微观组织、力学性能和耐蚀性能的影响,并探讨了稀土除杂的热力学机制与稀土精炼提高耐腐蚀性能的机制.实验结果表明,稀土La,Ce精炼后,杂铜中的Pb,Sn,S含量明显降低,Bi,Al等杂质含量也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加入0.15%稀土La,Ce精炼后,杂铜的铸态组织明显细化;稀土La,Ce与铜基体形成了球状的Cu6RE第二相粒子,弥散分布于铜基体中;适量稀土La精炼后,杂铜的力学性能有较大改善;加0.10%La和0.15%Ce精炼后的杂铜在3.5%的NaCl溶液中的耐蚀性能有较大改善,自腐蚀电流由精炼前的8.58μA·cm-2分别下降到4.59和6.20 μA ·cm-2.

关键词: 稀土 , 杂铜 , 组织 , 性能 , 精炼

结晶-碘化钾体系萃取分离Pd(Ⅱ)

马万山 , 郭鹏

稀有金属 doi:10.3969/j.issn.0258-7076.2006.04.034

研究了硫酸铵存在下结晶-碘化钾体系萃取钯(Ⅱ)的行为及其与一些金属离子分离的条件.结果表明,当溶液中硫酸铵、碘化钾、结晶的浓度分别为0.05 g·ml-1,2.0×10-2 mol·L-1,2.0×10-4 mol·L-1,pH=4.0时,Pd(Ⅱ)可与Ga(Ⅲ),Mn(Ⅱ),Ni(Ⅱ),Al(Ⅲ),Co(Ⅱ),Rh(Ⅲ),U(Ⅵ),Fe(Ⅱ)离子定量分离,对合成水样和钯镍电镀液中的钯进行了定量萃取分离测定,结果满意.

关键词: 钯(Ⅱ) , 碘化钾 , 结晶 , 萃取分离

木凼金矿矿石工艺性质研究

吴学敏 , 李昌寿

黄金 doi:10.3969/j.issn.1001-1277.2006.02.011

木凼金矿石是黔西南地区较典型的难处理金矿石.矿石工艺性质研究的重点是查明金矿物在矿石中的赋存状态、嵌布粒度等工艺特性;同时,对矿石物质组成,特别是对选冶工艺有害成分的矿物也进行了系统研究.该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原矿沸腾焙烧-氰化提金工艺试验提供依据.

关键词: 难处理金矿石 , 工艺特性 , 沸腾焙烧

微晶酚酞-乙基分离富集镉(Ⅱ)

吴宏伟 , 李全民 , 刘国光

应用化学 doi:10.3969/j.issn.1000-0518.2006.06.006

研究表明,当溶液pH值为1.0~6.0时,在KI存在下,Cd(Ⅱ)与I-形成的CdI-3、CdI2-4能被乙基修饰的微晶酚酞吸附,并能使Cd(Ⅱ)与Zn(Ⅱ)、Fe(Ⅱ)、Co(Ⅱ)、Ni(Ⅱ)、Cr(Ⅲ)、Al(Ⅲ)、Mn(Ⅱ)等常见阳离子分离. 富集倍数可达100~200倍,对环境水样中Cd(Ⅱ)富集后用原子吸收光度法测定,其回收率在96%以上,检测限为0.018 μg/L.

关键词: 微晶酚酞 , 乙基 , 分离富集 , 镉(Ⅱ)

  • 首页
  • 上一页
  • 1
  • 2
  • 3
  • 4
  • 5
  • 下一页
  • 末页
  • 共20页
  • 跳转 Go

出版年份

刊物分类

相关作者

相关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