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登录材料期刊网

材料期刊网

高级检索

  • 论文(20)
  • 图书()
  • 专利()
  • 新闻()

γ射线对A172胶质瘤细胞的生物学效应

, 李文建 , 高清祥 , 王菊芳 , 毛淑红 , 夏景光 , 杨建设

原子核物理评论 doi:10.3969/j.issn.1007-4627.2004.01.012

以不同剂量照射后的细胞存活率、微核率和微核细胞率作为生物学终点, 研究了γ射线对A172细胞的生物学效应. 结果表明: 细胞存活率与剂量之间满足回归方程lgY=-0.064 27X+1.833 54, 其回归系数r=-0.988 6, P<0.01. 剂量为1 Gy时微核率和微核细胞率达到最大值, 此时的微核率为(66.75±3.564)%, 微核细胞率为(53.9±0.784 9)%, 微核率和微核细胞率均随着剂量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 并分别维持在42%和37%左右.

关键词: γ射线 , A172胶质瘤细胞 , 存活率 , 微核

利用PCC技术预测γ射线对肝癌细胞的辐射效应

杨建设 , 李文建 , , 高清祥 , 王转子 , 夏景光 , 金晓东

原子核物理评论 doi:10.3969/j.issn.1007-4627.2005.02.012

利用早熟染色体凝集技术预测研究了γ射线对肝癌细胞SMMC-7721的辐射效应. 结果表明, G1和G2期细胞内的染色单体和等点染色单体断裂数与照射剂量之间存在线性相关性, 染色单体断裂总数与细胞存活率之间存在良好的线性相关性. 说明辐射诱导的染色单体断裂可以作为预测SMMC-7721细胞内在辐射敏感性的指标, 也可为临床诊断和治疗肝癌提供依据.

关键词: 早熟染色体凝集技术 , 预测 , 肝癌 , 辐射 , 效应

激光近净成形Ni-Cu-Sn合金

费群星 , 张雁 , 谭永生 , , 曹文斌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利用激光近净成形技术成形出无变形的Ni-Cu-Sn合金样品.沿沉积方向显微组织主要为柱状晶,呈外延式跨层生长,长度随工艺参数不同而变化.平均显微硬度HV0.2在1700MPa左右,而弹性模量和延伸率波动较大,这与高功率下近净成形颗粒全熔化的凝固特性有关.

关键词: 激光近净成形 , Ni-Cu-Sn合金 , 显微组织 , 显微硬度

反应装甲结构参数对飞板运动影响

刘宏伟 , 夏松林 , , 朱生盛

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 doi:33-1331/TJ.20110918.2211.001

根据反应装甲结构飞板变形的物理现象,利用瞬时爆轰理论,并考虑散心爆轰作用,建立了射夹层装药平板运动规律工程计算模型,分析不同结构参数反应装甲飞板运动影响.结果表明,实验和数值模拟结果一致.

关键词: 飞板运动 , 反应装甲 , 瞬时爆轰

镍-青铜合金激光熔覆成形工艺研究

费群星 , 张雁 , 谭永生 , , 曹文斌

材料热处理学报

利用激光熔覆成形技术制备镍-青铜合金,成形件表面平整无变形.显微组织为细小而致密的柱状晶.对不同激光功率、离焦量和供粉量条件下显微组织和显微硬度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确定了优化的工艺参数.显微硬度分布在160-180 HV0.2之间,能谱分析和X衍射分析表明成形件成分均匀无偏析.

关键词: 激光熔覆成形(LCF) , 镍.青铜合金 , 显微组织 , 显微硬度

工艺参数对镍基合金粉末激光快速烧结成形的影响

, 曹文斌 , 谭永生 , 张雁 , 费群星 , 葛昌纯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激光近形制造技术(laser engineered net shaping,LENS)是一种低成本、快速制作高性能全致密金属零件的技术.采用不同的激光烧结参数研究了镍基合金的激光快速烧结成形.利用显微硬度分析和金相分析研究了扫描速度、激光功率、离焦量、送粉气流量对薄壁组织及性能的影响.微观组织观察表明,成形件组织致密,发育有枝状晶体等快速凝固组织所具有的特征.制件的平均显微硬度(HV)在1.35~1.90 GPa之间.通过实验得到了一组优化的工艺参数,并由此烧结出了结构致密、显微硬度较高的薄壁器件.

关键词: 激光烧结快速成形 , 镍基合金 , 工艺参数

V形反应装甲与射流作用过程分析

刘宏伟 , 夏松林 ,

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 doi:33-1331/TJ.20110713.1250.002

对V形反应装甲飞板飞散变形的物理过程进行分析,认为V形反应装甲与射流作用过程分流为两个阶段:在中间两飞板碰撞以前,两组件的运动是独立的,按两个单个反应装甲先后与射流作用;中间两板碰撞以后,按射流与单个反应装甲作用计算.借助ANSYS-DYNA对V形反应装甲与射流作用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得到了V形反应装甲与射流作用的物理过程,模拟结果和理论分析与实验基本吻合.

关键词: V形反应装甲 , 射流 , 飞板变形

油气田区地下水有机污染特征初步分析

崔虎群 , 康卫东 , 李文鹏 , 王润兰 , 刘景涛

环境化学 doi:10.7524/j.issn.0254-6108.2016.06.2015092502

以地下水水质检测数据为基础,从污染源分布及水文地质条件入手,对定油气田区地下水有机污染分布特征及其成因进行了研究,本文检测了卤代烃15项、氯代苯5项、单环芳烃5项、有机氯农药11项和多环芳烃1项,结果发现该地区地下水有机污染具有检出种类少,检出率高,浓度低,超标率低的特点.地下水中检出的有机污染物共有10种,分别为甲苯、苯、邻二甲苯、苯乙烯、二氯甲烷、1,2-二氯乙烷、1,2-二氯丙烷、1,2-二氯苯、1,2,4+三氯苯和苯并(a)芘,检出的9项有机污染物含量均低于《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2007)三类水限值.潜水的检出项比承压水的检出项多,检出率普遍比承压水的检出率高.不同地貌类型的有机污染物检出率为黄土区(28.87%)≈平原区(27.76%)>沙漠滩地区(11.11%)>河谷区(3.33%).最后,从工业污染源、有机物理化性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对有机污染分布特征的成因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油气田区 , 地下水 , 有机污染 , 成因浅析

  • 首页
  • 上一页
  • 1
  • 2
  • 下一页
  • 末页
  • 共2页
  • 跳转 Go

出版年份

刊物分类

相关作者

相关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