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勤
,
宋慎泰
,
文洪杰
,
杨粉荣
稀有金属
doi:10.3969/j.issn.0258-7076.2006.02.011
对化学及纳米掺杂的ZrO2材料,从它们的晶体结构、相变规律、离子导电机制和材料性能等及其应用进行了较全面的综述,分析了不同掺杂对ZrO2材料的烧结性能、电性能以及其他热物理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化学掺杂不同价态、不同含量的氧化物使ZrO2的各项性能得到显著改善,通过纳米掺杂可以提高ZrO2材料的烧结性能,降低晶粒电阻,提高材料的离子导电性能.另外还对ZrO2作为结构和功能材料在金属熔体及气体定氧的氧传感器、脱氧剂、燃料电池以及超高温陶瓷发热元件等不同领域的应用情况进行了概述.
关键词:
氧化锆
,
掺杂
,
显微结构
,
材料应用
钟勤
,
钟国清
功能材料
doi:10.3969/j.issn.1001-9731.2013.20.026
以过渡金属氯化物和硼氢化钾为原料,用PVP作分散剂,通过室温固相化学反应法制备了 Fe-Ni-Co-B、Fe-Ni-Cu-B两种多元纳米合金,并用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X 射线粉末衍射、透射电镜、热分析等手段对产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通过室温固相法得到的Fe-Ni-Co-B多元纳米合金为非晶态晶须,其晶须长100~200nm,直径为2~4nm;而 Fe-Ni-Cu-B多元纳米合金为平均粒径约20nm 的球形颗粒。同时研究了两种铁基多元纳米合金对高氯酸铵热分解的催化作用,发现两种合金对高氯酸铵降低高温分解温度和提高分解热有明显作用。
关键词:
室温固相反应
,
铁基多元纳米合金
,
高氯酸铵
,
催化作用
林成城
,
杜鹤桂
钢铁
从动力学角度,采用离散单元法研究炉料颗粒的受力和运动,建立高炉无钟炉顶布料数值计算模型,模拟无钟炉顶布料过程和料面形状.模拟与实测对比表明,两者基本吻合,证明离散单元法在高炉无钟布料应用中可行,并为高炉无钟炉顶布料的机理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关键词:
离散单元法
,
无钟炉顶
,
布料
,
料面形状
,
数值模拟
滕召杰
,
程树森
,
赵国磊
钢铁
并罐式无钟炉顶的布料操作会产生蛇形偏析,形成不均匀的料面形状,导致料面透气性调节失控的问题.通过开炉布料料面形状的测试结果可知,并罐式无钟炉顶料面中心与高炉中心不重合,料面中心发生偏移.为了研究无钟布料过程中的料面分布情况,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计算炉料颗粒在高炉料面周向上的落点分布,根据落点分布得到料面对称中心位置,并将计算结果与开炉料面形状测试结果对比.根据分析计算结果,从理论出发,提出减小布料过程料流偏析的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
并罐式
,
布料操作
,
炉料偏析
,
落点
李传辉
,
安铭
,
高征铠
,
戴建华
钢铁
济钢1 750 m3高炉采用串罐无料钟炉顶布料系统.建立了布料模型,并在高炉生产中不断验证,逐步消化和掌握了无料钟技术,摸索出一系列无料钟炉顶布料的相关规律;建立了布料矩阵调节的基本准则,以"稳"为前提,以"平台漏斗"理论为依据,充分发挥了布料矩阵技术优势,确保高炉稳定顺行.研究结果表明:焦平台一旦确定,靠微调矿石矩阵可以调整煤气流的合理分布,达到维持矿焦比合理分布的控制目标.通过布料矩阵的不断优化,使高炉的顺行状况改善,高炉的利用系数达到2.35 t/(m3·d).
关键词:
高炉
,
无料钟炉顶
,
布料矩阵
,
焦平台
马财生
,
任廷志
,
杨二旭
钢铁研究学报
doi:10.13228/j.boyuan.issn1001-0963.20160012
为提高无钟高炉的布料精度,提出了一种基于粒子群算法的环形布料优化方法。在分析环形布料工艺特点的基础上,按控制方法将环形布料分为常规多环布料和步进式同心圆布料,以料面形状误差为控制目标建立了环形布料的优化控制数学模型,并设计了粒子群算法进行优化求解。最后将优化模型应用到2580 m3无钟高炉,利用该优化模型分析了环形布料工艺与布料精度之间的关系。计算结果表明:溜槽倾角档位数量的增加有利于提高常规多环布料的布料精度,但同时导致布料优化控制复杂化,步进式同心圆布料的布料精度高于任意有限多个溜槽倾角档位的常规多环布料,适合充分发挥无钟炉顶布料灵活的优势,实现期望的炉料分布。
关键词:
无钟炉顶
,
环形布料
,
优化模型
,
布料精度
,
粒子群算法