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巧雷
,
李修权
,
鄢标
,
陈敏
,
张鑫
,
赵珩煜
物理测试
doi:10.13228/j.boyuan.issn1001-0777.20140107
随着国内外众多大型的油田开发进入中后期,以及新勘探特殊油藏的需要,中短半径水平井应用的越来越多.由于在套管内侧钻中短水平井时的造斜率要求较高,目前通常需要使用较大结构弯角的螺杆钻具.合理建立螺杆钻具在下入前后的位置(坐标)模型对于单弯螺杆钻具在井口能否下入的后续分析模型计算显得尤为重要.试验在螺杆钻具基本组成的基础上,通过改变螺杆钻具上部无磁钻杆、加重钻杆的距离,确定下入后钻具组合在套管入口处的坐标值及其下入前的坐标值,为后续进行单弯螺杆钻具在井口的下入性分析研究的计算模型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
单弯螺杆钻具
,
基本结构
,
水平井
,
坐标
郑华林
,
张伟
表面技术
doi:10.16490/j.cnki.issn.1001-3660.2015.07.024
目的:磨削产生的残余应力对工件表面特性有重要影响,超声振动珩磨使磨粒具有极大的加速度而改变了材料去除机理,研究超声振动对工件表面残余应力的影响及产生机理。方法分析残余应力形成有限元理论,建立基于热弹塑性有限元法的超声振动单颗CBN磨粒切削40 CrNiMoA热力耦合有限元模型,并设置两次切削、卸载、约束转换及冷却等分析步。通过数值模拟得到不同振动参数下表面残余应力的分布情况,并对模拟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有限元计算得到的各分析阶段应力分布存在差别,超声振动参数设置达到仿真要求;对磨粒施加超声振动后珩磨力下降约26%,珩磨热降低约17%,切向残余压应力有所减小,垂直珩磨速度方向拉应力减小并向压应力转变。结论超声振动使珩磨力和珩磨热有一定程度降低从而改变了残余应力的分布及数值;振动频率在20 kHz波动时对残余应力的影响不大;磨削速度减小,切向残余压应力增大,垂直磨削方向残余拉应力减小;振幅增大时,切向残余压应力减小,垂直方向残余应力增大。
关键词:
超声振动
,
珩磨
,
热力耦合
,
珩磨力
,
珩磨热
,
残余应力
陈世彬
,
杨胜强
,
李文辉
表面技术
doi:10.16490/j.cnki.issn.1001-3660.2016.05.035
目的:目前对内孔的珩磨加工,一种珩磨头只能加工一种口径的内孔,加工尺寸单一,适应性差。为了提高珩磨头的通用性,适应小批量、多规格珩磨加工,介绍一种尺寸可调的珩磨头。方法对珩磨头尺寸调节原理进行了介绍,并分析了珩磨时工件所受的珩磨力以及珩磨头的运动情况。用SolidWorks建立了装置的三维模型,并加工出了适应孔径为95~125 mm的珩磨头实物样机。通过对内径为φ98 mm和φ106 mm的不锈钢钢管进行加工实验,加工6 min后,获取了表面粗糙度Ra变化曲线和加工后的表面形貌。结果加工后φ98 mm管的表面粗糙度Ra值由2.174μm降低到0.869μm,φ106 mm管的表面粗糙度由1.582μm降低到0.758μm。加工后的工件表面变得光滑、明亮,表面形貌得到明显改善。结论珩磨头结构简单易于实现,在普通机床上即可使用,通过实验验证了装置的可行性。
关键词:
光整加工
,
珩磨头
,
可调
,
珩磨力
,
运动分析
,
试验研究
鲁云华
,
赵洪斌
,
迟海军
,
董岩
,
肖国勇
,
胡知之
绝缘材料
以1,4-双(4-氨基-2-三氟甲基苯氧基)苯(6FAPB)为含氟二胺单体,均苯四甲酸二酐(PMDA)和1,2,3,4-环丁烷四酸二酐(CBDA)为二酐单体,经低温溶液缩聚反应得到聚酰胺酸,再经热酰亚胺化处理制备出含氟共聚聚酰亚胺(CPI)薄膜.采用红外(IR)、紫外(UV-Vis)、溶解性测试等对CPI进行结构与性能表征,考察两种二酐单体的不同物质的量之比对共聚聚酰亚胺光学性能和溶解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脂环二酐CBDA摩尔配比的增加,CPI薄膜在410 nm处的光透过率逐渐增加,薄膜颜色逐渐变浅,溶解性有所改善.
关键词:
聚酰亚胺
,
共缩聚
,
含氟
,
结构与性能
刘兴龙
,
线东升
,
李艳玲
,
李喜太
,
肖炳芹
,
苗青
,
田馨
材料保护
大型长杆件分段镀铬时搭接部位易出现漏镀、起皮等问题,根据金属屏蔽原理,利用薄铁皮自制辅助阴极装置,由此适当降低镀铬阴极电流密度,对大型活塞杆分3段镀铬。结果表明:镀铬层搭接部位不出棱,只有可见痕迹,经珩磨痕迹可基本消除,镀层无起皮、无漏镀,铬镀层外观、厚度及尺寸精度合格。本法可通用于大型长杆件电镀。
关键词:
分段镀铬
,
镀层结合力
,
漏镀
,
辅助阴极
张培耘
,
华希俊
,
符永宏
,
尹必峰
表面技术
在声光调Q二级管泵浦固体光源Nd∶YAG激光器基础上,采用“单脉冲同点间隔多次”激光微加工工艺,对45#钢试样表面进行激光微织构加工.分析了离焦量、泵浦电流、重复频率及重复次数对微织构形貌的影响规律.工艺试验表明,微凹腔的直径和深度随着泵浦电流的增大而增大,随着重复频率的增加呈减小的趋势,微凹腔深度随脉冲次数的增加呈近似线性增加,而微凹腔直径呈缓慢减小趋势.通过对某型号四缸汽油机的台架性能试验研究,表明与传统平顶机械珩磨相比,采用激光珩磨技术的汽油机机油耗要比原机降低56%,燃油耗降低1.94% ~4.5%.
关键词:
脉冲激光
,
激光表面微织构
,
激光珩磨
,
摩擦学性能
金属学报
第一期高路不锈翎中裂较的研究········……,..........................................…… ·········~······一李薰、贺潜菊、张振芳、孺梦菊、严媒、赵蕙田(l)高煊煊缸内化学平衡的考察n.矽一硫、矽一碳和矽一锰平衡······……都元满(13)从铅鼓夙攘烟崖富集锡拜回收铅的研究·······································…… ·············....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