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力
,
杨丽莉
,
张昕
,
袁倚盛
,
凌树森
色谱
doi:10.3321/j.issn:1000-8713.2000.03.010
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法监测人口服辛伐他汀药物后的血药浓度.血样用环己烷-二氯甲烷(体积比为3.5:1)提取,以洛伐他汀为内标,在23 7 nm波长下检测;色谱柱:Lichrospher C18(200 mm×4.6 mm i.d.,5 μm),流动相:乙腈-水(体积比为70:30);流速:1.2 mL/min.血药浓度在0.25~50.0 μg/L范围内与峰面积和内标峰面积的比值之间线性关系良好,日内及日间相对标准偏差(n=5)分别低于7.94%和8.58%,回收率高于93.3 %.方法灵敏、准确、快速,适用于药物动力学和药效学研究.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法
,
辛伐他汀
,
血药浓度
李克
,
袁倚盛
,
赵飞浪
色谱
doi:10.3321/j.issn:1000-8713.2000.02.016
研究了高效毛细管区带电泳分离人血清蛋白质的电泳行为及实验条件,建立了分离血清蛋白质的高效毛细管区带电泳法.血清样品经硼酸缓冲液(50 mmol/L,pH 8.80)稀释后,以0.1 mol/L硼酸缓冲液(pH 9.35,含4 g/L PEG8000) 为电泳介质,在50 μm i.d.×37 cm弹性石英毛细管柱(有效柱长为32 cm)中进行电泳分离,以200 nm紫外波长检测.方法简便、快速、重复性好,12 min内便可完成对血清中蛋白质的电泳分离.
关键词:
高效毛细管区带电泳
,
蛋白质
,
血清
杨丽莉
,
袁倚盛
,
屠锡德
色谱
doi:10.3321/j.issn:1000-8713.2000.06.017
建立了人血浆中溴己新的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测定法,对溴己新胶囊在健康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进行了研究.色谱柱为5%SE-30(2m×3mmi.d.)硅烷化玻璃柱.5-氯-2-氨基二苯甲酮为内标,血浆样品加入磷酸盐缓冲液(pH6.0)后用正己烷-二氯甲烷(体积比为9:1)提取.线性范围为1.0μg/L~50.0μg/L,r=0.9994.人血浆中最小检测质量浓度为0.5g/L.方法重现性好,日内、日间RSD分别小于4.56%和7.11%,平均回收率97.5%.8名健康志愿者口服8mg溴己新胶囊后,其体内代谢过程符合一房室模型.方法可用于体内血药浓度测定,简单、快速,灵敏度高,数据准确可靠.
关键词:
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测定法
,
溴己新
,
药代动力学
杨丽莉
,
张昕
,
袁倚盛
色谱
doi:10.3321/j.issn:1000-8713.2001.01.013
血浆样品经碱化后用乙醚-氯仿(体积比为3∶1)混合液提取,浓缩的提取物与三氟醋酐进行衍生化反应,用气相色谱法分离、63Ni电子捕获检测器测定雷公藤甲素的含量。色谱柱为SE-5430m×0.25mmi.d.交联石英毛细管柱。雷公藤甲素的质量浓度在1.0μg/L~50.0μg/L范围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r=0.9990),在血浆中的平均回收率为96.3%,最小检测限为0.5μg/L。方法重现性好,准确、灵敏,无杂质干扰,数据准确可靠,可用于临床生物样品中雷公藤甲素含量的测定。
关键词:
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法
,
雷公藤甲素
,
衍生反应
程本军
,
李鹏飞
,
谭慎迁
,
赵启成
钢铁研究
doi:10.13228/j.boyuan.issn1001-0963.20140210
为了确定合适的钢包烘烤预热温度,以某钢厂90 t整体铝镁浇注料钢包为原型进行数值模拟,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采用间接耦合法进行计算,得出了不同烘烤预热温度工况下,钢包盛钢时的内衬温度变化及应力分布.结果表明:提高钢包预热温度可以降低钢包内衬的温升及钢液温降幅度,减小钢包内衬的温度梯度,减少内衬材料受热应力所引起的热震破坏,从而延长钢包使用寿命.综合考虑钢包内衬水分排除、节能及热应力分布等因素,钢包预热温度取1 173~1 273 K最佳;钢包底部的烘烤预热温度应提高到1 373 K.
关键词:
预热温度
,
钢包
,
数值模拟
,
应力分布
刘远清
,
陈炜
钛工业进展
doi:10.3969/j.issn.1009-9964.2006.06.003
主要介绍了朝阳百盛锆业有限公司的发展历程,展望了公司的发展前景,指出了公司的进步得益于创新和速度,提出了创一流企业,创一流产品,开拓创新,永无止境,服务社会,追求卓越的发展宗旨.
关键词:
海绵钛
,
钛
,
海绵锆
赵士明
,
熊继全
硅酸盐通报
沙钢华盛钢铁新建的1080 m3高炉三座热风炉为顶燃式(卡鲁金式),投产使用不到半年,炉底耐热基墩与炉壳之间出现窜气,且窜气面多,压力较高,窜气量大,不仅增加能耗,而且在热风炉的正常使用中造成—定的安全隐患.前期对热风炉炉底进行了多次灌浆、打抱箍、采用树脂材料封堵等修复处理,基本都没有效果.最后经中冶武建院相关专家对窜风原因分析,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材料和施工工序,对该热风炉进了处理,效果较为显著,热风炉炉底的窜风现象基本得到了修复.
关键词:
高炉热风炉
,
炉底窜风
,
事故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